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344523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些国学、谚语中的生物学道理趣谈摘要:选取一些与生物生物相关的国学语句、谚语,介绍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关键词:国学、谚语、生物在我国传统的国学典籍、日常谚语中包含大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当然与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模式息息相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但在这些典籍、谚语中往往只是介绍了“是什么”、“怎么做”,而没有说明为什么,其实在这些知识里蕴含着许多生物学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引用,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相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还能促发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去阅读我们的国学典籍,更加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

2、文化。1 “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语出经典蒙学千字文,讲的是治理国家,关键要发展好农业。农民应首先开垦南面的土地种植,等粮食收获之后要把新粮作为税交给国家,国家根据贡献多少实施赏罚。这里面特别提到首先要开垦南面的土地(南亩),这其中的道理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光照是植物生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生物学中太阳光能被称为能量之源,而南面的土地光照是最为充足的,所以应首要开垦。俗语讲的“向阳花木易逢春”、“万物生长靠太阳”、“宁在人下做人,不在树下种树”原理都是如此。这里面还明确提到要把新收的粮食上交给国家,这是国家要储

3、备粮食为防止发生战争、或是自然灾害,在今天我们称之为“战略储备粮”,储存的粮食每年都有损耗,每年都要更新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超市买来的粮食不如农村老家种的粮食好吃的原因之所在买来的粮食大多是粮库里被更新出来的陈粮,已经存放了一年甚至更久啦!另外,五谷杂粮多为禾本科植物(具有长条形的叶),在这段话中“稼穑”、“黍稷”、“税”等字都从“禾”旁,也能够看出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特点,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税”字,在“赋税”一词中,“赋”从“贝”旁代表钱财,“税”从“禾”旁代表农产品,因此从说文讲字角度看,我们当今把“纳税人”一词改为“贡赋人”或许更贴切呢!2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

4、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语出荀子富国篇大致意思是农民们要把田块划分好,时常注意除草、施粪肥。我们耳熟能详的“草多欺苗”、“锄禾日当午”也讲的是要除草,“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指的是要把粪便多施在田地中,老祖先知道这样做能够增加产量,那么除草、施肥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这其实与生物上讲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相关,在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阳光、水肥等),及时除去杂草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太阳能;而粪便肥田是因为其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后形成的无机盐能被农作物的根吸收,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CO2还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尤其是在大棚生产中),从而促进

5、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使用有机肥还能增加土壤保温、保水和透气能力(有利于根的有氧呼吸)。3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这是出自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经,这里面提到了“六谷”,而我们通常更多说的是“五谷”(五谷杂粮)啊,这是因为“五谷杂粮”一词虽由来已久,且广为流传,但是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其具体指的哪五谷却一直不很明确,从较早的黄帝内经到孟子滕文公,到后来的本草纲目解释各不相同,差别主要集中在五谷中是否包含“稻”,还有的解释是五谷是泛词,表示各类农作物产品。在三字经中所说的“六谷”介绍的很明确,且是针对无稻之说的“五谷”。稻是南方的农作物,虽然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可能逾万年),但是

6、在唐朝才开始在引进到北方种植的,而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北方的很多地区并不适合稻的生长,所以在有些著述中的“五谷”不包含稻。那么为什么稻不适宜在广大北方地区种植呢?这主要是跟稻的生长习性有关,稻与“麦黍稷”虽同属禾本科植物,但是根系远不如它们发达,因此生长中需要浇灌较多的水,而在过去小农经济时代,在较缺水的北方很多地区是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且稻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北方较为寒冷也是不适宜种稻的一个重要原因。4 “人挪活,树挪死。” 这是一句民间谚语,为什么树木挪动位置之后容易死亡呢?这其实主要是与树木的水代谢失衡有关,树木通过根吸收水分,叶子表面的气孔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水

7、与失水大致平衡。一旦将树木移栽,势必损伤大量的根(有句话叫树冠有多大,树根就有多大),尤其是失去根成熟区的大量根毛(根吸水主要靠根毛),这样就使得移栽后的树木吸水能力大大降低,维持不了植株水分需求而导致死亡。但情况也未必如此,如果是在春天,尤其是早春移栽树木,存活率还是很高的,因为春季树枝上有大量的芽,芽能产生一种叫生长素的化学物质,促进根的形成,且春季树木叶片还未长成,对水分要求也比较低,从而使得存活率大大增加,因此移栽植物一般都在春天,植树节不就是在春季么!有时如果实在要在其他季节移栽树木的话,除了要及时浇水外,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根系(连土一起移),以保持移栽后的吸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

8、去除部分枝干、叶片,以降低树木的失水能力。从而维持移栽后植株的水平衡。5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这也是一句民间谚语,与“瑞雪兆丰年”以及幼学琼林中所说的“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指的都是一个意思。大雪为什么能预示丰收,这当中其实蕴藏很深的科学道理。我国种植的小麦主要是冬小麦,属于冬性植物,需经过春化作用(此类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使花芽形成)才能正常开花结籽。大雪意味着天气寒冷,有利于春化期的作用;同时丰富的雪水为春季小麦的生长储蓄充足的水分;另外寒冷的天气还能冻死许多农业害虫,减少小麦的病虫害,尤其是在春天大雪融化时吸收土壤的热气,土壤温度降低,使刚经历了冬眠的虫子被大量冻死。 类似的锦句、谚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老祖先积累的宝贵农业生产经验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道理,这里只是摘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主要阐述了农作物生长与光照、水、温度以及无机盐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老师可以做个有心人,发掘传统国学中更多的文化瑰宝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B-b/2015/02/0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