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624896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 特征码 vRgsDILNEsLhcSyUlhVf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经 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 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和 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党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应“两个趋向” ,明确提出要继续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

2、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 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逐 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比 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 显滞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 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全市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和谐新野的建设进 程。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 第 2 页 义新农村摆到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确立工农互动、城乡一体 的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 和各项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建设社会主

3、义新农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和农 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转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 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 的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 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村问题的 又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其实质是对城乡、工农关系的再调整, 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核心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农村 综合改革,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 制障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各个领 域

4、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的现代化,实现农村大发展,面貌大改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通过工农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来解 决“三农”问题。我们既要从“三农”本身寻找思路,更要跳 第 3 页 出“三农”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 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途径;既要从 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治本 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 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

5、产力。通过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 制,走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 好局面,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 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 求。当前,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进入了关键时期。全县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457 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战 略起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 了特色产业集群。农民收入增势良好,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同时,农民群众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的要求也与时俱增。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

6、步伐明显加快和 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新野基本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 支持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良好条件。因此,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对于促进县域和谐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生产 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 4 页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原 则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坚 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重大方针,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

7、构问题,城乡统筹,突出发 展,选好载体,务求实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到 20XX 年,全县 生产总值达到 120 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200 元以上, 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 60% 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 36%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 99% 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5%以上,60%以上的村达 到省级卫生标准;85%以上的村道路达到国标规定的通达硬化水 平;人口自增率控制在 5.3以内;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 60%以上;60%以上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00%的村达到“民主 法治村”建设标

8、准。公共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村容明显改观, 乡风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第 5 页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 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 不搞一刀切。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突 出发展生产主题,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又要加大对农村投入支持、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的力度,达到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示范引路、分步实施。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 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分步

9、实施,稳 步推进,扎实有效。 坚持依靠群众、政府主导。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 群众积极性,以群众为主体,开展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 不包办代替,同时,要发挥好政府规划、指导职能,积极争取 国家和省、市扶持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步伐。 第 6 页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 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严 格标准,又切实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脱 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 8、发展新经济。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

10、 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进一步 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按照市 场需求进一步调优结构,调出特色,调高品质。要健全和完善 龙头企业带基地、专业合作社带基地、农民经纪人带基地的模 式,着力抓好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主要建成棉纺织产业带、 精细蔬菜产业带、春瓜秋菜产业带、皮杂肉牛产业带和花生本 文于*知音网站产业带。把新野建成全国棉纺织基地县、全国优 质蔬菜基地县、全国皮埃蒙特优质肉牛基地县。二是以工业理 念抓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工 农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培育龙头

11、企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 置,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尽快催生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 力强的养殖、加工和销售龙头组织。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第 7 页 检验监测体系、认证认定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科 技长入农业步伐。实施品牌战略,打响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 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省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 县和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品牌,努力提升“宛绿”蔬菜、 “十二黑”皮杂肉牛、 “银鹏”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知名度。三 是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合作经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 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温室大棚、养殖场院、林权林木等农业 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投资热情。创新土地经

12、 营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世行三期项目、 土地整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生态农业,大力兴建农 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农机与气象事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 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以合同、订单和利 益联结的方式,与农户搞好对接;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由合作社与农户实行社员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对农户开 展各种服务。到 20XX 年,组建乡镇专业协会 26 个,农村合作 经济组织、中介组织 50 个,新发展经纪人 2.5 万人。四是大力 发展循环

13、经济,保护农村生态安全。以节水、节肥、节药、节 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形成农民家庭 内部物质和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 便、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 第 8 页 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实现平原绿化高 级达标为契机,切实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村镇绿化, 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环水林、环路林,大力整治河流污 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 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培养新农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 文明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坚持劳动力转移

14、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 ,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经 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 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县乡两 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工作;制订农民 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专家讲座,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县农 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农民学校、科技示范园、广播电视等载 体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每年培训农民 30 万人次,到 20XX 年,使全县基层干部和 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 2 门以上说用技术。二是搞好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 业能力。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加

