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6282593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仍深深影响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多选)(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B48%C52%D57%3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30 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3 600人,褐眼人26 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 000

2、人。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0.64和0.36B0.36和0.64C0.50和0.50D0.82和0.184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49%,Tt的个体占42%,tt的个体占9%。T基因和t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70%、30%B49%、42%C49%、9%D42%、58%5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

3、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6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精品.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所有食草动物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大和小的两种草履虫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BCD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

4、是长期应用的结果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BCD9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BCD10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猜测最有可能的是(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C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11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精品.A物种是神创的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12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

5、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二、非选择题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其大小形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来自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这些地雀迁来后,分布于不同岛屿,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 ,使得不同的种群 朝着不同方向发展。(2)由于岛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使得这些种群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产生了 。(3)

6、这一事实说明: 隔离会导致 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 。2下图所示为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过程。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甲河东河西乙丙河流乙丙乙乙丙丁(1)河东河西的自然环境不同,由原物种甲进化为乙、丙两物种的外部条件是 和 ,内部因素是 。(2)河东的乙物种迁移到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融合为同一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其内部原因是 ,外界原因是 。(3)迁移到河西的乙物种经一定时期后却进化为丁物种,那么,由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的条件是 和 。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精品.图1(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

7、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 、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图2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 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 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 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

8、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 。精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D解析:A、D是达尔文提出的;B项提出用进废退理论的是拉马克;C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2B解析: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1510)%255%(1102)48%。3A解析:在一个30 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aa 3 600人,褐眼人A _ 26 400人,其中纯合子AA有12 000人,则Aa26 40012 00014 400,A的基因频率0.64,a的基因频率1A10.640.36。4A解析: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49%,Tt的个体占42%,tt的个体占9%。T的基因频率70%,t的基因频率1T170%30%。

9、5B解析:A项中,b和d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项中,由于a1和a2的地理隔离,d和c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D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地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但如果只发生地理隔离,而没有发生生殖隔离,则c和d可能是一个物种。6B解析:属于同一物种的是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7B解析:此题是一种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真正理解,以及对达尔文的学说与拉马克的学说的区别是否清楚。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题目中的第点的含义是与之矛盾的。第点的含义实质上是说变异都是适应性的,也就是定向的,这与拉马

10、克的理论是一致的,而且也与题目中第项是一致的。这样排除和,即可把组成答案而选择B项,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第项的含义。精品.8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9B解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

11、生物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是物种的一部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先有地理隔离,然后才有生殖隔离。10D解析:原始生命诞生后,逐步进化成原始的异养厌氧型的原核生物,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分化出了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约15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真核生物。11C解析: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2B解析: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二、非选择题1(1)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3)地理 生殖 必要条件2(1)自然条件不同的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2)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和种群各自的基因库不同 生殖隔离(3)环境条件的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3.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2)种群 基本单位(3)基因库精品.(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答案合理即可)基因频率(5)遗传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