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2907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10篇)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朱彦夫事迹的时代价值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

2、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

3、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4、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

5、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

6、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

7、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

8、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

9、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以生命自省感悟朱彦夫的审美人生朱彦夫,一个用极限人生演绎人生极限的战士,被誉为“当代的保尔柯察金”,四肢截肢左眼失明的他却赶出了常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带领村子脱贫致富,写出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主要

10、是一部人类精神的成长史。就像地球在茫茫太空中彰显的熠熠光辉和生命张力,人类精神这一客观存在,就像地球之于太空的意义,在以已知补给、以未知为探索动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和推动的主动意义。精神的存在依托于肉体,无论这个肉体的完整性如何,有时,精神的映照下,即便残缺的身躯也可无与伦比地完整;精神的存在也并非完全依托于肉体,在传承与发扬中,某个人的精神也会在一个群体中永久站立。除了补养,这种精神还教会了我们克难的勇气、探寻的豪气、进取的骨气与永不放弃的朝气。这样的生命个体,他生命轨迹的发端永远有一个向上的箭头,不仅让过去有意义,更让未来致意。这样一个用生命感染生命、以激情创造激情、用韧性化解残酷、将人

11、生的磨砺视为财富的人,他叫朱彦夫。在我们当下的励志表述中,正能量,成为一种既大而化之又事无巨细的精神皈依。正能量不仅是奉献与索取、回报与付出、成败与得失这些人生的表层伦理,更是我们面向人生、守护生命之时的细细思量。一个团体希望通过正能量影响和改变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一个个体也会得益于正能量的教化与浸润,让生命对追求美好、营造和谐、积蓄力量共分共享、同心同德。哲学界曾以四个境界划分人生。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构成了一个生命个体由低到高的人生境界。四种人生境界的纵横交织,不仅让我们时时困惑于得失,同时也让我们品尝到内心之丰盈、精神之自由所激发的人生乐趣。我们深陷于攫取与占有之

12、境而惶惶不可终日,我们纠结于功用之心而巧取豪夺,我们以主动选择责任和义务而实现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我们唯独轻视或者说无暇顾及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情操的陶冶和内心的教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朱彦夫之所以成为朱彦夫,想必他的内心是极度丰盈的,他的这种自内而外不断发散的正能量,成就了他的审美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健全。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

13、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这股万古流长的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已经做出的努力和还将被进一步激发的潜能,让我们以生命自省的态度剔除精神世界的荒芜、感悟真正的生命力的张扬、审视我们还有哪些担当。走进朱彦夫-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第一次见朱彦夫,虽然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的伤残程度太高了!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看东西一片模糊。即使这样的残躯也不完整,体内残留着7块

14、弹片尚未取出,到处布满伤痕,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刀疤,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这样的身体条件,仅供呼吸也有困难,遑论其他?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人格和精神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完美、更伟岸、更光彩夺目。他的鞋和假肢整齐地排列在床边,他的房间明亮整洁简朴,他的语言概括凝练风趣幽默,他能自如地划着火柴、摘眼镜、拿东西是什么,健全了他的身心,并使之如此强大?答案只有一个:是理想,是信念,是精神。一个沂蒙山母亲孕育的汉子,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每当看到或者读到“朱彦夫”这三个字,我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轰鸣,在激荡,在回旋,并淹没了世界上的一切。

15、朱彦夫是一个参军前连鞋子和棉衣都没穿过的苦孩子,14岁当了解放军,16岁入党,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快速成长。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在朝鲜战场上,全连打得只剩下他一个人,手榴弹让他失去四肢和左眼,他跳下悬崖,爬出几千米,被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乡亲救起。回国之后,他昏迷了整整93天,做了47次手术,成为一个特等伤残军人。这样的残疾程度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他就是活着的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人们都说,朱彦夫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这个躯体及其承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勋章,靠着他,朱彦夫可以衣食无忧,在荣誉的光环下,在别人的服侍中,安静地度过剩余的生命时

