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63098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南城一中从姑山地理研究性学习课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性学习课例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目录目录 一一 课例的提出课例的提出 二二 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 方案及实施计划方案及实施计划 三三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汇集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汇集 四四 主题引导式练习主题引导式练习 五五 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过程 六六 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网络讨论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网络讨论真知来源于生活一一 课题的提出课题的提出我们是南城一中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抱荆说舆”专区地理活动小组。我校地势较高,课余极目远眺,发现县城处在山环水绕之中,周围峰峦林立、峻峭秀丽,特别是麻姑山丛姑山山沿水立,水随山转

2、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别有情趣。于是,同学们产生一种冲动、想法:走进它们,探索自然。一来巩固所学知识,二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对自然的规律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这次研究性学习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二二 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方案丛姑山地质地貌科考活动设计方案 (一)一)活动理论依据活动理论依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

3、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改神,最终达到使

4、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性学习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二二)活动目标活动目标 (1)发展学生对自然的整体性、规律性的认识发展学生对自然的整体性、规律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发展学生综合运 用已学的知用已学的知识识 技能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

5、度、方法和能力。(2)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3)发展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三三三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一活动流程(活动流程(“主题导引式主题导引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流程)研究性学习模式流程)二活动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时间:2010年9月17日-9月30日)活动内容:以主题为“导引”,确定研究项目1从“和氏壁之谜网站”及课本中寻找学习相关地理知识2分组确定科考项目3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和步骤4准备仪器、工具及使用方法辅导5进行方法指导

6、撰写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时间:2010年10月8日)活动目标:通过实践,实施研究项目活动内容:1实地进行调查,做好记录2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第三阶段:表达交流阶段(时间;2010年10月9日-12日)活动目标:通过小组交流科考成果活动内容:1小组交流,成果表述2综合成科考报告3成果的网络共享丛姑山科学考察实施计划丛姑山科学考察实施计划:(一)知识准备1教师讲解地形、地貌的相关知识,如地形类型及判断、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岩石的形成分类及判断。2网站搜索“丛姑山”及其他相关地理(丹霞地貌)知识。(二)任务分工具体落实个人。本次科考分为四小组,每小组的人员及分工如下:1概况组任务:考察

7、位置、海拔、气候、范围及地形类型。科考人员:科考人员:记录:邹小亮景观描绘:胡品文字整理:冯军网络上传:邹小亮2岩石组:任务:考察丛姑山的岩石类型,采集标本及分析岩石的主要成份。科考人员科考人员(工具准备工具准备):记录及整理:杨珍网络上传:徐涛3地质构造组:任务:寻找剖面判断地质构造及推导从姑山的成因。科考人员:科考人员:剖面绘制:邱利君记录员:毛成网络上传:蔡亦侣4“一线天”组:任务:“一线天”景观欣赏的办法,成因探讨。科考人员:科考人员:“一线天”景观描绘:黄勇记录员:吴志松网络上传:鄢博(三)实地科考:用所学知识,按照“分工任务”由带队教师责任到人,按部就班,有序严谨,注意安全!(四)

8、总结阶段:1、由每个小组的网络上传人员把考察资源上传到“抱荆说舆”板块的资源中。2、组织科考人员在“学习网站”上的“论坛”中进行互评讨论、跟帖。3、老师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文档上传。三自主学习收集相关知识汇集(一一)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上世纪30-40年代,原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并推动了华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

9、大学地理系吴尚时、曾昭璇教授将红层地貌作为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使“丹霞地貌”这一名词得以广泛传播;80年代以后,科学工作者先后对我国21个省区近400处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国。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

10、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

11、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欢迎光临(二二二二)从姑山从姑山从姑山从姑山座落在南城县东南五里的从姑山,临江耸立,与麻姑山遥遥相对,分南北两峰,两峰相抵,仅距数尺,形成一条窄长峻峭的石罅,由罅底窥天,天空细如一线,此景称“一线天”,两峰绝壁上架一石拱小桥,名“步天桥”。南峰东面绝壁上,镌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书“飞鳌峰”3个大字,每字约2米方见。(三)旅游胜地-南城南城,故建昌府治,位于赣东东南部,盱江中游.它东南连黎川,东北界资溪,南邻南丰,西与宜黄接址,西北接临川,东毗

