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6279290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毕志刚,.,瘙痒的概念,瘙痒不是一种疾病,它是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症状,它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因此很难予准确的定义; 瘙痒可一般定义为: 一种可以引起搔抓愿望的感觉; 瘙抓是人们对寄生虫、昆虫和其它剌激物对皮肤剌激的首发防防御反应,.,瘙痒有点象疼痛,它与疼痛有很多共同的分子和神经生理学机制,目前关于瘙痒的研究多来自于对疼痛的研究; 瘙痒又与疼痛不完全一样,它可使病人极端地痛苦,以至可产生自杀的念头;,瘙痒的概念,.,瘙痒的类型,引起瘙痒的剌激可产生二种不同的反应: 自发性瘙痒(Spontaneous Itch) 可能由快传导纤维( de

2、lta fibers)传导: 瘙痒只短暂地局限在受剌激的局部,剌激消失后瘙痒很快消失; 痒性皮肤(Itch Skin) 可能由慢传导纤维(C fibers)传导: 瘙痒弥漫地发生在剌激位点周围较大的区域,且持续时间较长;,.,瘙痒的神经传导途径,痒的受体:为位于表真皮交界处的游离(无髓鞘)神经未梢(即“初级神经元”,呈网络状分布), 瘙痒的神经传导途径:可能与疼痛通过共同神经通路传导; 局部的”瘙痒剌激”作用于局部的”痒受体” 通过触突的连接将剌激信号传导至来自脊髓后角细胞的次级神经元 外侧脊丘索对侧丘脑皮质产生痒觉;,.,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产生瘙痒的剌激与局部的痒受体(游离神经未梢)的联

3、系是一组具生物学活性的化学介质; 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可分为: 中枢性的化学介质; 外周性的化学介质;,.,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组胺 组胺是一种可以引起皮肤瘙痒的介质; 低浓度的组胺作用于表真皮连接处可引起瘙痒; 在较深的皮内注射组胺却能引起疼痛; 组胺在肥大细胞中合成并贮存在肥大细胞的颗粒中,当受到某种剌激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脱颗粒,释放组胺;,.,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各种肽类的内切酶(endopeptidases,又称”内肽酶”) 胰酶、 木瓜蛋白酶(papain): 剌入皮肤可以在局部引起剧痒的黎豆菜毛(cowage)的花蕊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又称黎豆素; 这类内肽酶作用于蛋白质后

4、所产生的肽类物质是重要的瘙痒介质,.,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各种生物胺类和激酶 血液中的复合胺(serotonin)如5羟色胺; 血管舒缓肽(bradykinin); 胰激肽(kallidin); 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无髓鞘神经纤维受剌激后释放的多肽 P物质 在猫和鼠的传入神经元支配的皮肤中发现的十一肽,注入人类皮肤可在某些个体通过导致局部组胺的释放引起瘙痒; 血管活性肠肽 这些多肽本身不至痒,但能加重已有的瘙痒;,.,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吗啡 既是中枢性的瘙痒介质,又是外周性的瘙痒介质; 小剂量的皮内注射吗啡可以致痒,其致痒作用与前列腺素及肥大细

5、胞脱颗粒无关; 硬膜外小剂量注射吗啡可产生节段性的瘙痒,说明它既作用于脊神经根(dorsal root ganglia),也作用于脊髓; 用鸦片拮抗剂”纳酪酮”(naloxone)可以缓介胆汁郁积性瘙痒是吗啡作为瘙痒介质的佐证;,.,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物质 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常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列腺素、数种单羟脂肪酸(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因子)及白三烯有关; 前列腺素E1(PGE1)本身并不引起瘙痒,但可降低皮肤对(可达50)组胺、木瓜蛋白酶所致瘙痒的阈值; 单羟脂肪酸(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因子)及白三烯可能会增加其它炎症介质的致痒作用?,.,瘙痒介质的产生