16、光,最多到旅游胜地晒晒太阳,到学校工厂做做报告,到重要场合谈谈体会,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朱彦夫是一个战士,无论身体怎样,他都要选择“冲锋陷阵”这种姿态。要像一个身体健全者那样生活,首先要实现生活自理。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一架造粪的机器”,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朱彦夫毅然决然放弃在荣军疗养院的生活,独自回到沂源山区的老家,把自己锁在一间小屋内苦练自理能力,靠一些煎饼、发霉的地瓜干、半缸清水熬过很长时间,最后甚至吃墙皮、泥巴。他装上假肢后,像常人一样站立起来,并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奇迹就此延续。朱彦夫有了美好的爱情和家庭,有了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一群健康天真烂漫的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他该满足了吧?他会被

17、这幸福融化吗?没有。朱彦夫的人生,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1957年,朱彦夫因为其能力、见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当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他四肢皆无,却在这个贫瘠的山村干了25年党支部书记,靠一双重达15斤的假肢,碰碰磕磕爬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山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整山造田,修路架电,办图书馆和夜校,一个穷村变成富裕村,并在周围70多个村庄中创造了五个“第一”。1982年,因为患肝炎,朱彦夫从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病愈后,他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

18、的写作生涯,用7年时间七易其稿,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据说,光稿纸就用了几百斤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和激动,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朱彦夫再次昂起高傲的头颅。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述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这一时期,我曾去沂源探望过他,他处于痛苦和焦躁之中,为了保护他的身体,家人竭力反对他再进行文学创作和其他活动,而他渴望以文学的形式继续“战斗”,身体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肉体和精神在激烈地冲突。这两年,随着朱彦夫年龄的增长,在战争中受过伤的大脑,开始显现出后遗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然而,只有一个信念是坚定而清晰的,这就是写

19、作。朱彦夫的床前仍然摆满书籍和报刊,他每天都坚持锻炼、书写和阅读,他不仅想出去作报告,还想写一部“总结自己一生”的大部头著作。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就是朱彦夫。他只能是朱彦夫。人们称他为“中国的保尔”“新时期的吴运铎”,而我说,他就是“朱彦夫”,一个任何英雄都不能类比的铁血汉子,一个有着普世和恒久意义的精神楷模,一个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探险者。茫茫人海,我看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们,他们身体健全,谈笑风生,环顾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又有谁喜欢内视我们的躯体?它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和潜力?朱彦夫的事迹,给在人格和精神上不断萎缩的当代人以启示,给功利化和世俗化日益加重的现代社会以警醒。一位记者说,朱彦夫的作

20、品不能当成老干部和残疾军人的回忆录,也不能把它当做普通文学作品来读。它的意义应该从人类精神史层面追寻。迄今为止,在所有的著作者中,朱彦夫的残疾度最高。在这样的生理缺陷下,能够完成这样的精神表达,本身就是非常深刻的,对所有普通人、健全人足以形成强烈的冲击和叩问。朱彦夫说:“我不愿任何人对我怜悯,这是我的性格。就肉体而言,我没有多少幸福的感受。但我认为,幸福的含义是多层次的。我在战争中失去了部分肢体,在肉体上很痛苦,但换取的是大多数人的安居乐业,这是我人生中享不尽的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起初我能独立走几步摔不倒,便是一种幸福;以后能当支书为群众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奋斗7年写成一本极

21、限人生,更是一种幸福,人只有在奋斗中才会觉得幸福。“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躯体,一部分是精神。在我看来,精神才是第一生命。我虽无四肢,但务求精神健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就活得有价值,就活得像个人样。“现在年轻人嘴边挂着一个时髦词,价值。人的价值有两种,一是社会价值,二是个人价值,前者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后者才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完美有机地统一,才形成一个人完整的价值。可以这样说,人只要奉献社会,不在于肢体是否完整,也不在于活得多么长久,我同命运之神进行了一番较量,证明我活着对社会还有用,我的精神是完整的、健全的。而社会也给予了我很多,除去荣誉,还有一个亲如手足的爱

22、人,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多次为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叫好。朱彦夫的身上就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据说,一位俄罗斯记者曾经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介绍朱彦夫的事迹,称朱彦夫比保尔更震撼人心。从1996年朱彦夫完成极限人生的写作,一直到2014年,我国掀起两次大规模的学习朱彦夫高潮。期间各种学习活动也从未间断过。1996年,极限人生正式出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书名,并题辞“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1996