12、金溪。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之唇齿、犬齿其疆,控行闽粤、南 东戎 锁,是古今军事,政治的重镇.由于地连福 建,沟通南粤,水 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是赣东重要商埠之一.城西的 麻姑山,峰峦叠翠,地气殊异,既 有 洞 天,又 有 福地,名山志 中称之为中国名山之一.登临麻姑峰颠,远眺盱水如带,北望麻沅平湖,视烟云草木之秀,观千崖万壑之奇,风景宜人,天下独有.山谷中的摩崖造像,碑塔砻窟,工奇巧,雕刻精美,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为游览避暑之胜地.明代罗杞 先生曾以精辟词句,高度概括南城地物写道:减赣之旷,几抚之饶,远信之冲,邻汀之僻,与郡并闽之喉,酌诸府之中,号为乐区.南城是一个地势险要,风物奇特,逾越

13、诸府的鱼米之乡.南城地处东经116度40分,北纬27度34分,抚河水系的盱江,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支流以东南部黎滩河为最大,入境后,直向西北流去.武夷余脉环抱,平均海拔五百米左右,形成东西高,南北低,中部洼平,使县城成了一道天然的河套走廊,故四季多北风,南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由于县境距海只三百余公里,受温暖气流和台风影响的机会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全年平均气温为17.8度,最热的七月与最冷的一月,温差达24.1,因此给人以夏秋炎热,春冬寒冷之感。(四)麻姑山(四)麻姑山 麻姑献寿麻姑献寿南城县西面,有一座峰姿奇秀、景色优美的麻姑山,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这座

14、山的得名,是因为道教女仙麻姑曾在此修道。唐代书圣颜真卿在这一带当官时,曾撰写麻姑仙坛记碑,到现在仍保存着,已成珍贵文物。麻姑的身世,众说纷纭。颇富人情味的讲法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北方有个叫赵国的政权,历史上称为“后赵”。后赵有个官员叫麻秋,麻姑便是麻秋的独生女儿。麻姑长得俊美俏丽,心地善良。可是她的父亲却以性情暴躁、凶恶专横出名。有一年,麻秋奉后赵皇帝的命令,征发民夫建筑城池。为了抓紧时间把城池建成,好向皇帝表功,他让监工逼催民夫昼夜施工,直到破晓鸡鸣时,才允许大家歇一会儿。没几天,就有不少人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四四 丛姑山科考思考题丛姑山科考思考题1丛姑山的砂岩属于哪类岩石?2丛姑山上的

15、孤峰是怎样形成的?3丛姑山位于建昌镇的什么位置?在盱江的左岸还是右岸?4丛姑山的地貌形成与气候有什么关系?5你能想出几种测量相对高度的方法?6“一线天”是怎样形成的?主题引导式学习五、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五、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过程(一)概况科考组丛姑山概况位置海拔范围地形类型气候观察测量目测观察验证查寻体验这是同学绘制的建昌镇简图,丛姑山位于建昌镇的东南方,京福高速公路旁边盱江的右岸。天柱峰及附近环境这就是京福高速公路丛姑山地貌讨论总结丛姑山概况丛姑山概况丛姑山概况丛姑山概况丛姑山的位置:丛姑山位于南城县城的东南方向盱江的东岸,天井源乡的境内。海拔:大概为300/400米气候:是典型的亚热带

16、气候植被:针叶林,阔叶林为主占地范围:大约为600600平方米地形类型:丘陵秋季风向:西北风(二)岩石科考组考察采样分析小结讨论分析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特征,产状为倾斜状,且有外力侵蚀波痕。(可惜没有找到化石)因此推断为沉积岩。可惜!可惜!讨论分析我们对采样岩石的矿物成分进行分析,并请教老师,主要由石英、云母及岩屑组成,粒径0.52mm为主,岩石较致密,主要为砾岩和砂岩等沉积岩。讨论总结丛姑山的岩石由沉积岩构成,裸露在表层的岩石多为砾岩。其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三)“一线天”科考组“一线天”景观素描构造、地貌特征等证据寻找讨论并提出意见归纳总结“一线

17、天”景观“天桥”景观及素描讨论分析一线天附近有明显的裂缝,且产状的倾斜方向不一致,中间出现破碎带,可以判断为断层。讨论分析从岩壁上的石洞、波痕以及整个地貌孤峰突兀、峰峦林立等特征说明这里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十分明显。“一线天”的成因图不过丛姑山天桥是人工造的学习归纳关于一线天的成因:(1)可能此处是断裂破碎带,然后外力作用形成。(2)可能此处岩层松软,易被流水侵蚀而成。(3)可能是内力张裂而成。天桥的形成: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四)地质构造组地貌特征岩石组成当地气候课本及网络知识丛姑山的地质成因南城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

