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63573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 特征码 CuYAjdpMtKbcENmlKhFh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维度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一 种客观事实,又是一种主观认知。不仅表现在道路的正确性、 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独特性方面,也表现在 政党的人民性、国家的稳定性、民族的接续性方面。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展现了政党的自觉、国家的担当、民族的 自强,而且以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融合优势,为 世界的发展繁荣稳定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 了中国智慧。 时代

2、自信,人民自信。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的转换基于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 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 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 解释”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 第 2 页 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推动了我国社会的深层次 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不仅 体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方面,也体 现在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 民族的面貌方面。

3、 正是基于这种时代性变革,做出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 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判 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近现代史中演化而来的奋斗目标, 这一概念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在话语转换、内涵演进的过程中 实现了制度化确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具有一般的政治 属性,还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从根上来讲,这是由中国 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完成民族复兴的任务是在 经历了近代历史上各种救国强国方案对比之后,历史性地选择 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 改革和治理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建构,尤其是坚持接续推进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4、化,才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并在 实践中赋予民族复兴以新的内涵。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与之相 融合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自信”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在两 个层面,一个层面表现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维度,另一 个层面表现在政党、国家、民族层面,这两个层面的自信构成 第 3 页 新时代自信的基本维度。 20XX 年 11 月 8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自信” ,即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XX 年 7 月 1 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 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就要坚持“

5、四个自信” ,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 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 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还要坚持对政党、国家、民族的自信。 道路自信。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从“欧风美雨”到“以俄为 师”到“以苏为鉴”再到“中国特色”的转变,这是一场深刻 的变革。道路的开辟展现了历史演进的逻辑,2018 年 4 月 2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 次集体

6、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以来的历史总结认为,在 党的领导下相继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 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并不是四 条道路,在本质上是一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第 4 页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续 性发展的结果,具有鲜活的力量。一方面,这条道路不是照搬 别国模式的结果,而是经历了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是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另一方面,这条道路具 有革命自觉,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模式路径的依赖之中,而是 根据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进行自我调适,是一条适合 当代中国并能够迎接不同挑战、应对各

7、种风险的道路。坚定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 性、开放性、时代性,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质,也是马克 思主义能够在 21 世纪仍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正 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有两 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前者 的核心内容是唯物史观,后者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这 两大发现为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

8、设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方向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在确立唯物史观和 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并首次以科学 性自觉阐释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人类发展的趋势,同时马克思 第 5 页 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 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治理的实际相结合后,产生 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更为重要的是, 马克思主义还具有宝贵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 义最鲜明的品格” ,标识了理论的价值取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最后一条提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则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正是具有了这 些理

9、论品质,才能够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的号召。这是光辉真理的呼唤,这是照耀着我们奔 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真理号召。 制度自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制度是社会关系的一 种反映,是交往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提出“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创并不断完善的,是 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区别 于资本主义制度,也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 义指引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 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发展诉求、理想目标中开创的本土化、 当代化的制度体系,

10、体现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 逻辑。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 第 6 页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 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 坚定的信心。相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 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在革 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同时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形态,积 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

11、社会主义文化的 独特养分。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在 21 世纪更加凸显出中华文化的价 值。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精 神家园。 政党自信。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领导 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建党有近百年的 历史,却始终没有放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 兴”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它值得全体中国人民信任。中国共产党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2、第 7 页 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并且具有自觉的“自我革命”意识和能 力,以自我革命引导社会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 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这是坚持政党自信的深厚根源。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政党自信,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共同理想的根本 要求。 国家自信。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 来看,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迎 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中国以 更加崭新的面貌出

13、现在国际舞台上,并且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 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 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 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 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更加需要中国。因此, 当今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价值更加引起国 际社会的关注。我们也应该不断适应正在变化的国际格局和中 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实现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 的良性互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必将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向着美好前景 第 8 页 发展。 民族自信。中国近现代历史见证

14、了中华民族面貌翻天覆地的变 化,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从“东亚病夫” 到“民族复兴”不只是话语的变化,更是民族整体实力、精神 面貌的巨大变化。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自觉和持续转 化,引导了无产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化为一个自为的阶级, 并深刻警醒了民族意识,激发了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自我转化。从一次次侵略战争中被挫伤民族自信心到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社会革命的成功、建设发展的成就、改革治理 的成效,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持新时代自信, 不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更要坚持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中 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更是世界人民非 常难得的智慧,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