23、年11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把他当做重大典型加以推出,一时间,朱彦夫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为朱彦夫的生命壮举动容。那时候,亚洲金融危机来袭,前景迷惘,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惶恐和不安,朱彦夫的故事提振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其理想信念照亮了社会前行的道路和方向。1997年5月13日,朱彦夫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迟浩田还多次赴沂源看望朱彦夫,他说:“朱彦夫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包括困苦、挫折、病痛、绝望甚至是死亡宣战,向生命极限发起一次次冲击,不仅创造了生命的辉煌,而且获得了超越生命意义的新生,实现了生命的再造。”2013年底

24、之后,正值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之时,朱彦夫的故事更加引人瞩目。即使这样一个身体状况的人,也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并为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自然界,没有哪种动物不惧怕死亡,但人为了信仰,却能够克服本能而慷慨捐躯。这样的人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层出不穷。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心灵的空虚、欲望的膨胀与财富的累积成正比,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信仰被淡化,有人甚至宣称只要自己过得好,其他统统无所谓。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一颗高贵的灵魂,而当人们只剩下动物本能的时候,当人心不再

25、容纳道德、价值、理想、信仰、仁爱的时候,灵魂将安放何处?实现中国梦,必须使中国梦的思想和精神融入文化和价值观建设之中,构筑高尚的民族灵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朱彦夫的成长史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样本。学习朱彦夫,究竟学习什么?在1996年山东省委发出的向朱彦夫学习的决定中,提出要学习朱彦夫的“四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牺牲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严于律己、立党为公、勤政廉洁精神。时至今日,朱彦夫精神又有了新的含义,当地党报号召大家学习朱彦夫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文章说,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

26、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

27、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读完朱彦夫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在朱彦夫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他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朱彦夫-永远的战士见过朱彦夫的人,都会被这位没手没脚、只有一只眼睛的重残军人所感染、震撼。18岁在朝鲜战场受伤,回家乡担任了25年村支部书记,用残臂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如今81岁的老英雄朱彦夫因脑梗瘫痪在床,但他仍用心在工作、在战斗!不屈的斗士“

28、父亲最喜欢谈的话题,是1950年冬天,二五高地那场恶战。但每次说到牺牲的战友、指导员、连长,父亲的眼眶都红了。”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说。朱彦夫是二五高地那场战斗中唯一活下来的人。昏迷了93天,好不容易从死的边缘被拉了回来,却发现自己没有了双手双脚,还没有了一只眼睛。“这样的命我不要!没手没脚,活着又有什么用”朱彦夫也曾绝望过,想过放弃。1952年清明节,一场跟学生们分享自己战斗经历的报告会,彻底改变了朱彦夫。现场热烈的掌声和呼喊声,让他明白,一个战士,一个重残人,仍然还有巨大价值。“这么多人理解我们的壮举,并把深深的爱和尊敬给予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为了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为了那

29、一方养育自己的水土,朱彦夫回到了家乡山东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重拾自理能力的艰难超出他的想象。为了全身心投入锻炼,朱彦夫躲开众人,藏匿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独自练习。首先必须突破吃饭难关:餐具搬运,困难重重,吃碗里的饭,难度更大。每“吃完”一顿饭,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装卸假肢又是一只“拦路虎”。他用嘴咬臂抱的方式,从生到熟,单缠衬布这一道工序就折腾了几百遍。终于,他站起来了!他忍不住大笑一声:“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关键在于毅力和恒心!”重新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朱彦夫,早已不满足于这些:“一个大活人,学会了吃喝拉撒,有什么可以炫耀和骄傲的!我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用重残之躯撑起一个村庄时隔60多年

30、走进张家泉村,到处都是朱彦夫当年留下的痕迹。龙王庙大口井、“赶牛沟”防洪洞、夜校旧址、壮观的梯田25年的村支书生涯,朱彦夫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全村的山山水水,为老百姓的生活东奔西走,一个重残军人撑起了整个村庄。在张家泉村人心中,朱彦夫是最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书记。村民张太元说,全村父老乡亲几乎都受过朱彦夫的资助,他每个月36元的伤残抚恤金成了全村人的“小金库”。朱彦夫工作起来很较真儿。为了摸清村干部工作汇报是否属实,又要避免乡亲们的左扶右搀,他决定晚上出去勘察。村里南山脚下那条沟,足有五六米宽,沟里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这条“堑壕”让朱彦夫吃尽了苦头。上山容易下山难,朱彦夫干脆顺着山坡滚下来,