6、及其作用 痒剌激 肥大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 多肽酶激活 释放组胺 生物合成前列腺素 导致肽类释放 前列腺素 外周鸦片样肽类 痒感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的鸦片样肽类 搔抓反射 痒觉,.,瘙痒的中心机理,要解释瘙痒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瘙痒只发生在皮肤,而不是深部的组织? 皮肤有其独特的神经机制:皮肤可以非常准确地对有关剌激定位; 为什么没有发现瘙痒神经纤维? 瘙痒神经纤维可能根本不存在;,.,瘙痒的中心机理,为什么瘙痒需要C纤维的存在? C纤维有A纤维没有的特殊的性质,它可以放大输入到中枢的剌激;,.,在疾病状态下的瘙痒,环境和一些局部因素可以极大地影响皮肤对瘙痒剌激的反应

7、中毒性甲状腺炎时,皮肤局部的温度稍有一点升高就可能明显地加重病人的瘙痒; 洗澡太多或气候湿度太低诱发的皮肤干燥也可引起瘙痒;,.,慢性肾病时的瘙痒,瘙痒是血透的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单用氮质血症不能解释; 病人的皮肤常表现为极干燥,但用润肤剂又不能明显减轻病人的瘙痒; 透析可能使病人瘙痒暂时缓解,说明有瘙痒介质被清除; 血清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与瘙痒无相关性;,.,慢性肾病时的瘙痒,病人皮肤中的肥大细胞密度增加; 病人对组胺的致痒胜任作用的敏感度增加; 血透继发性的甲旁亢有时可加重病人的瘙痒,切除甲状旁腺后瘙痒可明显减轻; 肾病时瘙痒的其它原因: 皮肤中的VitA浓度增加; 胃肠道释放的某些瘙痒介

8、质;,.,胆汁郁积引起的瘙痒,与病人血浆中高胆盐水平相关; 病人的瘙痒轻重与血浆胆盐浓度并不成正比 ; 研究认为病人的瘙痒可能不是胆盐本身的作用,而是胆盐诱导的其它瘙痒介质的作用,确切的机理尚不清楚;,.,缺铁性瘙痒,缺铁性瘙痒的发病机理尚不明; 缺铁性瘙痒病人皮肤局部未发现有异常; 缺铁应是不明原因皮肤瘙痒的考虑因素之一;,.,内分泌疾病时的瘙痒,皮肤瘙痒应考虑的内分泌疾病有: 中毒性甲状腺炎; 甲减; 糖尿病; 女性绝经后;,.,瘙痒常是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常伴有瘙痒的恶性肿瘤有: 何杰金氏病; 红血球增多症; 蕈样肉芽肿; 淋巴瘤; 脑肿瘤等;,.,水瘙痒,有人认为是水源性荨麻疹的一

9、种异型; 发病机理不明; 发病与所接水的温度无关; 皮肤无皮损(风团)可见; 约有13的病人有家属史,常见有干皮病的老年人; 发作时(或用水做激发试验)病人的血清中及皮肤中的组胺可升高; 注意病人有无血液病,如红细胞增生症等,.,老年性皮肤瘙痒,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至少50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女性病人的瘙痒与绝经后的瘙痒难以鉴别; 有瘙痒的老年病人应注意检查有无瘙痒性老年皮肤病如扁平苔藓、湿疹、疥疮、大疱性类天疱疮。还应排除有无与瘙痒有关的内脏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瘙痒精神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寄生虫恐怖症(parasitophobia)是最典型的病例; 诊断要依赖于排除法;,.,异位性皮

10、炎中的瘙痒,干皮病; 皮损局部急性、慢性炎症的变化; 苔藓化皮损局部的感觉神经未梢增多; 皮损局部的肥大细胞密度增加;,.,引起瘙痒的其它重要原因,HIV的感染常伴有严重的皮肤瘙痒,应考虑以下病因: 疥疮; 皮肤真菌感染; 重症脂溢性皮炎; 可引起瘙痒的全身疾病,如肝、肾功能的异常等;,.,全身瘙痒所需的有关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是必要的 注意外周血象,必要时做骨髓检查; 注意大便常规中的寄生虫; 注意盆腔和直肠,有时内窥镱是必要的; 注意甲状腺功能; 注意肝肾功能; 瘙痒外皮损活检时不要忘记免疫荧光检查; 要仔细问病史 特另注意药物过敏史;,.,瘙痒的治疗原则,区分病人的瘙痒是由皮肤病引起的还

