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330247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做、评三管齐下人教新课标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 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说、 做、评三管齐下 人教新课标版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公民一种理性的思想认识,更是一种外显的行为习惯,因此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这不仅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上又称为“关键期”),抓住这一时期施以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因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层面的小学生,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一代人,一代人的素质, 最终也必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正是从这个意义说, 抓好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于己于国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

2、行为习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我认为要结合学科教学,说、做、评并用,形成合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通过让学生“说说”,起到指导学生行为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受其认识的指配, 没有一定认识支配下的行为, 是盲目的行为, 而盲目的行为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在小学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同样离不开道德认识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学生行为的道德认识,渗透在有关的课文中, 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 为了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自身的情理因素,用“说”的形式来巩固、提高所学的道德知识,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如让学生复述教材中的道德榜样

3、是怎么做的,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又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用榜样的模范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另外,教师还可对道德规范和良好行为编成相关儿歌, 让学生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对家长说来进行熟记,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促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教师可指导学生说说儿歌 “五星红旗, 迎风升起;小朋友们,立正敬礼;热爱祖国,永远牢记” ,使学生明白升国旗时立正敬礼是爱祖国的表现。 又如要求学生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文明习惯,教师可结合低年级课文课桌下的纸团,自编儿歌

4、让学生说说: “果壳纸屑不乱扔,随地吐痰更不能,保护环境齐动手,人人行为讲文明”,使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这样,当学生的行为发生偏差时,想起学过的榜样、说过的儿歌,也会产生自动纠偏的效应。二、通过让学生“做做”,强化养成教育的养成过程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必须遵循“掌握技能不断实践养成习惯”这一客观规律。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进过反复的历练”“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并且“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成熟,再也丢不了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 或者不懂得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对学生的行

5、为习惯培养,是重学会,轻习惯的养成; 重结果,轻过程,往往用结果代替过程。如只强调学生是否会做, 不过问平时做得怎样、 是否坚持在做; 只重视期终检查学生会做的是多少, 不会做的是多少, 却不去考虑不会做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补救, 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养成教育的质量。根据养成教育的规律,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动作,涉及到学校中、 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直接予以示范,提出要求,进行操作训练,直到学生会“准确地做”,如升国旗时学生立正、 敬礼的规范动作, 不同场合中礼貌语言的使用等。对涉及到家庭中的表现

6、,如家务劳动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等, 要委托家长予以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其次,强化养成教育的养成过程, 结合晨间活动和班队活动课,不断督促学生实践,及时纠正实践过程中的不正确、不规范动作,直至行为定势;要不断与家长取得联系, 实行同步教育。再次,给学生提供一个 “净化”的环境,创造一个积极实践的氛围。如校园文化建设:美丽的校园,洁净的环境,浓浓的学习气氛,人际交往中那种彬彬有礼的文明行为;家庭文化建设:父母的正当兴趣爱好,必要的文化、娱乐投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当学生实践于这样充满生机而温馨的环境中, 必将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道

7、理就在于此。三、通过让学生“评评”,调动学生乐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没有意志与毅力是难以奏效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差, 难以自觉地坚持按正确的行为要求去做,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老师面前、家长面前的表现不一样,这一直是学校、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只有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向高一级的需要发展; 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也必定会把高一级的需要作为新的追求目标,最终达到人的“自我完善”。这种理论同样印验在小学生的身上,他们在生理、安全、爱与归属的

8、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 又把更高一级的自尊作为新的需要, 普遍存在着喜欢得红花、得红旗、听表扬的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恰当地安排“评”的环节,针对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开展评一评活动, 通过学生自评、 互评,或由教师、家长评,给做到要求并坚持做的奖小红花、 小红旗,并把评比结果在班级中当众公布,上墙展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做”的欢畅与惬意,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 如有所学校的教学楼与操场之间有个花坛, 有许多一年级学生到操场上去玩,贪图方便,都从花坛上走过去,班主任三令五申,收效甚微。后来这位班主任采用“评一评”

9、的方法,把“爱护花草树木,不穿越花坛”作为学生得小红花的评定内容。 这样一评,学生穿越花坛的人次大大减少。 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有的甚至还开辟竞赛专栏, 实行小红花、小红旗上墙制度,并且写上醒目的标题: “看谁的小红花(小红旗)多”“看谁的进步快”,其激励效应不言而喻。当然,“评”仅是一种激励手段。评的次数,要视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定,要根据学生乐于实践的“兴奋”程度而定,起到杠杆调节作用。每次评比的间隔,也要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开始时短一些,可隔天评一次,以后慢慢拉开间距,隔几天、隔周评一次, 最后在期中、 期末进行总评,并且时常提醒学生,促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达成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结合学科教学,用说、做、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能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通过“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符合道德认识的内化规律;通过“做”,强化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养成过程,符合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通过“评”来激发学生乐于实践的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又合乎小学生的“自尊需要”。恰当、综合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