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332961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 页例 1 和“想想做做”第15 题)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2. 使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操作等活动,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 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出示运动场上的直

2、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 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1. 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

3、, (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教师两手把线拉紧, 连续变换方向、 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指出:我们把线拉紧, 不管它的方向、 位置、长短怎

4、样变化, 只要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第1页共14页就可以看成是线段。2. 认识线段。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 。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3. 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出示第 1 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4. 举例反馈。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

5、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三、比长短,画线段1. 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

6、,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2. 画线段。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评价学生画法, 并示范画线段: 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 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3. 学习反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 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让学生填写( ),再交流。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 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 条线段)围成,五边

7、形由(5 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3. 做“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4. 做“想想做做”第 5 题。第2页共14页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引导:(出示学生画4 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 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

8、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 条线段。五、全课总结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 页例 2、例 3、例 4 和“想想做做”第17 题)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 1 厘米的大概长度; 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 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

9、度的线段。2. 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了解物体、 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 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3. 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 1 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实践感悟、引入课题谈话: 小朋友,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想知道自己课桌面的长边有多长吗?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

10、文具盒、 书、铅笔、手的一拃等等, 去量一量。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 再测量出有几个那么长, 然后按黑板上的说法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方法。第3页共14页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选择板书在小黑板()里。引导:我们课桌面是一样长的。现在看看你用什么量的,量得的数量 (几)和哪个一样,和哪个一样,和哪些不一样,想想这是为什么,互相说说看。提问:为什么你量的结果和有的数量一样,和有的数量不一样吗?那怎样才能让大家量的数量一样呢?引入: 看来啊, 所有的人量同样长的物体,结果要得到同样的数,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那么这样的单位有哪些呢,每个单位是多长

11、呢,从今天起我们开始逐步学习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观察比划,认识厘米1. 引导:在生活里,你发现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来量物体长度的?说明: 量长度的统一工具是尺。 要知道有多长,可以用尺来量一量。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2. 认识刻度尺。谈话: 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和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比一比,找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组织交流:尺子上有数,让学生集体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尺子上都有一条条的线,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长有短,说明叫“刻度线”,让学生看较长的刻度线表示的数,说明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

12、几就表示刻度几。像0 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0 刻度线或者刻度0,是我们尺子上的七点;3 就是 3 刻度线或刻度3 等等。提问:你观察一下,刻度0 到刻度 1 是几大格?到刻度3 呢,数数刻度0 到刻度 10 是几大格?结合尺子上有厘米或cm,说明cm 就表示厘米,厘米就是常用的一种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尺子上哪里到哪里是1 厘米。3. 认识厘米( 1)指一指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 开始,到哪里是1 厘米吗?说明: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 到刻度 1 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 厘米,请小朋友在自己尺上看一看1 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 厘米。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

13、间的长度也是1 厘米吗?小结:在这样的尺上, 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 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 表示, 1 厘米可以写成1cm。( 2)比一比引导: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 厘米。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 厘米是多长。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 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相检查。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3)找一找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 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

14、度给学生看。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 1 厘米, 1 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第4页共14页( 4)数一数让同学们数一数,从刻度0 到刻度 2 之间有几个1 厘米,表示长几厘米?引导:现在请你在尺上找一找3 厘米有多长, 告诉你的同桌, 从刻度 0 到刻度几的长是4 厘米,它有几个1 厘米?提问:还有刻度几道刻度几也是4 厘米?为什么也是4 厘米?说明: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 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你能在尺上找出5 厘米, 10 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交流:长度5 厘米, 10 厘米在尺上怎样找的?还可以怎样

15、找?三、量物体长度,画定长线段( 1)教学例 3引导:认识了厘米,就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请大家看课本上例3,能看出蜡笔、线段各有多长吗?填写在括号里,并且想一想,怎样用尺量出长是几厘米?学生观察、填写,思考测量方法,然后交流各有多少厘米。提问:根据例 3 的学习,你知道用厘米作单位,怎样量出物体或线段的长吗?指出: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般把尺上的刻度0 对准左端, 看右端对着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实际上,就是把左端对准尺上的一个刻度线,看从左端到右端长一共几个1厘米,长就是几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 1、 2 题。四、总结收获,应用提升。1. 总结收获。提问:这节课你认

