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331972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论文 - 课堂提问“病象”扫描人教版新课标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的确,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沟通师生情感的有效手段。然而,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不谙提问之道,不懂提问之术,因此出现了不少“病象”。一、零敲碎打,无启发的问在当前语文教学中, 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着多而散的弊病。 据统计,一堂课教师的提问基本在四十个以上,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随意的连问、 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如此高密度、高频率的提问,致使学生根本无暇思考,只能处于被动应答状态,课堂因此出现

2、了表面热闹,实际上松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翻版,非但不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景”这部分内容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番问答。师: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生:四句。师:分别写了哪些事物?生:写了树木、雪水、小鹿。师:树木有什么特点?生: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师:雪水怎么了?生: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师:小鹿在干什么?生:小鹿有的在溪边散步,有的在喝水,有的在欣赏自己水中的倒影。师:小兴安岭的春天美吗?生(齐):美。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案例中,师生之间的问答可谓流畅,课堂气氛可

3、谓活跃,然而,透过那一张张通红的小脸和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大多是些简单、机械、肤浅的问题,答案要么是事先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的,几乎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这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对话,对学生智力的锻炼、个性的张扬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丝毫的促进作用。二、脱离学情,无价值的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的提问应当基于学生的发展,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管 “教”不顾 “学”,一心想着“我要教什么” “我要怎么教”,却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致使提问沦为美丽的泡沫。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独坐敬亭山时这样

4、提问。1. 生读诗,师问:“请大家想一想,敬亭山是一座怎样的山?”2. 课件出示:“敬亭山,烟市风帆,极目如画。”师问:“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敬亭山?”3. 师描述敬亭山热闹的场面和如画的美景,然后问:“为什么烟市风帆,极目如画的敬亭山在李白眼中会如此清寂和孤独?”4. 课件出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师问:“如果将妩媚换成另一个词,你会换什么?”5. 课件出示:柳宗元的江雪。师问:“读一读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你从这两首诗中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看得出,教师为教学这首诗,课前着实花了一番工夫。然而,这样的问题设计完全是以教师的知识基础和

5、对教材的自我解读为依据展开的, 不仅远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脱离了他们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难免大打折扣。三、千篇一律,无新意的问在时下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教师这样问学生: “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了课文,你想对作者说什么?”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练习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 又能有效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可谓一举两得。 但事 上,不少教 将此 当做 “万能 匙”,不分 文、不分 机、不分 合地使用, 果 致教学空洞肤浅、 而不 。例如,一位教 教学 的开端 , 前 。 :学到 里,你想 吴运 些什么?生:吴运 ,你是好 的!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生:吴运 ,你是一个

6、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你是我学 的好榜 !生:吴运 ,你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 !透 那一句句稚拙的 , 我 不禁想 : 中 究竟有多少是学生的肺腑之言?究竟有多少是学生的真情流露?事 上,由于没有“家里 得揭不开 ”的感受,没有握 担柴、 摸黑翻山的体 , 要真正体悟旧社会 苦孩子的苦 生活, 于今天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来 , 然是勉 其 了。 也是学生 什么只能 出如此 白、 如此虚 的感言的原因所在。 的提 非但无助于学生灵魂的 化,反而 染了学生 的心灵。四、得意忘言,无 效的 王尚文教授在 抓住“ 文”的 中 :“ 文之外的其他 程 然不能越 形式而把握内容,但它 往往把形式当做掌握内容的

7、跳板,可以得 而忘筌,即便关注它的形式,目的也 在于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文就不同了, 然在品味形式的同 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 而是学 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 言之,在 写听 活 中, 文聚焦于怎么 ,而其他 程 是 什么。” 就告 我 : 文教学 当立足本体, 抓住“ 言文字” 个“牛鼻子”不放。然而,一直以来, 文教学始 徘徊在“内容意 ”的套路上。教 所提的 往往只关注 文“ 什么”,而 文“怎么 ” 极 忽 , 是典型的“得意忘言”。例如,一位教 教坐井 天 ,提了 几个 。1 小朋友 文,想一想:青蛙遇到小 ,它 有几次 ?2在第一次 中,它 了些什么?3你知道小鸟为什么要飞到井沿上吗?4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青蛙相信吗?5小鸟同意青蛙的话吗?它是怎么说的?6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7小鸟又是怎样劝小青蛙的?8在它们的第三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有怎样的表情?它们的笑有什么含义?9同样的天,为什么青蛙和小鸟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呢?案例中,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看问题要看得全面”这一道理。然而,由于教师所提的问题不是从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字的深意,而是一头扎进了“内容理解”的“迷魂堆”,因此,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 实则背离了语文的本色, 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教学根本没有多少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