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624898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科技局 20XX 年工作总结和 2018 年工作计划 特征码 dEXfWrUoKvURuakofKdf 科技局 20XX 年工作总结和 2018 年工作计划 20XX 年是全市科技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科技 “三会”和自治区、南宁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的重要一年, 是科技创新工作开拓新局面、实现新突破的重要一年。一年来, 全市科技战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迎接 十九大、学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为动力,紧紧围绕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大局,加强谋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拓创 新,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XX 年,南宁市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全市

2、 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将突破 400 家;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4 家、 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 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家;新增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新增自治区级众创 空间 3 个;1 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8 项科技成果获 20XX 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 登记 443 项;1-10 月,全市专利申请量 12481 件,每万人口发 明专利拥有量 7.99 件,同比增长 23.96%,比上年增长 18.86%,全市发明专利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区前列;第二届南 第 2 页 宁创新创业大赛再创佳绩,9 家企业进入广西区前十强,19 家 优

3、秀企业成功晋级全国行业赛。 一、20XX 年全市科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创新持续发展 市科技局党组高度重视十九大的学习宣传贯彻,及时做出 工作部署,通过采取集中学习、自学、专题培训、微信工作群、 QQ 工作群等多种方式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三会一课” 制度,采取讲党课、谈体会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真正把十九大报告学习好、领会好、贯 彻好,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同时,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 精神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科技体制改 革、干部队伍建设、科技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报告提出 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部署、新

4、要求,转化为谋划科技创新工 作的正确思路和推动科技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健全完善。今年以来,按照市 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 实,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出台实施了南宁市企业专利权 质押融资项目贴息和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 南宁市国际科技合 作基地管理办法 、 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办法 、 南 宁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 南宁市众创空间备 案认定管理办法 、 南宁市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细 第 3 页 则等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完成了南宁市本级财政科研经费 管理办法 (讨论稿) 、

5、南宁市专利资助奖励办法 (修订稿) 等政策,大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完善建设企业成 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引领作用。 二是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选 择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南宁市蔬菜研究所、南宁学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国土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等单位作为 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试点改革单位,研究出 台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的具体 方案。目前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等单位已出台改革实施 方案(试行) 。 三是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出台了深化南宁市本 级财政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的实施

6、方案 ,制定了南 宁市财政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发布了2018-2020 年 度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实现 了“三大突破”:南宁市科技项目申报系统常年开放接受项目 申报,项目申报实现了常态制申报;驻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与南宁市企业开展的产学研项目且实施地点在南宁市的,可以 作为第一申报单位;降低申报门槛,鼓励创新创业,取消了项 目申报负责人年龄限制和职称限制,放宽申报限项。 (三)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 4 页 一是精心组织科技计划项目实施。20XX 年共组织下达三个 批次的科技项目,其中,本级重大科技专项 13 项,总投资 10046 万元

7、,科技财政拨款 860 万元;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计划项目 119 项,总投资 44405 万元,科技拨款 7288 万元; 本级科技项目经费后补助 24 项,总投资 38820 万元,科技拨款 880 万元;南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 94 项,总 投资 19889 万元,科技拨款 1395 万元。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 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批企业不断壮 大,发展迅猛。如,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重大科 技项目“新型铝镁合金及相关产品的研发” ,解决了 5005 系列 铝镁合金的熔炼铸造、烧损控制、挤压成型等生产技术,成功 开发了美国双反倾销法案规定以

8、外的高技术新产品,有效提升 了我市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项目申请发明专利 5 件,销售收入 1.71 亿元,利税 1917 万元。 二是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 倍增计划,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 小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力度,推行“培育一批、辅导一批、 申报一批”的工作机制,鼓励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申报高新技 术企业,全年共组织 230 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截至 11 月 底首批通过认定 52 家,并已获公示 166 家,预计今年全市有效 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同比增长超 20%,数量有望突破 400 家;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 20

9、18-2020 年度市本级科技 第 5 页 计划项目中设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补助专项,对获得高新技 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资助金额 5 万元,鼓励企业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工作,20XX 年共受理 8 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保费补贴申请,投保额 61.69 亿元, 保费 185.05 万元,财政补贴预算金额 62.7 万元,比 20XX 年增 长保费补贴 53.19 万元。 三是聚焦重点产业组织科技攻关。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 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 重大科技专项 13 项,开展石墨烯增效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化 示范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