31、结果全身是伤。妻子陈希荣心疼得不得了,可朱彦夫像是有了一个新发明,兴奋不已:“原来滚坡速度这么快!”朱彦夫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朱彦夫的日记中,有一篇大队党支部“洗澡”记,“洗”出了100条问题,最多的人达到51条,朱彦夫本人也有4条。“残废也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心理,滋长居功骄傲情绪,如果不严防戒备,也会变成坏事。”朱彦夫要求自己时刻用毛泽东思想去化验、衡量和透视思想上的“敌人”,从而抓住要害,消灭它。朱彦夫公私分明,从不贪一分便宜。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回忆,有一次,正在地里干活的大婶掰给她四个青玉米,玉米还没煮熟,朱彦夫拄着拐杖进了家门。“谁给的玉米?集体的东西为啥给咱?”朱彦夫的语气很严肃,

32、我家有特等残废,但不允许出特等公民。如果我家出了特等公民,我哪里还有脸管别人?”最后,硬是从锅里捞出四个湿漉漉的玉米,还给了公家。残臂写出53万字自传体小说写作,源于指导员临终前的一句嘱托:“只要你能活着回去,就要想办法把我们的英雄壮举照实记录成文,传给今人后代”“这件事一直装在我心里。”1996年,朱彦夫第一本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问世。7年,33万字,朱彦夫用汗水、用泪水、用赤心、用生命写出了这本时代巨作。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对于一位从未进过学堂、没有手脚的人来说,写作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代价!见过他写字的人都认为,那不是在书写,而像是用其全部身心在拼命捕捉、揉搓一只跃跃欲飞

33、的蝉虫。有时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他会搬来字典,一查就是几十分钟、几个小时。1999年,朱彦夫出版了第二部2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读者能从中感悟到先烈的不屈、残废军人的自强、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从而汲取做人的力量,那么我也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羞愧了。”朱彦夫说。朱彦夫还是名副其实的“报告大王”。自1952年第一场报告起,他作的报告场数达1000余场。他只想做一粒火种,重新点燃那些因种种原因而暗淡下来的生命之火。命运给了朱彦夫太多的苦难,但他始终以战斗的姿态面对。在一场报告会上突然倒下的朱彦夫,虽然身体又受重创,但精神依然挺立。他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潜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重新

34、充满光明!朱彦夫和他的家人为了张家泉村,重残之躯的朱彦夫呕心沥血,在整整25年里,他把自己仅有的伤残抚恤金拿出一部分用于帮扶村民、改变村貌上,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在他做出丰功伟绩的背后,是妻子及子女坚强的支撑。朱彦夫和他的妻子陈希永一共生了6个孩子,5个女儿,1个儿子。整个大家庭是和睦温馨的,早在许多年前就被评为“全国美好家庭”。他的子女以及儿媳女婿都很孝顺,只要有空就来看他。很多双休日或过年过节,全家二十几口人就团聚在一起,平日安静的小院立刻充满欢声笑语。朱彦夫:没有妻子,我活不到今天朱彦夫参加抗美援朝受伤后回国治疗。住院期间,朱彦夫结识了一位年轻女性。她叫陈希永,20岁,渔

35、民的女儿,长得健壮、美丽。大海培育了她刚毅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不少男青年爱慕她,托媒上门提亲,都被她拒绝了。她的姑姑是沂源县民政局第一任局长,因生孩子也住在医院里,陈希永去医院侍候姑姑坐月子。在那里,陈希永认识了朱彦夫。陈希永认识朱彦夫时,朱彦夫已是超重残疾人,但她认定朱彦夫是真正的男子汉,是英雄,跟这样的人过一辈子,即使受再大的苦也值得。朱彦夫回村后当上了不拿薪水的村支书。每月他把36元伤残抚恤金全交到陈希永手里维持生活。那时孩子小,婆婆年迈,家里、地里有干不完的活,陈希永忙里忙外,从不埋怨。尤其春秋大忙季节,她浑身汗水和泥巴,总是疲惫不堪。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陈希永拼命养猪,最多时家里养过五

