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323716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 、 1dm3 、 1cm3 以及 1L、 1ml 的实际意义。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 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2、难点:( 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表面积。( 2)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体积,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及改写。( 3)体积和容积的区别。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 29 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 过程与方法: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教学难点: 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

3、学准备: 师:长方体模型及框架,生:长方体物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展示教科书第27 页的主题图)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电视机包装箱都是什么形状的?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像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第 1页共 4页二、学习新课:(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如果我们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画出来就

4、是这样。(出示立体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补充虚线)(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 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师: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师:两个面相交的这条线,我们叫它叫做棱。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1. 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活动一: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探讨一下长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请学

5、生汇报时在数面、棱和顶点个数时,要求他们说出数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用一只拿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培养有顺序地观察。在相对面的大小及相对棱的长短研究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策略。面: 6 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 12 条,相对的4 条棱长度相等。顶点: 8 个。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活动二: 用学具盒中的塑料小棒和连接器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 12 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

6、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3)把长方体横入、 竖放、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 让学生说出它的长、 度和高。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4)(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如果已知一个长方体长10 厘米,宽 6 厘米,高 5 厘米,求做这个第 2页共 4页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应该怎样算?方法一:将每一条棱长相加;方法二:将长、宽、高分别乘4,然后将所得的积相加;方法三:将长、宽、高的和乘4。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三、巩固练习:1.P31 第 1、 3、 4 题2.P32 第 7、 6

7、 题板书设计:长方体的特征面:长方体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有 12 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顶点:有8 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反思 :1. 对于长方体长和宽如何确定长方体的长和宽到底如何确定?是以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还是以长方体水平放置后左右方向的棱为长,前后方向的棱为宽?这一问题在我校数学组内产生了争议。其实,如何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无论如何确定,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如果按左右方向为长、前后方向为宽,垂直方向为高,那么

8、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长方体的前、后面 =长 * 高 *2长方体的左、右面=宽 * 高 *2长方体的上、下面|= 长 * 宽 *2如果按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则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物体的摆放来灵活确定每个面的面积如何列式了。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将关系到后继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在无法定夺的情况下,请教了教研员。结论如下:如果长方体是水平放置,人们习惯于将左右方向的棱称为长,前后方向的棱称为宽。如果长方体非水平方向放置,人们则一般以底面较长的边为长,较短的边为宽。2.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必躬行。有人说“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

9、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 ”听、看、做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有深有浅。今天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印证了上面这段话,也使我第 3页共 4页深切地感受到 堂 成 所有学生探究的舞台,而非老 或个 学生展示的舞台。以往开学,每位学生都会有数学学具盒供教学操作 使用。其中本册学具盒中就有可拼成 方体、正方体框架的不同 色、 短的小棒。可 学期由于某些原因学具盒 未 到学生手中。 ,我又只要学生准 了 方体盒子,而没要求他 不同 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 2,今天只能以个 学生上台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学生当“ 众”的方式 行教学。 种学 方式, 然学生通 察框架也能得出 方体12 条棱可

10、以分三 , 每 互相平等的4 条棱 度相等的 ,但到后面巩固 中要求棱 和 就又迷糊了。有的学生必 看 物或框架 才能正确列出算式, 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将 、 、高乘3 是乘 4 践 明:教 的演示或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 身参与,才能更好地将 本知 内化 个体 , 而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 。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 和空 , 堂成 学生探究的舞台。3. 棱 和的教学思考在教学完 、 、高的 后,我 充了 方体棱 和的相关内容。原因有二:一是通 拼 方体框架,能 帮助学生 利推 出棱 和的 算公式;二是教材 中 部分有所涉及,必 在 堂教学中有所渗透。作 中相 建 一

11、下 序,先教学第7 ,再 第6 。因 第7 是要求 方体12条棱 之和,而第6 需要根据 灵活 理,只求出其中8 条棱 之和即可(少了两条 和两条 )。4. 知 点 多, 分配上有些力不从心本 我既想 学生通 充分探究 方体的特征,又想培养他 的空 念,能 凭立体 就正确回答出 方体各个面的面 如何列式, 想 他 掌握棱 和的 便求法。我将 方体的特征定 本 教学重点,因此在探究上 予学生充分的 ,并在方法与策略上注意引 ,学生学得 扎 。但到后面两部分 ,明 得教学 不 ,只能囫 吞 。 之,感 一 40 分 以扎 完成教学任 。如果 常无法在 内完成教学任 ,而需要再花 外 来 充,是否 明 的教学 很失 ?你 上述三个知 点是否 在一 内完成?如果是,又 如何分配 合理呢?第 4页共 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