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265509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毕业论文谈笔算式的口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笔算式的口算”谈“笔算式的口算”- 转载近日,在 1 本期刊上,看到 1 位老师撰文讲述了自己在教学口算时,学生出现“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即用笔算思路来做口算题。作者发现,学生很认可这种“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分析原因有 1 是家长用这种方法提前教学,使学生早已对此印象深刻;2:2 是笔算的经常练习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此方法由笔算迁移到了口算。作者同时感到困惑,学生喜欢的“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到底于学生学习口算是有利还是有弊呢?这位老师谈到的现象和产生的困惑,实际上很多低段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并且,现实中,老师们都是带着这样的疑虑在实施口算教学,学生们也大多是用着这样的方法在

2、进行口算。但是,笔者以为,这种“笔算式的口算”方法是有违口算本质的,为此,笔者想借此说 1 说口算的相关知识,愿能够和老师们探讨,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口算,合理地开展口算教学。口算,就是“边心算边口说地运算”,它是不能再借助其它工具(笔、纸),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1 种计算方法。正因为要口头说出结果,就造成了它与笔算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知道,笔算具有 1 定的竖式规则和固定的运算程序,计算者在掌握基本的程序(计算方法)之后,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这个程序即可。比如计算 56 18,如果用笔算,只要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即可。学生们常常口中念念有词地这样说:先用6 减 8,不够减,向 10

3、位借 1,16 减 8 等于 8 写 8;10 位上的 5 借掉了 1,还剩 4,4 减 1 等于 3 写 3;合起来就是 38。学生边说边写,最后算出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在呆板、机械地执行竖式减法计算的程序,内部的心智活动很少,思维得到的训练不多。这样的过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程序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反观口算,因为口算要口头报出结果,而且口算往往运用于1 些急需答案的场合,所以口算首先对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计算者做口算时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头脑中快速地盘算以得出结果。如同样是算5618,计算者就有可能采用56108、56810、 56 162 和

4、58182 等方法。相比笔算固定的程序,口算时可以采用多样的方法,这首先就说明了口算对于培养人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我们分析以上任 1 种口算方法,就还会发现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采用 56 10 8 的方法,计算者就需要在头脑中经过这么1 个过程:先将18 拆成 10 和 8,因为56 减 10,减数是整10 数,算起来比较简单,得到46(此时学生要将 46 储存在头脑中);56 减了 10 以后,少减了8,所以还要再减 8(此时既要考虑到少减,还要能够将储存的46 调出来再去减); 46 减 8 是两位数减 1 位数,计算相对简单。至此,计算尚未结束,因为口头表达结果的时候应该是从

5、高位往低位逐个数字说出来的(因此以前也有口算要从高位算起的要求),这就还要求计算者在头脑中对答案的位值有清晰地认识,这样才能够口头表述正确。所以,等计算者报出“等于 3108”时,这才算最后完成了 5618 的口算。很明显,这样的思考过程相比前面按程序笔算的方法,心智活动要复杂得多。在这个过程中,计算者要将计算分割成很多的小过程,要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合理地拆分、拼组等,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这是 1 种很高级的心理活动。而计算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心理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发展了注意力、记忆力(瞬间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就是口算的价值之所在,这也正是教材要安排口算教学内

6、容的本意。也只有明确这点,我们才可以去理解:口算就是心算,心算不是作为笔算的台阶,而是1 种不同的训练,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著)。明确了口算的价值,我们再来谈“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就是用笔算思路来做口算题,那么,即使把它视作是口算的 1 种方法,但充其量也不过是多种口算方法中 1 种相对呆板的、程序式的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做口算,虽也能得到正确结果,丢掉的却是更有价值的思维锻炼过程,而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做口算,那对于他们心智技能的发展和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影响甚大。因此,关于“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家

7、长不知道其中利害,教给孩子这样做,我觉得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倘若也 1 直这样去教,或放任孩子用这样的方法去算,那实际上就是在做 1 件有违口算本意的事,应该是不妥当的!当然,那位老师文中提到,因为“笔算的经常练习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笔算方法迁移到了口算。这是事实,这也是当前口算、笔算教学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的1 个问题。应该说,口算、笔算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编排体系的确立是长期摸索和实践的结果。据资料反映,建国以来,我国的小学教材曾经有过口算要求偏高、口算笔算局部脱离等现象。比如根据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编制的教材中,就有100以内的加