36、头肥猪。她一年四季都领着孩子们到四野去扯猪草,以填饱那几只成天“哇哇”叫唤的猪的肚子。当第四只猪食桶烂了时,终于在那一年夏天,也就是1987年,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休,他们全家才告别了张家湾搬进了沂源县城。陈希永因病去世后,朱彦夫久久陷入对她的思念中。女儿们:父母亲的一生都是不容易的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作为朱彦夫子女中最大的孩子,大女儿朱向华更多体会到的是父亲的不易。从最初的不能接受重残之身想自杀,到完全自理,甚至带领全村百姓走上致富之路,朱向华比其他子女更能体会父亲的艰难。当记者采访朱向华时,只说了几句她就哽咽了。然而,她说完了父亲再说母亲时,更是忍不住潸然泪下,为母亲的付出更感动于他

37、们的感情之深。母亲当初嫁给父亲就抱定了照顾他一生的念头,所以当父亲为村里忙这忙那的时候,母亲就当了家里的整劳力,学着像男人一样推小车干重活。当父亲生病时,腰部有病的母亲喝上几口白酒借着酒劲背着父亲。前几年,母亲得了重病因疼痛晚上经常踢翻被子,70多岁高龄身患偏瘫等多种疾病的父亲硬撑着为母亲盖被子,却歪倒在母亲身上。母亲去世后,父亲一天没吃没喝。四女儿朱向欣说,父亲经常对他们说,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说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还说:“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

38、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儿子朱向峰:父亲对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做个好人朱向峰是朱彦夫唯一的儿子。他告诉记者,从自己记事起,父亲就用行动告诉他: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不怕吃苦的人。他眼中的父亲是什么都能干的,所以自己在心里从未把他当做残疾人。父亲没有骂过他,更没有打过他,可是他从小就怕父亲,父亲要求的他一定会努力做到。因为父亲那种不怕吃苦、不怕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强烈地震撼着他。父亲在他心目里早就不怒而威,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人生孝为先。谁家有儿女不孝,朱彦夫就抽空前去说理,他说的道理很简朴:“现为子女,后为父母,现不孝父母,子女后必不孝;父母养育之恩终身难报;不孝顺者会受到大伙指责,今

39、后就难立于大伙面前。”这些简单的道理被他变换成有理有力的生动言语,每一句都能扣准被教育者的心弦。他自己给大伙做了榜样。有事同老母商议,有好吃的好用的先让老母享用;外出带回新鲜食品都要先送村子里的老人尝鲜,如香肠、橘子、香蕉等。村子里老人活了几十年都没有走出过大山里,这些东西以前他们见都没有见过。他们都说:“吃了书记送的这些稀罕东西死了也不冤枉了。”朱向峰说,父亲是孝顺的,却又是先公后私的。当得知奶奶患了肝癌后,父亲倚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沉痛地对孩子们说:“要是别的病,砸锅卖铁也得把你奶奶治好了,可是这个病,真是没办法。”之后不久,老人就去世了。当时国家正提倡火葬,老人去世前似有预感地把父亲叫到眼前

40、跟他说:“你当书记,我知道有你的难处,可是我实在不愿意你们把我烧了,你一定得答应我。”父亲当时答应了,老人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这时因假肢无法下跪的父亲把帽子摘了下来,给奶奶深深地鞠了个躬,说:“娘,我对不住您。我是村里的带头人,我自己做不到的怎么让村里人去做?他们会怎么看我啊。”于是,奶奶成了全村第一个被火化的人。从那之后,火化才开始在村里推广开来。“父亲对这个社会一直是心存感恩的。”朱向峰说,父亲虽然自己的付出只字不提,可是却经常跟他说起别人对他的帮助。为了让村民用上电,父亲多年奔波在路途上。为了省钱,到了晚上父亲把假肢卸了当枕头,把护膝摘下来往身上一盖就凑合一宿。等他醒来,经常会发现身边

41、多了好心人留给他的东西。朱向峰参加工作后,父亲唯一的嘱托还是让他做个好人,要不怕吃苦。如今,81岁的朱老有一个护工照顾,子女们更是排好班每天都来悉心照料。提及子女时,脸上会泛起由衷的微笑,因病魔缠身而带来的种种不悦,很快消散在微笑里。学习朱彦夫事迹有-壮心不已近日,我有幸听走进朱彦夫同志,听他讲故事,虽然老人口齿略有不清,但那幽默的话语、坚强的精神、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对乡亲、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依然令人动容。走在朱彦夫曾经担任过20多年支部书记的张家泉村,看着当年在朱彦夫带领下改变了面貌、听着乡亲们饱含深情讲述的朱彦夫的事迹,我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朱彦夫是在用极限的生命书写生命的极