15、 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入 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 第 9 页 心和技能,提升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加 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意识。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 力。要引导农民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表达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 使农民既讲权利,又尽义务;既讲民主,又守法纪;既讲自由, 又遵程序。要本文于*知音网站强化村民自治的各项措施,不断 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新风尚。深化农村“三学三 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

16、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 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 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树文明新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远离封建迷信,提高卫生意识,自觉 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0、建设新生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 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重点解决农村“行路难” 、 “入学难” 、 “就医难”等现实问题, 使农村居民普遍享受到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成果。一是加 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巩固“普九” 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和成人教育。认真

17、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XX 年,对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加强人口和计生基础工作, 第 10 页 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 生室的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建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 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物质生活 需要。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市场、连锁店等 多种形式的商贸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乡镇都要引进、 发展一个“百货”量贩,满足集镇和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生产和 生活需求。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以政 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

18、,以农户为对象,发展 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网络。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 化室、图书馆。着力挖掘发展猴戏、唢呐等传统农村特色文化, 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生活、格调清新健康、农民喜闻乐见的 文艺精品,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 化欣赏水平。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 整治工作,实行“五改” ,即: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房, 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 整洁房” ,并做到人畜分居。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因地制宜, 分类

19、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 ” ,建成城市新 型社区;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 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拆除村内 第 11 页 村外废弃不用的破棚烂院,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整治“空 心房” 、 “空心村” ;对生活环境差的村庄实行整体改造,在条件 较好的村进行农民社区新村建设;通过综合整治,使农村达到 “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 化,生态优化。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力度,实现农村 “五通”目标,即:通油路,通自来水,通输电网,通公交车, 通信息网(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强村镇公共 设施和公益

20、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11、创建新机制。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管理机制,不断加 快农村管理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以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 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进作风,加强执政能力 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 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 “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 村级管理民主化程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 治机制,全面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进民主管 理示范,保障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 权;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保障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建立

21、村务民 主议事会,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制订并落实村民自治章 程 ,保障群众的民主管理权;抓好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的民主 第 12 页 监督权。健全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实行支部工作规范化、 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加强对村民的法制宣传教 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 扎实成效 1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 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县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 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

22、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结合实际, 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 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13、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 长远,研究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 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制定规划既与全县总体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又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以点带面,梯 次推进,扎实稳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年,集中培育 20 个县级示范村,各乡镇抓好 13 个乡级示范村,逐步探索 第 13 页 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样板;第二年,争取 30%的

23、 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到 20XX 年力争 60%的村达到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14、加大政府投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 建设力度,保证新增财力和支出向农村倾斜。对各类涉农支农 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扶 贫开发、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等项资金相对集中捆 绑使用,整合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各单位要认真 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国家、省、市加 大农村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项目 库,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各涉农部门每年 都要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资金。县直各职能部门都要 对

24、口包扶一个县级或乡级示范村,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向上级 争取各种资金扶持,投向新农村建设。县内金融机构要创新经 营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为新农 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县政府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基金” ,用 于与上级政策性资金配套,对按照规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 实行以奖代补的专项扶持。 15、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 第 14 页 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充分征求和吸纳 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建设项 目,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

25、吸 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对于村内道路、村内排水沟渠、 公共厕所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政府以补助建设物资为主,或者 实行“以奖代补” 、 “以工代赈” ,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 16、优化创建载体,形成强大合力。要大力实施“强村工 程” ,以“三帮一创”(帮班子建设、帮设施建设、帮项目建设、 创建文明新村)为抓手,通过抓工业带农业,抓龙头带基地,抓 协会带农户,抓集镇带新村,抓文明带新风,着力打造“产业 特色化、新村城镇化、支部双强化、管理民主化、乡风文明化” 的文明新村;要以文明新村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三学三争” 、 公民道德进万家和创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广泛 开展文明社区、文

26、明单位、文明居民创评活动,全面提高农民 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要切实抓好“民主法治 村”创建活动,巩固深化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成果,促进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 17、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 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各种力 第 15 页 量,完善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 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 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 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