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课外阅读第五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randyorton 文档编号:631122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册课外阅读第五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六册课外阅读第五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册课外阅读第五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册课外阅读第五单元检测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第六册课外阅读第五单元检测题 特征码 tLPMqlHhFOaOZtHMqSIw 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语言的实际运用 1 、选出能够与下面的问旬连贯衔接的一项。 课外阅读会不会影响课内的学习呢?它对课内学习能否起到促 进作用呢?() 第 2 页 A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B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C 这是谁都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 D 、这是需要认真探讨、 研究的问题。 答: 2 下面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指出并改正。 ( l )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站着一位身着绒线上衣,咖啡色 西裤,宛如亭亭玉立的小树。 ( 2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运动队员仍 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

2、登上了顶峰。 ( 3) 搞建设,我们必须本着勤俭节约为原则,反对浪费。 第 3 页 答:( l ) ( 2 ) ( 3 ) 3 请把下面的文字重新排列成连贯的、段意明确的一段话。 我们不仅要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同样也需要有自然科学 和其他方面的巨人。我们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大批这样的巨人。 恩格斯在谈到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曾经说过,那是一个 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 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我 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杰出的贡献。现 在,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民族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复兴。 答:重新排列的顺序是: 二、阅读

3、第 4 页 ()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 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只见案旁站着 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 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待;门子忙上前 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雨村道:“我看你十分眼熟,但一时总想不起来。 ”门子笑道: “老爷怎么把出身之地竟忘了!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 么?” 雨村大惊,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里一个小沙弥, 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耐不得寺院凄 凉,遂趁年纪轻,蓄了发,充当门子。雨村那里想得是他?便 忙携手

4、笑道:“原来还是故人。 ”因赏他坐了说话。这门子不敢 坐,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无妨。 ” 门子才斜签着坐下。 第 5 页 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答: 5 、文中用“大怒” “狐疑”等写出贾雨村态度的变化,这种变 化揭示了贾雨村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6 第一段文字中两次写门子的“笑” ,门子为什么笑? 答: 7 第二段文字中两次写贾雨村的“笑” ,贾雨村为什么笑呢? 第 6 页 答: 8 、文中写道:“雨村大惊。 ”贾雨村为什么会“大惊”呢? 答: (二)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

5、瑟夫,叫他去把 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 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广他 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 5 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第 7 页 他回答道:“ 2 法郎 50 生丁。 ” 我把 5 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 它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 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 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 2 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

6、异起来,就问:“吃了 3 个 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 第 8 页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 10 个铜 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他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 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9 文段中写若瑟夫仔细看于勒,原因是什么呢? 答: 第 9 页 10 分析划线的词语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 1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2 ) “注意别叫那人 挨近我们。 ” ( 3 ) “你简直是疯了!那十个铜子给这

7、个人,给这个流氓广 一 11 、怎样理解“我”给叔叔小费的细节描写(即文中划线的部 分)呢? 答: 12 文段中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 10 页 写“他” (于勒)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写“我”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写“父亲”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写“母亲”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13 、文段最后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答: (三) 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第 11 页 老师出了道作文题目,叫渡工 ,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 烈日、严寒、酷暑,您总是撑着篙。 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日久,白 雪压住了您的双鬓

8、,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 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 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 原地周旋。 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 人远行,我也乐于在此献身。 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第 12 页 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的“阅”字。第二天, 他又出道作文题,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 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 眼中的老师 ,可是内容却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 “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 老师这回连“阅”字

9、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了一 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通电。 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 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 叫立体交叉桥。 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 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 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 第 13 页 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处有块厚厚的老茧,那是 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 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篱刻下的印记。 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闸,点起了蜡烛,说 今天举行烛

10、光晚会。 14 、选文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主人公是谁? 答:( l )这两件事是: ( 2 )主人公是: 15 文中说“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什么? 答: 第 14 页 16 文段中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 站去买回了一箱蜡烛。 ”这隐含了老师哪些心理活动? 答: 17 文段中说“老师的老师”是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答: 18. 18. 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 ,但工程师 却执意不用电灯,偏要点上蜡烛,其用意是什么呢? 答: 19 下面的说法对还是不对?清指出来写在括号内。 第 15 页 (1 )这篇采用了顺序的记叙方法,文段中“十多年过去了”一

11、 句在全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2 )本文在刻画渡工和老师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但没有运用语言描写。 () (3 )本文借助衬托、对比、照应等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 ( 4 )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 () 三、作文( 40 分) 20 、题目:我的老师 要求:是片断作文,可着重写 老师的外貌,或者着重写老师的语言,或者着重写老师的动作, 第 16 页 或者着重写老师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只写其 中的一至两项。目的是要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字 数在 300 字之内。 答案: 六册五单元 一、 1 、能

12、够连贯衔接的只有 D 项。问句是“会不会” “能 与否” , AB 两项都不能满足问句的要求,所以可以先排除。 C 项所说“无法回答的问题” ,显然也是错的,不是无法回答,而 是如何回答的问题。 所以答案只能是 D 。 2 、 ( 1 )站着的后边没有宾语承接, 成分残缺。 ( 2 )误用关联词,转折关系设为条件关系,可将“不管” 第 17 页 改为“尽管”即可。 ( 3 )词语不配格。可用“以为原则” 或用“本着的原则” 。把两者揉合在一起,错了。 3 、先通 读一遍,可知这段文字是讲我们需要巨人:过去需要,现在也 需要。据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句序。讲需要那些巨人,讲 巨人会涌现,引用思格斯的

13、话讲明需要巨人,讲今天更加 需要巨人,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巨人,讲现在正经历伟大的 复兴。据此仔细分析比较,就可以排出文段的顺序:先说过去 有过,次说当今的时代要求,引用思格斯的话说明过去需要, 再说今天更需要,最后讲我们需要那些巨人,坚信巨人一定能 出现。其顺序为: 6 2 二、 (一) 4 写贾两村开 始审理人命官司时的态度变化,交待门子的来历。 5 、从“大 怒”到“狐疑”足见贾雨村精于吏道,惯于见风驶舵。 6 、这 是谄媚的笑,目的是奉承讨好,拉旧关系。 7 、这是假惺惺的 笑,目的是要笼络感情。 8 、因为万没料到在此地竟会有知 道自己身世底细的人。 (二) 9 、外貌描写更突出了于勒又

14、老 又穷、贫困潦倒的形象,更引起“我”的同情。 10 、 ( l ) 新仇旧恨并涌上心头,希望完全变成了绝望,因而“暴怒” 。 ( 2 ) “挨近”突出了菲利普太太害怕于勒重新用她的钱的恐惧心 理。 ( 3 )突出了菲利普太太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的尺度是金 钱。 11 、表现了“我”对叔叔于勒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 认的困感、苦恼及不满。 12 、依次为:肖像;心理;神化; 语言、神态。 13 、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 第 18 页 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 三 )14.(1) 学生已经把老师的形象寄寓在渡式的形象之中了 , 他们敬业献身精神是一致的 .16. 因为自己的工作被学生理解 而感到欣慰 , 受到鼓舞 , 决心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17. 指渡工 . 老师自觉地以富于献身精神的渡工为榜样 , 勉励自 己为教育工作而献身 18. 感谢老师 , 尊敬老师 19.(1) 对 的 ,(2) 不对 , 有语言描写 (3) 对的 (4) 不对 , 没 有抒情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