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363785 上传时间:2020-11-0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7.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综合含水,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大港油田经过四十年开发生产,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储量,可采储量,水驱,目前大港油田采收率25.8,意味着大部分原油将在高含水期被采出,仍是开发和挖潜的主体。,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田,总储量的76.84 总可采储量的82.54% 总剩余可采储量的68.16%,注采失衡矛盾突出,非均质程度严重恶化,注水低效无效循环,已成为制约水驱开发效果和产量稳定的重要因素。,调剖技术的优化研究 深部调剖(驱)技术研究试验 参与股份公司相关技术研究攻关 体系的不断研究优化、工艺的完善配套 采用专项工程进行规模推广应用,提高

2、注水波及体积为目的的注水井调剖(驱)技术的试验探索。,发展成为水井的主体治理措施之一,在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井口压降曲线法的发展与应用 二、调驱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三、设计优化与现场应用 四、结论与认识,汇 报 内 容,调驱措施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调驱措施的针对性 注入体系、用量、施工参数等。,对油藏状况的准确认识: 剩余油、水淹状况、水线推进速度,地层相关参数的变化等。,井口压降曲线充满度法,PI注水井的压力指数 FD 充满度,作用:1、区块中调驱井筛选 2、油藏非均质程度与调驱处理程度的判断,1、水驱现状的快速判别研究,以井口压降曲线为基础,以油水井动态对应关系为依据,

3、合理确定示踪剂井间监测的必要性,综合利用注水压力、指示曲线、吸水剖面等资料,综合评判水驱状况。,对筛选的调驱井测试井口压降曲线,计算充满度,对于充满度小于0.3的井作为示踪剂监测的初选井号;,分析油水井对应关系,动态对应关系明显且FD值小于0.3的井初步确认为大孔道,需要进行示踪剂测试,了解实际水线推进速度;,录取分析注水压力、指示曲线、吸水剖面等资料,结合前两项评判结果进行综合评判。,FD值越小,存在高渗透条带及大孔道的可能性越大。,1、水驱现状的快速判别研究,对充满度低、油水井动态对应明显、示踪剂监测水线推进速度快、注水压力低、指示曲线平缓、吸水剖面显示有高吸水层井组判断为存在高渗条带和大

4、孔道。 工艺设计时相应采取分步实施、段塞候凝、加大强度等相应措施,提高治理效果。,1、水驱现状的快速判别研究,港3-57-1井 示踪剂结果,0.873,0.094,1、水驱现状的快速判别研究,2、调驱充分程度的判别研究,以井口压降曲线为基础,分析注水井吸水能力和油层非均质性,由相关理论与经验方法,结合实验确定充分调驱后(即吸水剖面完全均匀时)FD应达到的理想范围,通过调驱后FD实测值与FD理想值的比较,判断调驱是否充分,优化用量。,港西油田西34-7井,0.929,0.1779,0.811,0.8946,开发了应用软件,特点是建立了大量油藏数据的相关性,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录入,软件直接给出了具体

5、井的充分调驱的范围,克服了原软件对不同区块不同井指导性不强的弊端。更有利于设计的优化和现场的调控。,一、井口压降曲线法的发展与应用 二、调驱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三、设计优化与现场应用 四、结论与认识,汇 报 内 容,性能影响因素,聚合物,交联剂,聚交比,温度,配制水,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是我油田应用的主体体系。 实施效果的关键是成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一)交联聚合物凝胶配方的研究完善,1、 新型低成本复合铬离子交联剂研制,为了有效降低深部调驱的成本,优选了一种价格很低的工业副产品和合适的催化剂,成功研制了新型复合铬离子交联剂,与油田常用有机铬交联剂相比,成本降低2040%,且调驱剂的成胶强度和热稳

6、定性显著提高。,针对不同油田油藏温度、水质等条件,优选、改进并完善了凝胶体系配方,确保了现场调驱体系成胶可靠、性能稳定。,2、交联聚合物凝胶主体配方的研究确定,通过大量的试验考察,优选出了成胶性能可靠,热稳定性好的两种体系,确定了聚合物的型号,对有效控制调驱剂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中北部油田交联聚合物主体体系,针对常规预交联调剖剂投入高与提高性能的问题进行了疏水型水膨体的研制与开发。,在常规水膨体中引入疏水基团,形成疏水型水膨体。 选择含亲水性相对较弱基团的单体,控制吸水倍数,提高凝胶强度; 选择价格比亲水性单体低的疏水单体,降低原料成本。,(二)新型预交联调剖剂的研制,新研制开发的疏水型水膨