16、识了哪些知道,学会了哪些本领?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体会?2. 应用提升。做“想想做做”第3、 4、6 题。3. 布置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 题和第 7 题。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 页例 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 题)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 ,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 1 米的大概长度; 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

17、1 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3.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第5页共14页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 米 =100 厘米。教学难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需求1. 复习长度单位“厘米”谈话:同学们, 再我们的身上藏着好多神奇的身体“尺” 呢!瞧,这是小明的身体“尺”(出示图片)。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他手掌的宽、一拃的长大

18、约又是多少呢?小结: 从图上看,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时,把物体一端对准0 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2. 激发需求,引入长度单位“米”引导:现在我们找到了 1 厘米、 7 厘米和 12 厘米的身体“尺” 。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那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 你会用这把学生尺来量一量吗?现在请你拿学生尺,老师拿另一把尺,比一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谁愿意和我比?启发:我让你们先量了, 你们怎么还没量完, 比我慢啊?大家注意老师刚才用了个什么长度单位吗?引入:是啊,学生尺太短了,厘米这个单位太小,用它老量黑板的长度很慢,要数出多少厘米挺不方便的。看来, 量像黑板这样比

19、较长的物体,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今天我们来认识“米”。二、多种活动认识“米”1. 激发动机提问:关于“米”你们想知道什么?激发:小朋友想了解的真多。 那么 1 米有多长呢?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 米。2. 认识“ 1 米”。( 1)观察米尺。引导: 在同学们桌上有一把尺,叫作米尺,请大家自己观察,你在米尺上看到了什么?提问:米尺上这些数是从几到几呢?说明:再米尺上,有刻度线和对应的0 到 100 这些数。通常,我们把 0 刻度线作为起点,从 0 刻度线到 100 刻度线之间的长就是1 米。引导:在你的米尺上

20、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是1 米,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交流:谁来指一指,说一说。说明: 从刚才观察中看到,这跟米尺的长就是 1 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通常用米作单位。请同学们看一看米尺,具体看看1 米有多长, 闭上眼想出1 米的长度, 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2)感知、认识1 米长度。剪出 1 米彩带。操作: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知道了1 米有多长。下面我们还是利用米尺,来剪出1 条 1米长的彩带。 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将彩带的一端对准米尺0 刻度线按住, 另一个同学拉直彩带对准米尺另一端100 刻度线,然后剪断。第6页共14页现在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捏住彩带两端,把彩带拉直举起,看看1 米的

21、彩带有多长。说明:这是同学们剪的1 米长的彩带,1 米有这么长。用学生尺拼、连。引导: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估计一下,1 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小朋友估计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用准备好的学生尺来拼一拼、连一连,验证一下好吗?同桌对着米尺拼、连学生尺。提问: 1 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米尺1 米长度、剪彩带和拼、连学生尺,感受到了1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继续来体验1 米大约有多长。用身体比较。引导:其实在我们身上不仅有1 厘米、 7 厘米和 12 厘米这样的身体“尺” ,还有 1 米的身体“尺”呢!想不想来找一找啊?老师的身高是 1 米 6

22、5 厘米,你知道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吗?哪你知道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儿高度是1 米呢?谁来猜一猜, 在你认为老师身上高1米的地方贴上标签。讨论:那我怎么知道谁猜得准呢?指名检验:是啊,可以用米尺来检验一下。提问:检验时你想对老师提什么要求呢?这样站行吗?那你的米尺该怎么放呢?哪位同学猜得比较准啊?指出:瞧,现在从地面到标签的高度是1 米。引导:同桌两个小朋友能不能也这样来量一量,找一找, 看看地面到你身体的哪里的高度是 1 米,找到后贴个标签。交流:你能告诉大家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是1 米吗?质疑:咦,老师的标签子在腰上,她的标签快要到脖子上,而他的标签却在胸口,这是怎么回事啊?指出:是啊,

23、身高不同,标签的位置也不同,但地面到标签的高度都正好是1 米。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变化,你身上这个标签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比划 1 米。引导:刚才我们找到了一把竖在身体上的“米尺”,身体上还藏着一把横着的“米尺呢!比划:手臂张开多大, 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 米呢?请小朋友手臂张开,手掌撑住米尺两端,看看两手间 1 米有多长,再用双手比划出1 米的长度。交流:现在谁能比较准确地比划出1 米大约有多长?引导:现在老师可以悄悄告诉你们一个不用米尺、不用彩带,也能比较准确地比划出1米的小秘诀,想不想听?看,像我们二年级大部分小朋友,手臂水平伸直,两只手朝里弯一弯,两个手腕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