10、进申龙汽车投资 30 亿元,建 设新能源客车和物流车项目;上海明匠智能系统公司与南南铝 合作,建成厢车柔性智能焊装线及设备群等多条智能生产线。 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二次创业,实施以蔗糖为原料提炼异麦 芽酮糖等项目,推进糖业产业链向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方向延伸。 推进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用高性能耐蚀铝合金 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打造高端铝合金智能 制造产业链。今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工业科技创新项目 91 项, 其中实施工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5 项,围绕 三大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 新平台建设等实施普通科技项目和后补助类项目 86 项

11、,科技财 政经费投入 3030 万元,带动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 6.18 亿元。 (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第 6 页 一是整合科技资源,重点支持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 建设。持续加大对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服务, 设立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在基地能 力提升、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组织下达科技经费 225 万元,项目总投资 1372 万元,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 业资源要素,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中心、示范 中心和服务中心;通过科技项目扶持引导,南宁中关村创新 示范基地成效凸显,入驻行业重点企业达 33 家、入孵企业 37

12、 家,实现产值 2.35 亿元,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产业等 4 个产业微集群,成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集聚区和展示窗口, 以南宁中关村为核心的南宁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获批为国家 级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二是持续精准发力,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上台阶。以创 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总抓手,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力度,通过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的形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 和研究院所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 研究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好的市级研 发中心开展升级建设,力争获得自治区级或国家级研发中心认 定。20XX 年南宁市新增自治区重点实

13、验室 4 家,其中 2 家重点 实验室依托南南铝加工、田园生化等企业建设运行,实现了我 市企业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此外,我市本年新 增组建 13 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包括华蓝设计集 第 7 页 团等 7 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 6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有效提升了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优惠鼓 励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一批能力突出、服务设施完备的科技企 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对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认定的 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次性给予 500 万元、200 万元、100 万元补 助资金,对通过各级备案的众创空间一次性给

14、予 30 万元、20 万元、15 万元补助资金,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孵化服务 能力,推动双创工作开展。20XX 年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 新增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新增中关村信息谷雨林空 间等自治区级众创空间 3 个,全市新增入孵企业 89 家,创业团 队 31 个,创业人数 478 人。支持广西联讯 U 谷、梦工谷等 2 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荐南宁创客城 等 3 个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备案。成功举办第二届南宁市创新 创业大赛,共有 249 家企业报名参赛,报名数量同比增长超 70%,59 家企业晋级广西区复赛,5 家初创组企业和 4 家成长组 企业

15、分别进入了广西区前十强,19 家优秀企业成功晋级全国行 业赛,进一步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 持创新创业。 四是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引导创新资源集聚。20XX 年 4 月南宁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我市将以南宁高新 区为依托,发挥南宁作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第 8 页 的优势,把南宁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创新合作及提升区域 影响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并积极配合自治区政府创建南柳桂 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推进南宁高新科技创新园等一批 科技服务业特色聚集区的建设,促进科技服务和创新资源区域 聚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南宁研祥 智谷一期

16、项目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引入建设猪八戒网广西总部 孵化器,一期项目落地运营。加快富士康东盟硅谷科技园建设, 并已建成三创加速中心和富士康南宁研发检测认证中心,初步 实现富士康产品由“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引入清 华启迪集团落户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园集聚区,建设南宁启迪 东盟科技城,项目总投资约 44.29 亿元。 (五)拓展科技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推进高层次产学研合作。促成南宁企业和单位与清华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 学、泰国孔敬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等 10 余家重点 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重点围绕碳酸钙产品 开发、木

17、材深加工与检测、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共建院士专 家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 5 家;引进华中 科技大学在南宁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宁基地,定位打造国家 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客空间。深化与驻邕区属单位科技合作, 首次允许驻邕高校、科研机构以第一承担单位申请市级科技项 目,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市校科技合作协议,引进全球 第 9 页 语音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科大讯飞公司与南宁学院开展战略 合作。 二是组织科技资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充分发挥南 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 门户和创新枢纽作用,引导基地入驻企业“走出去” ,主动融入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发展

18、。如,广西明匠获东盟亿元订 单,特飞动力产品已出口泰国等 10 多个国家,哈工大机器人与 美国 NCPS 公司签订无人机技术合作协议等,南宁市面向东盟以 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20XX 年以来,共举办或组织参与 科技合作对接活动 14 场,签约项目 137 项,金额 2.3 亿元人民 币,成功引进建设中国以色列科技成果(南宁)交流转化中 心;目前,全市共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7 家(其中,国家级 10 家,自治区级 8 家,市级 9 家) 。区域科技合作日益密切, 利用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桂陕生物技术对接会、广西创 新驱动发展成就