7、体特点,(1)吸水倍数在550倍之间可控; (2)吸水速度可控,最长膨胀时间可达510天; (3)达到最大吸水量后,凝胶不仅能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4)成本较常规水膨体低20%。,(三)不同段塞组合优化研究,预交联凝胶颗粒+交联聚合物 橡胶颗粒+交联聚合物 橡胶颗粒+预交联+交联聚合物, 交联聚合物 预交联凝胶颗粒,在单一体系不断完善和作用机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场效果分析,我们重点开展了不同段塞组合的复合体系研究试验。,不同调驱体系对高渗透岩芯的封堵结果,预交联凝胶颗粒+交联聚合物,橡胶颗粒 +交联聚合物,橡胶颗粒+预交联+交联聚合物,复合调驱体系,90%,复合调驱

8、,研究形成了适合大港油田中北部的多段塞复合凝胶主体体系,一、井口压降曲线法的发展与应用 二、调驱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三、设计优化与现场应用 四、结论与认识,汇 报 内 容,(一)工艺设计的优化,根据调驱目的层的位置(上、中、下),有针对性的采用封、卡施工管柱。 (1)提高了调驱的针对性和调驱剂的利用率,特别是对高吸水层无对应油井的水井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益 (2)避免了对低渗透层的污染。,顶部施工示意图,底部施工示意图,中间层施工示意图,1、管柱设计优化,双并联岩心的流量分配比,(一)工艺设计的优化,以小排量施工为主,尽使调驱剂选择性进入水流优势通道,减少低渗透部位的污染。施工压力以不高于正常注水时

9、的系统压力,满足后续正常注水的要求。,2、施工压力、排量设计优化,(一)工艺设计的优化,2、施工压力、排量设计优化,目前通过专业注入设备的推广应用,实现了最小施工排量3m3/h,最大程度的减少非目的层的污染。,依据油藏动态资料和吸水剖面,结合现场实施经验 (1)对于以平面、层内矛盾为主的井组,适当增大处理半径,初次调驱井处理半径控制在20米左右; (2)对于层内层间矛盾并存的初次调驱井可在增大调驱剂强度的前提下,处理深度适当减少,处理半径控制在10米左右; (3)对于多轮次调驱的井和区块要有效增大用量,3、用量设计优化,439,167,81,361,467,301,269,226,(一)工艺设

10、计的优化,中北部深部调驱,根据综合评判结果,对存在高渗带和大孔道可能导致调驱剂窜流的井,依据示踪剂测试结果,推算调驱剂可能窜流的量和达到的深度,结合井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对策: (1)分步封堵, (2)段塞候凝, (3)加大强度; 使之形成强势阻挡段塞,阻止后续注入流体沿高渗流通道的窜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调驱剂窜流现象发生的风险。,4、体系段塞结构的优化,(一)工艺设计的优化,2、浓度及段塞的调控 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充满度计算,动态监测高渗带及大孔道的封堵情况,适时的调整调剖剂浓度、段赛组合及大小,在每个段塞的注入过程中或结束后,决定是否采取段塞式候凝方式,实现了对现场施工参数的合理调控,

11、进一步提高了深部调驱的技术水平和效果。,(二)现场调控,1、用量调控 现场实施过程中,随时测试井口压降曲线,计算充满度,利用调驱充分程度判别软件判断调驱剂量是否满足要求。,(三)现场推广应用效果,通过对深部调驱技术的深化研究,大港油田深部调驱技术在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田得到规模推广应用,目前年实施规模100井次以上,取得了规模效益。 自2000年以来,共计实施深部调剖调驱527井次,有效率80.3%,累计增油36.4万吨,在改善大港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的水驱状况及老油田的增产稳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实施深部调驱25口井,一方面整体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同时为实施三次采油打好基础。,区块

12、整体治理效果明显港西三区,(三)现场推广应用效果,港西三区阶段开发指标对比,25口井共注入调驱剂88670m3,平均单井注入3600m3,平均注水压力由4.8MPa上升到7.1MPa;油井见效率61.5%,见效井日增能力62.34t,综合含水下降1.3%,增油23872吨。在控制自然递减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后续注聚效果奠定了基础。,(三)现场推广应用效果,一、井口压降曲线法的发展与应用 二、调驱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三、设计优化与现场应用 四、结论与认识,汇 报 内 容,结论与认识,(一)深部调驱技术是改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有效技术手段,在注水油田后期开发中占居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提高深部调驱效果的关键是实现充分调剖,最大限度地扩大注水波及体积,使后续流体产生液流深部转向,驱替地层中高度分散的剩余油;,结论与认识,(三)对于宏观上存在但空间上高度分散的剩余油以及进行过多轮次深部调剖调驱的井组及区块,要开展进一步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的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实现现有深部调驱向“23”深部调驱的技术升级,满足老油田二次开发的要求;,(四)在调驱技术应用与设计理念上,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项增油措施,而应当作为一项改善水驱的治理手段来对待,应加强油藏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研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