24、 米。你能像这样试着比划一下吗?请小朋友张开双臂,这样比划出1 米大约有多长。指出: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找到了两把身体”米尺“,一把是在自己身高上的大约1米长,另一把是用两手比较出的大约1 米长。引导: 再把米尺在地面上竖起来,仔细看看1 米有多高, 和身上 1 米比一比,并用手比划一下 1 米的高度。交流:哪位小朋友来比划一下,从地面起多高大约1 米?3. 多种活动感受 1 米。第7页共14页引导: 其实感受1 米的方法还有很多。瞧,这几位同学也在感受1 米大约有多长。 你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啊?交流:全班反馈,出示相应方法的图片并完成板书。根据反馈和板书说明、小结:像我们二年级的大部分同学,4

25、 到 5 个脚的长度大约是1 米。像我们班的同学,7 个或 8 个一拃的长大约是1 米。4 本数学书连起来的长度大约是1 米。每人挨个横着排,3 个同学肩膀的宽大约是1 米。所以只要小朋友动脑筋,可以用很多活动和方法来记住1 米大约有多长。 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比、量、摆、排等方法,进一步感受了1 米大约有多长。4. 举例反馈。引导: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或高大约是1 米。双人课桌的长大约是1 米,饮水机的高大约是1 米。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并集体确认。小结:生活中像这样长1 米的物体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再去找一找。第五

26、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 页例 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 题)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 ,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 1 米的大概长度; 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3.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

27、以使用的“尺”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 米 =100 厘米。教学难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教学过程一、数一数、量一量1. 教学“ 1 米 =100 厘米”。( 1)看一看。启发:刚才我们剪了一根 1 米长的彩带, 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那你是怎么知第8页共14页道的呢?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交流:谁来说说看?结合交流演示: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仔细看: 绸带的一端对着0 刻度线,另一端对着 100 刻度线,所以这根长绸带长100 厘米。( 2)数一数

28、引导:我们再来在米尺上仔细数一数,1 米有多少个1 厘米。从 0 到 1 是 1 厘米,大家一起共同数: 1、2、3、4.9、10, 10、 20.90、 100,到这里是100 厘米。所以1 米等于 100 厘米, 100 厘米就是 1 米。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算,知道了1 米等于 100 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 数学”试一试“。( 1)估一估。引导:同学们,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1 米有多长了, 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 1 米呢?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估?指名学生先比划出大约 1 米给大家看看, 然后 1 米 1 米地比划黑板的长, 学生齐声数数,说出结果大约几米。(

29、2)量一量。引导: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 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 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测量: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3)先估再量。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 “想想做做” 第 3 题的表格里。估计得怎样呢?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追问: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请小朋友看教室的长和宽,想想是几米,看看有多长。( 4)看一看。观察: 同学们, 长度单位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篮球架

30、上球筐的高度大约是几米。追问: 3 米里面有几个1 米?说明:我们知道了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和宽、篮筐高度大约各是几米。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四、做一做、说一说1. 做“想想做做”第4 题。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 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 米还多几厘米。引导:比比你的身高和长,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说说你的发现。指出:一个人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你看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以

31、后还会发现许多人体的秘密。2. 做“想想做做”第 5 题。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3. 做“想想做做”第 6 题。第9页共14页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一说自己怎样想的。追问: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 米少吗?指出: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 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路线,线段最短。五、全课总结反思: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总结: 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用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用米作单位。 在实际测量中, 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

32、体长度。特别是今天这节课,还知道了我们身上藏着许多身体“尺” ,还能用米作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小朋友的收获真多!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厘米和米练习(教科书第6667 页练习十第17 题)课时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 及 1 厘米和 1 米实际长度, 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2. 使学生进一步强化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表象, 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经历动手做的过程, 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 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3. 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能与同伴合

33、作交流; 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准备 1 厘米的 1 米长的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粉笔等;师生准备“动手做”的长方形的纸。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 回顾内容。谈话: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什么内容呀?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道和本领呢?2.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小朋友要积极参加练习活动,能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掌握好测量长度的方法,还要能积极探索一些图形的规律。有信心吗?二、知识再现1. 再现长度单位。引导: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请小朋友相互比划一下, 1