19、展等展览展会平台,与南昌、长沙、新乡、东 莞等地科技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搭建成 果转化交易平台、以科技重大专项拉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 促进成果快速转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南宁市共有 38 项科技成果荣获 20XX 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同比增长 25%, 其中一等奖 1 项;57 项科技成果被授予 20XX 年度南宁市科学 第 10 页 技术奖,其中博世科公司“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 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荣获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打破国际垄断;南南铝公司“高强高韧耐蚀航空铝合金大规格 中厚板制备技术”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相关产品入列 入国防战略需要。成功举办广西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座谈会,就共建联盟达成共识。截止 20XX 年 11 月,南宁市拥 有自治区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5 家(其中国家级 5 家) , 获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 465 项(同比增长 30%) ,实施“广西科 技成果转化大行动”60 项。 (六)实施科技惠民富民工程,促进民生科技发展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持续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紧紧围 绕全市扶贫产业规划,将超过 50%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到贫困县 区、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科技特派员创新 创业专项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 范专项为抓手,以科技扶

21、贫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以扶贫产业 科技研发推广为重点,推动扶贫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今年以 来,建设了上林县生态循环肉牛产业化基地、隆安砂仁低产改 造技术研究示范基地、马山乔利果蔬扶贫产业开发基地、邕宁 红星村柑桔产业基地等 8 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同时,继续加 大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共选派 296 名贫困村科技特派 员到全市 421 个贫困村服务,按照“产业组团、县区组队、定 点到村、统筹调度”的方式组建了水稻、牛羊等 21 个产业科技 第 11 页 服务团。20XX 年共下达科技扶贫项目 28 项,投入财政资金 664 万元,项目支持 18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科技扶贫项目培训 农民

22、 170 场次、1.39 万人次,受益农户数达 1951 户,其中贫 困农户 1033 户。 二是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农业科技资源及人材优势,组织开展影响 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科技攻关,在抗(耐)香蕉枯萎病 新品种选育及枯萎病综合防控、春橙新品种的选育、果蔬复配 保鲜剂的研发等技术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技术突破。如:针对 我市香蕉枯萎病多发并大面积传染的严峻趋势,近五年来加大 对抗(耐)香蕉枯萎病品种选育和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的科研 攻关力度,投入专项科技财政经费 215 万元,引导支持科研院 所和企业开展课题研究,20XX 年 9 月已成功选育出

23、了我区首个 抗(耐)枯萎病香蕉新品种“桂蕉 9 号”,经多地四年中试种植 监测, “桂蕉 9 号”发病率由 5.01%降至 0.23%,而常规品种 “桂蕉 6 号”发病率在 30%,实现了我市在抗(耐)香蕉枯萎 病新品种选育及枯萎病综合防控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技术突破。 三是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 平台能力和水平。继续积极推进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农业科 技园区和隆安香蕉农业科技园区等两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 的建设,目前,西乡塘区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完成建设,隆安农 第 12 页 业科技园区已完成建设目标任务的 93.0%。大力组织引导东盟 经开区、青秀区、江南区、武鸣区申报

24、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 创建工作,11 月已顺利接受自治区的评审认定。积极推进“星 创天地”创建,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筛选孵化功能明显、带动性 强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将其打造为“星创天地” ,鼓励科 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深入农村“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 。目前,全市共有 8 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 获批建设,上林县山水牛畜牧业有限公司的山水牛养殖星创天 地和广西金诚双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特种养殖星创天地获国 家科技部备案。 四是以人为本,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围绕人民群众关 注的热点、难点和社会问题,组织实施涉及医疗卫生、防灾减 灾、艾滋病防治等各领域民生项目。20XX 年社

25、会民生科技项目 共立项 77 项,科技经费 1263 万元,总投资 13000 万元,年增 产值 19900 万元,年增利税 3897 万元,其中立项支持医疗卫生 技术创新研究 38 项,科技经费 368 万元,重点支持医学重点学 科和特色专科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市属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常见 病多发病防治关键技术及诊疗规范研究与应用示范等;立项支 持社会民生科技 44 项,科技经费 940 万元,其中重大科技专项 3 项,科技经费 160 万元,重点研发项目 41 项,科技经费 780 万元。 (七)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 13 页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力度。对专利资助奖励政策进

26、行了 修订完善,增加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贯标企业的资助奖励力 度,中国专利奖获奖的奖励金额分别由 10 万、5 万提高到 50 万和 10 万;出台南宁市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项目贴息和补助 资金管理办法 ,1-9 月全市专利申请资助奖励 5252 件,投入 经费达 319.26 万元;专利质押融资贴息科技项目 8 项,总贷款 12025 万元,专利质押 3240 万元,财政科技拨款贴息 195.79 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二是提升发明专利数量质量。继续围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 示范城市的工作重点,以发明专利双倍增为主要抓手,努力推 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落实,各类专利数量质