18、候,以丛姑山岩石、地貌考察的结果为依据,结合老师的指导、对丹霞地貌等相关知识的大量查阅和网络搜索学习。我们对单个地貌及整个丛姑山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应从上面四个角度综合分析。地貌成因(天柱峰)岩层节理发育外力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是地壳经过漫长的上升运动,岩层节理变化,雨水的冲刷逐步形成。地貌成因(石洞)1可能中间砂岩质地较软被流水侵蚀。2可能流水侵蚀破坏岩层重力坍塌而成。丛姑山形成简图科考小结丛姑山考察小记丛姑山考察小记飞鳌峰起初可能地势较低。由流水、风等外力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呈水平节理发育。后来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隆起形成山,并且飞鳌峰两边地质较软,易被雨水侵蚀,而其自身较硬,不

19、易被侵蚀,久而久之形成现在这种孤奇景观。一线天的形成大致与飞鳌峰相似,不同点在于其中间较软被侵蚀,人站在谷底仰望天空就有种“天空一线”的感觉。吴志松六六 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网络讨论丛姑山科学考察活动网络讨论网络讨论学习网络讨论学习科考回来我们在南城一中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抱荆说舆”地理学习专区中进行了资料上传和网络讨论跟帖。http:/同学商讨问题多高兴!同学查找资料从姑山景观图丛丛 姑姑 山山一一线线天天素素 描描讨论学习座落在南城县东南五里的丛姑山,临江耸立气势雄伟,山势峻峭,景色雄伟壮丽,令人惊叹不绝。丛姑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发育在水平产状的厚层红色砂层上,强烈的流水作用沿着垂直节理

20、侵蚀分割岩体,形成狭窄的山体,从姑山分南北两峰,南峰如神螯欲翔,名“飞螯峰”,北峰如擎天一柱,名“天柱峰”,两峰双峙,蔚为奇观,两峰之间,岩壁陡峭,高耸十丈,素称“从石天光”,又称“一线天”,中间架一石桥,名“步天桥”,沟通“飞螯”,“天柱”两峰。“一线天”的岩石结构为典型的沉积岩结构,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它有明显的层理分布,一层一层!现在的从姑山是我们旅游的很好去处!杨珍讨论学习丛姑山是由巨厚的红色沙岩,砾岩组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观赏“一线天”要从其内部向外看,看两边山岩相夹而形成的“天空一线”,体会从“一线天”中走出时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一线天”附近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留下的石刻。在游览

21、一线天”时我发现山上有很多游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了景区的风景,也破坏了环境。希望大家多多注意!caiyilv感受体会我是天井源的人啊!从姑山我去过很多回啊!那里我再清楚不过了啊!那里的风景不错啊!一线天是一个很出名的景点啊!希望你们能够去那里玩玩啊!你们想去那里考察的话,最好是和我一起去啊!邹小亮感受体会从中我体会到很多的东西,可以提高我的意志力,并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让我知道更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此类活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yanbo感受体会重阳登山真的好爽啊,学习之余去登山,看看水,亲近大自然,不仅让

22、我们享受了游玩的乐趣,也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且在游玩中老师与我们朋友关系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象。这次旅游考察非常成功,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李缔韵对于这次的活动,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的有趣让我亲身的体会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团结和友爱。让我亲身的认得识到了我们的祖国的美好和伟大,江山是如此的多娇!我爱我们的祖国和大好河山,希望还有多次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去认识我们的大自然。学会爱护环境和去保护环境。希望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张英感受体会感受体会此次到丛姑山考察受益非浅,知道了大自然是如此的鬼斧神工,体会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来吧,来吧。丛姑山的“一线天”真乃奇景,

23、看这样的景色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哈!哈!哈!毛成感受体会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缓解了学习压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兴趣小组更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胡品通过这次科考我们感觉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革新和巨大冲击。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对于知识的理解就是对确定事实的描述,知识都为经验的积累。而且,判断学习者的答案的标准也是统一或单一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的师生关系。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怀疑性、创造性,则在学习中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素质将决定我们在未来发展中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科考活动中,同学们互助互爱,团结合作,老师们积极组织,耐心指导,融洽了师生关系。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江西南城一中程婧李智琼邱利君指导老师涂加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