11、是其它内科疾病引起的(即瘙痒是否伴有皮疹)是治疗瘙痒前必须做的第一步;,.,瘙痒的治疗原则,详细询问病史可能为病因的寻找提供线索; 仔细检查全身皮肤(应包括头皮和口腔粘膜)可能会发现与瘙痒有关的特异皮损; 老年瘙痒患者有潜在的内因可能性较大; 是否影响睡眠是判断瘙痒严重性的好方法;,.,引起瘙痒的重要病因,.,伴有皮肤病的瘙痒的治疗,引起瘙痒的皮肤病很多,常见的瘙痒原因有: 干皮病(如异位性皮炎) 皮损局部的炎症(如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皮炎、湿疹、痒疹等) 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高(各种皮炎时) 皮损局部有组胺等瘙痒介质的释放(如荨麻疹),.,伴有皮肤病的瘙痒的治疗,针对以上各种病因: 避免皮肤升温

12、(不用热水洗澡、少穿衣等); 避免皮肤干燥(减少日晒、避免干燥的环境和润肤剂的应用); 避名接触有剌激的物质(肥皂、去污剂等);,.,伴有皮肤病的瘙痒的治疗,外用药的治疗 润肤剂:有保湿作用,表皮失水增加会诱发干皮征使瘙痒加重; 润肤剂清凉剂(如1的薄荷注意过敏、酚、等); 5的多虑平霜; 艾洛松等外用激素;,.,伴有皮肤病的瘙痒的治疗,内服药的治疗 抗组胺药的应用; 注意应用有抗组胺以外其它瘙痒介质(如前列腺素)的抗组胺药(如氯雷他丁,多虑平等); 鸦片拮抗剂(如纳酪酮); 血液中的复合胺如5羟色胺的拮抗剂(昂旦司琼ondansetron);,.,伴有皮肤病的瘙痒的治疗,物理治疗有时对皮肤病

13、的瘙痒也可考虑,包括: UVB PUVA,.,在抗瘙痒治疗中 抗组胺的应用,.,临床上如何正确选择抗组胺药,根据临床疾病选择用药; 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 以药效动力学指导合理用药; 从抗组胺药的副作用考虑,选择用药; 注意禁忌征: 注意药物的代谢途径; 从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导合理用药;,.,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 一种药和它的衍生物 (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氮他定 阿化斯丁(新敏乐)+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氯雷他定 赛庚定,.,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2. 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定 氯雷他定+特非

14、那丁 (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玻丽玛朗+非那更,氯雷他定 赛庚定,.,以药效动力学指导合理用药,机制:H1受体拮抗剂 普遍存在的问题: 1. 适应症不妥,用于非组胺介导的疾病 2. H1受体拮抗剂的局限性和期望值过高的矛盾,.,以药效动力学指导合理用药,评价要点 1. H1受体选择性 2. 除了拮抗H1受体外,可能存在其它机制 膜保护作用:氯雷他定, 酮替芬 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氯雷他定 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1. 起效时间达峰时间 起效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结合速率 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解离速率 2.

15、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代谢酶,代谢产物,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 3. 药物的排泄,.,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4. 药物的清除半衰期(T1/2 b),.,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5. 研究药物清除半衰期的意义 决定投药间隔 给药方法 药物蓄积 药物的相互作用,.,从抗组胺药的副作用考虑,选择用药,常见的副作用有 1、中枢抑制 2、抗胆碱作用 3、体重增加 4、对孕妇的危害性(致畸作用),.,抗组胺药的对孕妇的危害性,B类 氯雷他定、 右氯苯那敏 阿扎他定、 扑尔敏 苯溴那敏、 赛庚啶 茶苯海明、 苯海拉明 赛克利嗪、 多西那敏 氯马斯丁、 曲普利嗪,.,抗组胺药的对孕妇的

