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299907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ab卷,有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8 短文两篇1 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A在最后的瞬 间(sh n) 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B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ch ng) 。C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 而化作一阵烟, 一撮 (cu )灰。D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 月(h o) ,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解析: B 项“”应读“ yng”。)2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A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漠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B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C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D冬

2、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解析: A 项中“寂漠”应为“寂寞”)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A东北沦陷后中华儿女面对半壁江山,慷慨激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B“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C“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D漫步曲水亭街,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解析: B 项“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此处对象误用;C 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词义色彩不当;D 项“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

3、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4下列句子中有病句的一项是( D)A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D标准汉语 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 解析: D 项应删去“为”和“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2 拓展阅读 ( 济宁中考 )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

4、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

5、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

6、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第 1 页共 4 页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

7、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

8、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 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 ,有删改 )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1)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和蓬勃。(2)

9、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1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做后面的题。秋江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第一句将耀

10、眼的红枫与青白的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两句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色彩浓丽,美不胜收。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前三句写实,后一句写虚。前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写苍茫中的橹声,句句写实;后一句凭空想象,是虚笔,从景想到人,由实而虚。2 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第 2 页共 4 页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1、”求 之若此,不若无 也。【注 】常一人居外: 常派一个人在外面。【附参考 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 去洗 、打水, 常派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 人家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 句 ,就 出去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 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 ,姓丁的人回答 :“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 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 听到 , 不如不听。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 有 的一 是( D) 。A而出 汲( 取水 )B及 其家穿井 ( 到了的 候)C 之于 丁氏 ( 向 )D不若 无 ( 不像 )( 解析: D.

12、“不若”的意思是“不如”)4翻 文中画 的 句。(1) 国人道之, 之于宋君。全国的人都在 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 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5“穿井得人”的故事告 我 一个什么道理?不要 信流言蜚 ,不要 播未 自己考察的 ,切忌道听途 。3 名著 6根据描写写出名著中人物的名称。(1) 又 又厚又粗 , 很短,向前盖着,使 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 峻地 着 人,鼻子扁 ,嘴唇厚而前伸,耳 大大的。(2) 袋 , 方方, 凸出,布 , 呈黑色又小又 但有很敏 的眼睛, 色深褐,但有点 褐和黄褐的斑点,色

13、彩常常 化。(3) 矮小粗壮,一副运 的 骨架。一 土黄色的 , 凸起、 大,双眼 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 之震 。(1) 是托 斯泰 ; (2) 是米开朗琪 ;(3) 是 多芬7 故事答 。 子在牧 上吃草,看 一只狼向他跑来,便装出瘸腿的 子。狼走 来, 他脚怎么啦。他 越 笆 , 着了刺,扎 了脚, 狼先把刺拔掉,然后再吃他,免得扎 喉 。狼信以 真,便抬起 的腿来,全神 注地 真 的蹄子。 , 子用脚 准狼的嘴使 一蹬,踹掉了狼的牙 。狼十分痛苦地 :“我真活 !父 教我做屠 ,我干嘛要去做医生呢?”(1) 故事出自 伊索寓言 一 , 段 一个合适的 和狼 。(2) 从

14、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 的启示?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事,自然会遭到不幸。,04 言运用8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 探究活 ,下面是同学搜集的 料。 后, 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中国上古 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 ,古人更有“秋暮夕( 祭 ) 月”的 俗。唐代 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 定 固定 日;两宋 期形成了中秋吃月 的 俗,取“人月共 ”之意。 一 俗延 至今。材料二:“中国月文化” 料采集卡 :借月抒情 号: 0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 唐 九 )秦 明月 关,万里 征人未 。( 唐王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 南唐李煜 )但愿人 久,千里共 娟。( 宋 )第 3 页共 4 页(1)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 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2) 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第 4 页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