8、减法只教口算,不教笔算的安排。但是,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把口算的内容放在笔算之前教学,不仅可以用来说明笔算的算理,并且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促进笔算能力提高的必要途径,这就有了“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之说。这样的做法,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也成为了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口算笔算的基本原则。例如,课标教材中,在 1 年级下册,设置了口算整 10 数加减整 10 数、两位数加减 1 位数和整 10 数,而在 2 年级上册设置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其目的,就是考虑到,要解决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计算中如何对位的难题,就必须得从之前学习的相关口算知识出发,才能说明竖式计算中为什么要数

9、位对齐、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等道理。又如,教材在编排教学笔算 422的内容之前,先学习的是口算除法,因为这样,就能通过复习口算除法的思考过程,来让学生找到笔算除法与口算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笔算除法的思路,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从上述情况看,那位老师文中所谈到的学生将笔算方法迁移至口算的情况,似乎是不应该出现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笔算式的口算”方法,究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陋见,原因有3。其 1,教材编排体系造成的。现行教材编排口算、笔算时,除了遵循把口算的内容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这1 基本原则之外,还有1 个做法,那就是把 1 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例如,口算两位数

10、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在 2 年级上册先教笔算,等到了2 年级下册,再进1 步要求会口算。教材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化解难点,通过对笔算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应该说,这是1种科学合理的做法。但是,这样1 来,问题也是显见的。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的笔算思路,经过反复的练习,已经深入心中,形成了 1 个牢固的概念。而过了半年,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却要将这个思维的定势从脑中移除,换上另外1 些方法(如不 1 定从低位算起),那当然是困难的事情。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口算时自然而然地用上“笔算式

11、的口算”方法。这样的编排模式,在小学高段1 些的计算中更多见。像小数的乘除法、分数的加减法等等,都是在学习了笔算之后要求会做1 些口算题的。因此,做这些口算题,学生往往也都是用“笔算式的口算”方法的。像这种教材自身编排体系带来的影响,是造成“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存在的原因之1。1 2 下 1 页谈“笔算式的口算”- 转载近日,在 1 本期刊上,看到 1 位老师撰文讲述了自己在教学口算时,学生出现“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即用笔算思路来做口算题。作者发现,学生很认可这种“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分析原因有 2: 1 是家长用这种方法提前教学,使学生早已对此印象深刻; 2 是笔算的经常练习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

12、激,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此方法由笔算迁移到了口算。作者同时感到困惑,学生喜欢的“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到底于学生学习口算是有利还是有弊呢?这位老师谈到的现象和产生的困惑,实际上很多低段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并且,现实中,老师们都是带着这样的疑虑在实施口算教学,学生们也大多是用着这样的方法在进行口算。但是,笔者以为,这种“笔算式的口算”方法是有违口算本质的,为此,笔者想借此说 1 说口算的相关知识,愿能够和老师们探讨,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口算,合理地开展口算教学。口算,就是“边心算边口说地运算”,它是不能再借助其它工具(笔、纸),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1 种计算方法。正因为要口头说出结果,就造成

13、了它与笔算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知道,笔算具有 1 定的竖式规则和固定的运算程序,计算者在掌握基本的程序(计算方法)之后,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这个程序即可。比如计算 56 18,如果用笔算,只要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即可。学生们常常口中念念有词地这样说:先用6 减 8,不够减,向 10 位借 1,16 减 8 等于 8 写 8;10 位上的 5 借掉了1,还剩 4,4 减 1 等于 3 写 3;合起来就是 38。学生边说边写,最后算出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在呆板、机械地执行竖式减法计算的程序,内部的心智活动很少,思维得到的训练不多。这样的过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程序的能力和

14、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反观口算,因为口算要口头报出结果,而且口算往往运用于 1 些急需答案的场合,所以口算首先对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计算者做口算时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头脑中快速地盘算以得出结果。如同样是算 56 18,计算者就有可能采用 5610 8、56 810、56162 和 58182 等方法。相比笔算固定的程序,口算时可以采用多样的方法,这首先就说明了口算对于培养人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我们分析以上任1 种口算方法,就还会发现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采用56108 的方法,计算者就需要在头脑中经过这么1 个过程:先将 18 拆成10 和 8,因为 56 减 10,减数是整 1

