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6348444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 章节的笔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血液第一节 概述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概念:血(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55%意义:反映了全血中血(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临床:贫血红细胞血(红)细胞比容;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血(红)细胞比容。二、血液的理化特征颜色: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丰富,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血浆因含微量胆色素而呈淡黄色。相对密度:不同血细胞的相对密度不同,红细胞为1.0901.111、粒细胞为1.0801.095、血小板为1.

2、0301.060。因此可以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各种血细胞。黏滞性:血液的黏滞性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酸碱度:1. 血液呈弱碱性,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当血浆PH6.9或PH7.8时,就会危及生命。血液PH7.35,为酸中毒。血液PH7.45,为碱中毒。2. 血浆内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为主)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三、血液的功能基本功能:物质运输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第二节 血浆一、血浆的成分及作用血浆(blood plasma):血液经抗凝后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1. 水和小分子物质血浆中含水90%以上,水的含量与维持循环血量相对

3、恒定有密切关系。作用:作为溶剂参与各种化学反应,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必要成分;能维持机体的循环血量和渗透压平衡;比热较大,有利于维持体温。2. 血浆蛋白概念:是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称。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为4048g/L;球蛋白(G)为1530g/L;纤维蛋白(Fg)为24g/L。白蛋白:球蛋白=1.5-2.5:1功能:运输;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防御; 缓冲血浆酸碱度的功能; 参与生理性止血。二、血浆渗透压概念:渗透现象:指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渗透压:就是指溶液

4、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注意: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呈正比,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关。1.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正常值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相当于5800mmHg(770kPa),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的。2.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组成:由晶体物质所组成的渗透压,特别是电解质(尤其是NaCl),其数值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作用: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所组成的渗透压,主要为血浆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作用:保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与

5、血浆胶体渗透压之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作用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和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正常的血容量三、临床应用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等渗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学实验中,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l溶液(又称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等。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如20%的葡萄糖溶液。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在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一般应输入等渗溶液。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水分进

6、入组织间隙组织液水肿。第三节 血细胞一、红细胞(RBC)1. 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78m,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数量:男性(4.55.5)10/L Hb:120160g/L 女性(3.55.0)10/L Hb:110150g/L 新生儿(6.07.0)10 Hb:170200g/L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与表面积呈正相关(双凹圆碟形);与红细胞的弹性呈正相关。衰老或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悬浮稳定性概念:能够较稳定的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

7、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即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简称血沉。数值:魏氏法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红细胞叠连:某些疾病(如风湿热、活动性肺结核等)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的以双凹面相帖,称之为红细胞叠连。影响因素: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为红细胞叠连,决定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主要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红细胞叠连血沉;血浆中白蛋白

8、、磷脂红细胞叠连血沉。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征。即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抵抗低渗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抵抗低渗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大,初成熟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小。3. 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生成部位:骨髓(异常再障贫血)红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场所。红细胞生成的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铁机制:Hb合成必须原料。成人每天需铁2030mg,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的再利用。临床应用: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蛋白质l 红细胞的成熟因子: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

9、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维生素B12)的参与。 叶酸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机体缺乏内因子或机体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分化、增值加速幼RBC增值雄性激素(青春期男性RBC女性)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促进肾脏产生EPO4. 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约有0.8%1%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其中90%是被巨噬细胞吞噬,10%衰老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破坏。临床:严重溶血时,血浆中血红蛋白浓度过高超过了

10、触珠蛋白结合能力,未能与触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将直接由肾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二、白细胞正常成年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白细胞可分三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是单核巨噬细胞最主要的功能

11、,它主要通过吞噬和胞饮作用将病原微生物、衰老损伤的细胞和异物颗粒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体,在溶酶体的作用下将其杀灭。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0.51%参与变态反应单核细胞48%吞噬、免疫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三、血小板1. 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数量:(100300)109/L 1000109/L,称血小板过多,易发生血栓; 50109/L,称血小板减少,可产生出血倾向。形态:体积

12、小,无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2. 血小板的胜利特性黏附 聚集 释放 吸附 收缩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作用促进凝血维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当血液中血小板数减少到50109/L以下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会出现皮下瘀点或紫癜,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 血液凝固定义: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为凝血。本质:血液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丝状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网罗血细胞而形成凝血块。凝血时间:正常人血凝块形成的时间为28min,称为凝血时间。1. 凝血因子概念:血液和组织液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表示方式:FFa FFa2. 凝血过程第一阶段: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注意:组织因子:特殊因子只出现在组织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