16、危害性,C类: 安泰乐、 布克利嗪、 异丙嗪、 氯苯甲嗪、 异丁嗪(阿利吗嗪)、 苯托沙敏、 特非那丁、 新安替根、 右溴苯那敏,.,5、心脏毒性,过量服用 肝功能不良 血药浓度升高 阻滞心脏钾离子通道 药物相互作用 (氯雷它定不阻滞K+通道) 尖端扭转性室速 QT时间延长 心室复极延缓 (TDP) 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 死亡,抗组胺药的常见副作用,.,从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导合理用药,1、某些抗组胺药(阿司米唑、特非那丁)通过药物代谢酶(CYP450 3A4)代谢; 2、某些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可抑制上述的CYP450 3A4; 3、合并应用后使特非那丁

17、或阿司米唑血药浓度上升; CYP450 3A4 4、氯雷他定可通过两条途径代谢; CYP450 2D6,.,从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导合理用药,5、单纯抑制CYP450 3A4的药物不足以使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升高; 6、但如再同时合并抑制CYP450 2D6如西咪替丁,则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可升高,.,从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导合理用药,研究证明:氯雷它定与红霉素, 酮康唑(CYP-450 3A4)及西咪替丁(CYP-450 2D6)联合应用,虽然血药浓度升高,但并未发现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氯雷他定的特点,新型、长效,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 对肾上腺能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无作用; 对不同化

18、学介质有强抑制作用,如对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是阿斯咪唑的510倍,阻抑风团作用尤为明显; 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嗜酸细胞趋化因子; 抑制白细胞介素IL8、IL6的产生和白三烯的形成;,.,氯雷他定的特点,主要的代谢产物去羟甲基乙氧基氯雷他定作用强度是母药的4倍,其清除半衰期为724小时(氯雷他定为811小时); 无嗜睡作用,无心脏毒性; 不加强酒精和苯二氮卓类药的作用; 与红霉素、咪唑类药物及经P450-3A4酶代谢的其它药物无配伍禁忌; 对2岁及早孕的危害性FDA定为B级;,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好; 适用于儿童,2岁儿童,体重15kg,每天用5mg; 适用于老年人和需要长时间

19、服用抗组胺药物者 氯雷他定在全球已有100亿个治疗日的安全使用经验 氯雷他定是全球销量占首位的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的特点,.,药物对孕妇危害性分级FDA,A级:在妇女控制对照研究中,未发现药物对妊娠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胎儿有危险,对胎儿伤害所可能性极小; B级:在妇女控制对照研究中,未发现药物对妊娠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胎儿有危险,对胎儿的伤害证据不足或不能证实; C级:动物实验显示药物能造成胎儿畸形或死亡,但无妇女控制对照研究,使用时必须谨慎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危险;,.,药物对孕妇危害性分级FDA,D级:药物对人类胎儿危险的证据确凿,孕妇使用时必须权衡利害,仅在妇女生命危在旦,或患严重疾病非用不可

20、时方可使用; E级:在动物或人类研究中已表明,药物可导致胎儿异常,已怀孕或可能怀孕妇女禁用;,.,在抗瘙痒治疗中 外用激素的应用,.,外用激素的药理 作用,.,一、用激素的抗炎作用: 收缩血管,减少血管通透性; 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减少纤维素的形成 降低炎症局部的激酶、白三烯、磷酯A; 降低成纤维细胞的活性; 稳定溶酶体膜;,外用激素的药理作用,.,二、外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抑制IFN; 抑制GMCSF; 抑制IL1、2、3; 抑制TNF等细胞因子; 不抗原抗体复合物;,外用激素的药理作用,.,三、抑制表皮的增殖,外用激素的药理作用,.,外用激素的选择 根据外用激素抗炎作用的强弱; 剂型及所用的基质:好的基质本身具有较强的保湿作用; 对复方制剂的认识; 副作用,.,外用激素的选择 根据皮损的位置; 皮损的性质; 瘙痒的程度与范围; 病期; 采用中效、但其副作用相当于弱效激素、有优良基质的艾洛松是理想的选择;,.,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