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毕业论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6261445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毕业论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毕业论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毕业论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毕业论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毕业论文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之我见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1 个重要教学内容。学生接触过许多图形,其中不少图形具有对称性。图形的这种性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且利用图形的这种特性去研究其他图形的性质,也是几何中1 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因此,这 1 节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但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分清“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对称图形给人以和谐和美的享受。教学“轴对称”概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关图形,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活动,从中发现这类图形的特点由此得出定义:

2、把1 个图形沿着某1 直线翻折过来,如果它能够与另 1 个图形完全重合,则把这两个图形叫做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简称“轴对称”或“轴的对称图形”)剖析后,得到概念的4 个要点: 1、两个图形; 2、有 1 条对称轴 -直线; 3、图形“沿轴对折”(翻转180); 4、翻转后与另 1 个图形重合。教学“轴对称图形”概念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关图形,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活动,从中发现这类图形的特点由此得出定义:如果1 个图形沿 1 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对概念加以剖析,得到概念的 4 个要点: 1、 1 个图形; 2、1 条直线(对称轴); 3、沿轴翻

3、转 180; 4、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特别指出:图形自身两部分重合。教师再通过列举、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两概念的异同点:共同点:都沿1 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图形互相重合。不同点:“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只有 1 条对称轴;而“轴对称图形”是1 个图形自身的特性,对称轴可能是1 条、两条 -也可能是无数条。教师要强调指出:任何图形都存在以某1 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但并不是任何图形都可以成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践。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1 个重要教学内容。学生接触过许多图

4、形,其中不少图形具有对称性。图形的这种性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且利用图形的这种特性去研究其他图形的性质,也是几何中1 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因此,这 1 节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但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分清“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对称图形给人以和谐和美的享受。教学“轴对称”概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关图形,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活动,从中发现这类图形的特点由此得出定义:把1 个图形沿着某1 直线翻折过来,如果它能够与另 1 个图形完全重合,则把这两个图形叫做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简称

5、“轴对称”或“轴的对称图形”)剖析后,得到概念的4 个要点: 1、两个图形; 2、有 1 条对称轴 -直线; 3、图形“沿轴对折”(翻转180); 4、翻转后与另 1 个图形重合。教学“轴对称图形”概念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关图形,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活动,从中发现这类图形的特点由此得出定义:如果1 个图形沿 1 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对概念加以剖析,得到概念的 4 个要点: 1、 1 个图形; 2、1 条直线(对称轴); 3、沿轴翻转 180; 4、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特别指出:图形自身两部分重合。教师再通过列举、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两概念的异同点:共同点:都沿1 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图形互相重合。不同点:“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只有 1 条对称轴;而“轴对称图形”是1 个图形自身的特性,对称轴可能是1 条、两条 -也可能是无数条。教师要强调指出:任何图形都存在以某1 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但并不是任何图形都可以成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践。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