27、量提升速度 加快。1-10 月,全市专利申请量 12481 件,同比增长 2.90%, 其中发明专利 8209 件,完成目标任务 110.19%;有效发明专利 5579 件,比上年增长 20.1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7.99 件,同比增长 23.96%,比上年增长 18.86%,全市发明专 利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区前列,南宁市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 点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培育,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5 家,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 企业培育单位 5 家,全市已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企 业 14 家,通过国家或自治区备案的专利代理机构

28、达 31 家。开 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 8 次,检查商品 3000 多 第 14 页 件,共立案涉嫌假冒专利 47 件,处理专利侵权案件 6 件,增强 了社会公众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侵权假冒行为的意识。我市两 家企业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 (八)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和普及力度,营造创新良好氛围 以全国科技活动周、 “十月科技大行动”及“科技服务春耕 生产活动”等全市性的大型活动为契机,以南宁市科普联席会 议、南宁科技网、南宁科技官方微信为平台,联合高等院校、 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研机构及部分科技型企业等,大力开 展科技政策、 “宜居乡村”科普宣传、产业富民技术培训和惠民 科普系列服

29、务,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知晓率以及民众科 技创新意识,确保科技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据统计,20XX 年全 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市累计开展科普活动 105 场次,展出科普 展板 650 多块,发放农业实用栽培技术书籍 2200 册、科普宣传 小册子 1.2 万册、宣传单 2 万份,直接受益群众达 16 万多人次。 尽管 20XX 年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企业重生 产投入,轻技术创新投入,研发活动开展不多,专利、技术等 技术创新成果不多,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创 新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

30、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8 年工作计划 第 15 页 2018 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落实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市科技工作 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市委十二届四 次全会提出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 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深入实 施“科技创新八大重点任务” ,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民生等领 域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四个城市” 、勇当广西营造“三大生 态” 、实现“两个建成”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力争 2018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 70 家 以

31、上;提升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能力 20 家;新建科技企 业孵化器 1 家、创客空间 3 个、新增入孵企业和团队 50 个;建 设和提升 8 个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组织实施 10 项重大科技 计划项目,200 项南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80 项科 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9 件。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上下功夫。结合推进“两 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专题学习、专家辅导、集 体研讨、集中轮训、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和方式,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并通过网站专栏、微信、 报刊专题、简报资料和主题展览

32、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努 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 第 16 页 九大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新时代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 紧迫感。 二是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再突破。切实抓好中央、 自治区、南宁市出台的各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策落地,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权质押融资等有关政策的实施;继续制定 出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创新券补助科技 创新服务购买政策,推进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深化改革, 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科技计划项目库和评审管理制度,探 索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试点。 三是着力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上创佳绩。以宣传和落实国 家、自治区对

33、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型企业政策为主线,通过税 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 技型中小企业,积极组织企业开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 企业工作,力争 2018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 20%以上。 四是着力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上谋成效。着力大力发展企 业研发机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研发机构,支持建成的研发机构能力提升建设,培育其升级为 国家级、自治区级研发机构,全年提升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创新能力 20 家。 五是着力在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上提档次。加快推进南宁自 主创新示范区和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等区域协同创新合 作基地建设,提升我市科技创新

34、创业能力;加快建设一批能力 第 17 页 突出、服务设施完备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努力在全 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 2018 年全市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创客空间 3 个,新增入 孵企业和团队 50 个,举办第三届南宁市创新创业大赛。 六是着力在深化科技合作交流上创新路。保持科技合作和 科技招商的强劲势头,抓好与北京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高校意向合作内容的落实、落地;服务好南宁企业和单位与重 点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共建平台;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 科技合作,引导科技企业“走出去” ,科技资源主动融入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发展。 七是着力在推动科

35、技成果转化上出显效。积极实施南宁市 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加大“一带一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设、技术市 场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 置与收益管理改革。 八是着力在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上出成果。积 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争取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 范城市;继续选择培育一到两个县(区)开展知识产权强县 (区)试点示范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和贯标工作, 通过修订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办法、加大资助奖励力度、签订服 务协议、奖惩并举等多种形式继续抓好全市发明专利双倍增工 作。 第 18 页 九是着力在科技服务民生领域上更精准。围绕以 56 个深度 贫困村为重点的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设和农业成果转化推广,重点建设 2-3 个 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继续强化发挥全市 296 名贫困村科技特派 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科技引领作用。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治理、 医学重点学科培育建设、中药民族药创新技术平台建设等一批 重点领域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惠及民生福祉升级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