34、 厘米有多长, 1 米有多长。交流:谁来比划厘米和米各有多长?比划给大家看一看。第 10页共 14页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 厘米的例子吗?大约长1 米的呢?2. 回忆进率。提问:还记得米和厘米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是从哪里看出1 米等于 100 厘米的?3. 单位应用。( 1)提问:厘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一般怎样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用米呢?铅笔大约多长?教室的长和宽呢?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多少吗?试着举出你知道的例子。( 2)测量引导:你能估计一下自己的食指有多长吗?用直尺量一量,大约几厘米?估计一下, 我们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大约多少米

35、?用米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是不是差不多。三、练习提高1. 做练习十第 1 题和第 2 题。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第 1 题和第 2 题。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第 1 题结果,让学生结合说说怎样想的。说明: 一般米用量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填写单位时, 要根据物体实际有多长,联系1 厘米、 1 米的长度,想想量出的是几厘米呢,还是几米。交流第 2 题结果,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2. 做练习十第 3 题。让学生估计哪一条线长一些,交流自己的估计、判断。请小朋友量一量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看看你的估计对不对。提问:你觉得什么原因让你估计错了呢?说明:表示端点的

36、不同方法, 骗过了我们的眼睛。 通过测量, 知道这两条线段是相等的。3. 讨论练习十第 5 题。让学生先思考两个问题的结果,再交流。结合交流让学生说说求明明的身高是怎样想的。4. 做练习十第 6 题。让学生看题,交流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完成填空。交流填写的高度,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提问:如果要摆成9 厘米高,有哪些摆法?摆成14 厘米高呢?5. 估计、测量(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橡皮、粉笔盒数学书,估一估它们各长几厘米,填在()里。能自己完成吗?测量:估计得是不是接近呢?现在来量一量,把实际长度填在后面括号里。比较估计和测量的结果:你哪些估计准了,哪些估计得比较接近,哪些估计得

37、不准确?自己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交流:你哪些估计准了,是几厘米,是怎样估的?哪些比较接近,各是几厘米,怎样估计得?说明:估计时,一般以1 厘米为标准,看看大约几个1 厘米,估计大约几厘米。我们经第11页共14页常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就会有估计的经验,也会估计得越来越接近实际长度。( 2)比划小朋友,你能用手指比划出大约3 厘米有多长吗?比划一下。大约5 厘米呢?大约10厘米呢?说明:如果你能知道大约几厘米有多长,也可以用它估计一个物体有几个这么长,大约有多少厘米。四、学生“动手做”1. 量一量( 1)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的纸,横摆在课桌上,量一量每条边多长,把它记录在那条边上。交流:你的

38、长方形上面边多长, 下面边多长?左面的边和右面的边呢?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比较:请你比较量的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其他小朋友也有这样的发现吗?自己再比一比是不是这样的。( 2)请小朋友量一量书上的长方形,并在( )里填写量得的结果。大家比一比量得结果,和你的发现一样吗?( 3)指出:长方形上下两边长度是相等的,左右两边长度也是相等的,也就是长方形里相对的两条边相等。2. 折一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每次量出折痕长度,填在()里。观察:请小朋友指一指,你折的最长的是哪一条?最短的呢?启发:根据刚才折的三条折痕先想一想,怎样折得到的折痕最长,再折出这条折痕并且量一量。提问:长方形里怎样折出的折痕

39、最长?你折给大家看一看。指出:这样斜着由一个角上这一点折到对面角上的这一点,这条折痕是长方形里最长的线段。没有折出来的小朋友,这样折一折、看一看,好吗?五、课堂总结小朋友回忆一下,通过练习, 你对厘米和米的哪些知识更清楚了?又有了哪些新收获?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科书第6869 页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第六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测量、 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 了解自己身体上的 “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2. 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 |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

40、用不同 “身体尺” 测量同一物体长度, 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3. 使学生了解 “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第 12页共 14页教学重点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教学准备每两人 1 把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激活经验。谈话: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说明: 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 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的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大约几厘米。2. 导入课题。谈话: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 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1. 提出问题。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 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 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记录下来。2. 讨论测量方法。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