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268194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8语文S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 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教学目标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2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

2、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 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 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 “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

3、送”的内容。(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来源:Zxxk.Com(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 “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 6 300 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 (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 ” 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

4、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指名概述诗意。(2)质疑。(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 李白来了, 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

5、李白一 孟浩然, 上一步 :“孟兄,李白早知道您 名天下, 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 弟 了, 了!你才 横溢,我也久仰了呀! ”两人一 如故,从此一起游山 月, 酒 , 人生, 抱 就 ,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 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 在黄 楼 孟浩然送行。 望着帆船 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 于是一首千古名 生了(此 述李、 孟之 交往的生 故事,意在 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 。)2 析“烟花三月” 。(1) 起学生生活体 ,引 学生想象、感受身 花盛开的春天是怎 一幅美景。(2) 生共 “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 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 水气 在繁花似 花

6、 中, 具有一种 意的美感; 气 聚 散, 缭绕花 ,也使人 生无限 想。( 3) 生共同在音 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 学生 春天美景的想象, 想 江两岸的一片春意, “形真”而“意 ”。教 先 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 ,理解和运用就融 一体了。)( 4)拓展理解 “烟花三月”。“烟花三月” 不 指黄 楼所在的武 , 有 州,乃至整个 江两岸都是春意 、一派千里 啼 映 的美好春景。当 乃盛唐 期,整个 代也如 “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 了 人愉悦的心境。(5)指 朗 前两句。自由 、指 、 、想象画面 等。(6)小 :名楼美景遥相送, 情画意

7、在其中。3品析“碧空尽”“唯”等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 “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 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 去 之 , 友人的情感之深。(3) 着自己的体会 第三、四句。(4)指名 , 生 ,学生再 。(5) 激情引 。(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 (自由组合 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

8、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五、学习第二首诗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3各组汇报交流。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 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2教师归纳总结: 人分千里外,情 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

9、的送别深情。来源 学科网3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来源 学科网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 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2练笔。3 交流。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来源 学 _科_网 Z_X_X_K2布置自选作业。(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来源:Zxxk.Com(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