42、限。”一位村民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评价朱彦夫。看着当年记录朱彦夫事迹的一张张老照片,想象着朱彦夫在张家泉村摸爬滚打的一幕幕场景,还有村民在他家门口看着老式的黑白电视、讨饭的人们在他家里吃饭住宿安营扎寨、困难群众从他那不富裕的家里借钱拿物你无法不一次次地流下眼泪,你不能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够做到这些。从对朱彦夫简短的采访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乡亲的深厚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这一理想而奋斗的坚强信念。不过,我感受更深的是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按照常人来看,像朱彦夫这样一个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甚至自杀未遂的人,似乎应该看淡生死,但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却是

43、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这种求生欲望,不是畏惧死亡,不是贪恋红尘,而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精神,一种生命不已就要有所作为的坚强信念。在采访中,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朱彦夫80岁时,他的外甥来看望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舅舅,你再活20年没问题!”本来很愉快的朱彦夫勃然大怒。在他的意念里,他不是要再活20年,而是要再活200年!对于常人来说,这或许不合情理,但对朱彦夫来说,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生命意志。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是朱彦夫坚定信念的基石。1996年脑中风后,朱彦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在左臂刚刚有了一点儿知觉之后,他就开始考虑练习写字。尽管不能再带领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治山治水、发展生产

44、了,但他认为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写下来,用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鼓励每一个人,去战胜困难,去建设国家,去造福人民。“朱彦夫能够活到今天,本身就是个奇迹。”去采访的很多记者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是的,朱彦夫活着,不仅是他个人的幸事,也不仅是他的家庭、他的子女的幸事,更是我省人民的幸事,是我们民族的幸事。他是我们思考人生、思考信念的不朽座标!公民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连日来,我收看了中央新闻台扬朱彦夫同志的特殊事迹报道,很感动和受教育。且不说他当时是怎样致的残,就说他回乡后还能担当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治山治水,修水库建粮田大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双脚,没

45、有双手,左眼失明,靠两条假肢走路,用嘴和两个小手臂,能抽烟、能划火柴、能写字,后来能创作出30多万字的小说极限人生。他的精神确实值得大树特树,尤其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和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以及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一样,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和效仿。朱彦夫同志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是无数革命先烈尸横遍野当中还幸存的一个88岁的代表。他是特等残废军人,能够活到现在,用自己顽强的生命、战场上生死锤炼的钢铁般的意志走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他现在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国家宣扬他,人民学习他,给了他很多的荣誉和应有的待遇。但是我想到的,是和他同样的年代,同样的经历,在抗日战争、

46、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大战役中参加多次战斗,消灭很多敌人,出色完成多次战斗任务,有的是营长、有的是连长、有的是排长、也有战士,有的参加多次战斗并没负伤,有的是不同等级的伤残军人。问题是很多人都在那个时代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到了农村,很多人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和朱彦夫一样很多人都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从不考虑个人利益和得失。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可以说都写一部好小说。这一批生活在农村的老英雄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们还有多少人健在呢?他们的日子过得还好吗?都是90岁上下的老人了,儿女都已成家,他们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是自身年迈体弱还要照顾多病的老伴。他们在农村实际生活的很苦、日子过得

47、很艰难,政府发给的有限的抚恤金也难以为继。他们需要好一点的医疗条件,需要好一点的生活环境,不是依靠子女而是需要党和政府给他们必要的关照,最起码免费让他们进县一级的养老院。或是把他们集中起来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过养老院式的生活。这个要求不算高吧!这些人已经不多了!他们的奉献值得我们这样去为他们考虑!朱彦夫事迹心得: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朱彦夫愕然、震惊、愤然:就算是有意瞒我,也不能拿百姓的利益当儿戏呀!这样下去,一个冬春,全村人吃啥喝啥!这样下去,和以往的班子有何不同?当晚,几位村干部被朱彦夫召集到家中训了一通,他们还面面相觑:是谁告了密?打那之后,朱彦夫再也没在家安稳坐过一天,座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摸爬滚打的“足迹”。最真实的情况掌握了,修堰、整山、治水、造田、种果,才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行下去,张家泉村一步步吃饱穿暖了,富起来了。公里两万公里是什么概念?是绕地球半圈。是差不多两个万里长征。走这两万公里,朱彦夫足足用了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