15、0 数,算起来比较简单,得到46(此时学生要将 46 储存在头脑中);56 减了 10 以后,少减了8,所以还要再减 8(此时既要考虑到少减,还要能够将储存的46 调出来再去减); 46 减 8 是两位数减1 位数,计算相对简单。至此,计算尚未结束,因为口头表达结果的时候应该是从高位往低位逐个数字说出来的(因此以前也有口算要从高位算起的要求),这就还要求计算者在头脑中对答案的位值有清晰地认识,这样才能够口头表述正确。所以,等计算者报出“等于 3108”时,这才算最后完成了 5618 的口算。很明显,这样的思考过程相比前面按程序笔算的方法,心智活动要复杂得多。在这个过程中,计算者要将计算分割成很

16、多的小过程,要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合理地拆分、拼组等,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这是 1 种很高级的心理活动。而计算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心理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发展了注意力、记忆力(瞬间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就是口算的价值之所在,这也正是教材要安排口算教学内容的本意。也只有明确这点,我们才可以去理解:口算就是心算,心算不是作为笔算的台阶,而是 1 种不同的训练,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著)。明确了口算的价值,我们再来谈“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就是用笔算思路来做口算题,那么,即使把它视

17、作是口算的 1 种方法,但充其量也不过是多种口算方法中 1 种相对呆板的、程序式的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做口算,虽也能得到正确结果,丢掉的却是更有价值的思维锻炼过程,而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做口算,那对于他们心智技能的发展和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影响甚大。因此,关于“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其中利害,教给孩子这样做,我觉得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倘若也 1 直这样去教,或放任孩子用这样的方法去算,那实际上就是在做 1 件有违口算本意的事,应该是不妥当的!当然,那位老师文中提到,因为“笔算的经常练习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笔算方法迁移到了口算。这是事实,这也是当前口

18、算、笔算教学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的 1 个问题。应该说,口算、笔算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编排体系的确立是长期摸索和实践的结果。据资料反映,建国以来,我国的小学教材曾经有过口算要求偏高、口算笔算局部脱离等现象。比如根据 1952 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编制的教材中,就有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只教口算,不教笔算的安排。但是,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把口算的内容放在笔算之前教学,不仅可以用来说明笔算的算理,并且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促进笔算能力提高的必要途径,这就有了“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之说。这样的做法,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也成为了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口算笔算的基本原则。例如

19、,课标教材中,在1 年级下册,设置了口算整10 数加减整 10 数、两位数加减 1 位数和整 10 数,而在 2 年级上册设置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其目的,就是考虑到,要解决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计算中如何对位的难题,就必须得从之前学习的相关口算知识出发,才能说明竖式计算中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等道理。又如,教材在编排教学笔算 422的内容之前,先学习的是口算除法,因为这样,就能通过复习口算除法的思考过程,来让学生找到笔算除法与口算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笔算除法的思路,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从上述情况看,那位老师文中所谈到的学生将笔算方法迁移至口算的情况,似乎是不应该出现

20、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笔算式的口算”方法,究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陋见,原因有3。其 1,教材编排体系造成的。现行教材编排口算、笔算时,除了遵循把口算的内容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这1 基本原则之外,还有1个做法,那就是把 1 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例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在 2 年级上册先教笔算,等到了 2 年级下册,再进1 步要求会口算。教材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化解难点,通过对笔算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应该说,这是1种科学合理的做法。但是,这样1 来,问题也是显见的。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的笔算思路,经过反复的练习,已经深入心中,形成了 1 个牢固的概念。而过了半年,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却要将这个思维的定势从脑中移除,换上另外1 些方法(如不 1 定从低位算起),那当然是困难的事情。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口算时自然而然地用上“笔算式的口算”方法。这样的编排模式,在小学高段1 些的计算中更多见。像小数的乘除法、分数的加减法等等,都是在学习了笔算之后要求会做1 些口算题的。因此,做这些口算题,学生往往也都是用“笔算式的口算”方法的。像这种教材自身编排体系带来的影响,是造成“笔算式的口算”方法存在的原因之1。1 2 下 1 页1 2下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