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367545 上传时间:2020-11-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体系规划案例.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十堰市总体规划 2011-2030,小组成员:黄婷婷 屈金凤 肖哲 杨丹丽,目 录,地位分析 行政区位分析 一化三结构分析 城镇化 职能分工结构 等级规模结构 空间布局结构 交通体系分析 特色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总体分析与总结,地位及性质分析: 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区域性的生态屏障,是华中地区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文化和风景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属广义的秦岭巴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堰城区1192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现辖2区5县1市,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

2、52万。,一.地位及性质分析,十堰市总体规划,十堰市总体规划,二.行政区位分析,十堰市总体规划,三.一化三结构,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1.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335.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8.08万人,农村人口167.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56.9万人,年均增加4.7万人;农村人口比2000年减少62.81万人,年均减少5.23万人。十二年间,全市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常住人口总体基本平稳略呈下降趋势。常住人口的下降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的快速减少,十二年减少5.91万人,而“十一五”时期就减少11.4万人,其它年份均呈增

3、加趋势。 2.城镇化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十堰市城镇化率由32.54%提升到2012年的50.07%,提高了17.5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6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3.5%,全国为52.57%,十堰市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全国,但水平逐年提高,差距逐年缩小。与全省相比,十堰市城镇化率快于同期全省年均1.11%的增幅,差距由2000年低于全省7.68个百分点缩小至低3.4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快于同期全国年均1.36%的增幅,差距由低于全国3.66个百分点缩小至低2.5个百分点。,十堰市总体规划,3、城镇化助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000年以来,十

4、堰市城镇化率的提升与人均GDP的增长基本同步,表明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7亿元,即将跨入千亿时代;人均GDP达到28471元,超4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1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年均增速都为两位数。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实现制度全覆盖。 4、城区城镇化带动辐射作用突出。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城区“东拓西进北扩中优”战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道路、游园、生态、供水、环卫、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迅速提升。城市建成区达到65.6平方

5、公里,比2007年增加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占市区面积比例由4.8%提高到5.5%,占全市国土面积5%的城区GDP占比达到60%以上。2012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和城市道路面积分别为22036.5公里、848.3万平方米,比2007年分别增加5309公里和146.3万平方米;公共汽车客运总量超2亿人次,是2007年的1.4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人均公园绿地达10.6平方米。,一.城镇化,十堰市总体规划,一.城镇化,5、南三县城镇化进程快于全市水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全域一体推进城镇化发展,南三县城镇化进程快于北三县、快于城区,快于全市水平。2010年12月正式启

6、动建设的竹房城镇带,涵盖了竹山、竹溪、房县南三县的18个乡镇373个村,推动了南三县城镇化加快发展。2012年南三县城镇人口37.62万人,占全市城镇总人口22.38%,城镇化率为33.76%;北三县城镇人口55.05万人,占全市城镇总人口32.75%,城镇化率为37.79%;城区城镇人口75.41万人,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44.87%,城镇化率达到96%。近两年,南三县城镇化率提高4.38个百分点,北三县提高3.75个百分点,城区提高1.71个百分点。,十堰市总体规划,南部高山生态保育区,南部城镇协调发展区,中部丘陵农林生态发展区,北部河谷地带城镇协调发展区,北部中低山生态发展区,丹江口水库,

7、职能分工示意图,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丹江口县城,郧县县城,郧西县城,竹山县城,竹溪县城,房县县城,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三.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2030年,市域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十堰中心城区)、3个20-30万规模的中等城市(丹江口市区、郧县县城、房县县城)、3个10-20万的小城市(竹山县城、竹溪县城、郧西县城)、14个1-5万规模的重点镇。,2009年底,十堰市域总人口353.22万人,城镇化水平41。全市户籍非农人口10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市)48.7万,占非农人口总数的46.8%;5个县城与丹江口市区共37.3万,占36.6%;独立驻地的建制镇5

8、7座,共17.0万,占16.6%。,十堰市总体规划,四.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未来市域将形成“一心、一轴、一带”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一心”指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城镇形成的市域城镇发展核心区。“一轴”指依托国道G316、福银高速、十漫高速形成的城镇发展轴。“一带”指市域南部依托谷竹高速、省道S305等交通干线,沿河谷地区形成的城镇发展带。,G316国道、G70福银高速,谷竹高速,十堰市总体规划,四.交通体系分析,以十堰中心城区为中心,构建承中启西、通南达北、面向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为主体,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市域交通运输

9、网络,支撑和引导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发展。,十堰市总体规划,四.交通体系分析,十堰市总体规划,四.交通体系分析,十堰市总体规划,五.特色产业结构分析,规划形成 “一心、两翼、三区、三线”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1) “一心”指旅游服务中心。整合武当山、丹江水和汽车城三大旅游品牌资源,依托中心城区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打造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大型旅游服务中心,提升十堰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旅游服务基地的功能。,十堰市总体规划,五.特色产业结构分析,(2) “两翼”指市域南北旅游发展翼。十堰南部房县、竹山和竹溪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北部郧县、郧西县以及丹江口市北部历史文化

10、资源丰富,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 (3) “三区”指三大核心旅游区,分别为武当山核心旅游区,丹江口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十堰车城旅游区。 (4) “三线”指东、西、南三条市域旅游组织线路,其中,东线为民俗文化体验线,以G316为主线,向东联动丹江口、襄阳,实现十堰民俗文化与鄂西旅游圈的 “三国文化”对接,同时该线路又可经环湖观光公路与河南淅川对接。该线路主要景观包括白杨坪 (犟山、金蟾峡)、银梦湖、净乐宫、丹江口大坝、羊皮滩、双龙峡地质公园等;西线为远古文化寻踪线,该线依托银武高速,向西连接古都西安,该线串联十堰的主要景点包括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遗址、郧县古人类遗址、五龙河、上津古城、虎啸滩、龙吟

11、峡、龙潭河、金銮山、黄龙洞等景区点;南线为生态旅游探险线,该线由武当山房县竹山竹溪接神农架方向,形成与 “一江两山”直接对接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生态探险旅游产品。,十堰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分析十堰地处中西部过渡地区,是中西部地区连接通道上的门户城市之一。同时,十堰地处武汉、关中、成渝和中原四大城镇群中间过渡地带,是华中-西北、西南,华北-西南联系的枢纽,未来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城市区域地位会有明显的提升。从国家、湖北省、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三个层面综合分析,十堰的城市区域职能可以概括为:1.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地和重要的区域性生态屏障; 2. 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具有独

12、特文化内涵的国际性文化遗产地和自然风景区; 3.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湖北汽车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 4.湖北省西北部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六.发展分析与总结,十堰市总体规划,六.发展分析与总结,发展条件总结: 区域关系:缺乏大城市依托,但处于区域门户位置,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区域地位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资源特点: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紧缺。产业支撑:区域经济整体欠发达,支柱(汽车)产业基础好,但产业结构较单一。旅游、特色农业、生态经济、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但区域位置敏感,保护压力大。城乡关系: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

13、模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压力大。,十堰市总体规划,六.发展分析与总结,城市发展方向 适宜发展空间分布:各组团未来可开发空间分布方向略有不同,但总体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城区北部地区;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向东方向(襄樊、武汉方向); 发展方向:向东、向北,兼顾向西发展。,汇报完毕 谢谢!,十堰市总体规划,北部中低山丘生态发展区:指郧西县北部山区、郧县北部山区以及丹江口市北部部分地区,是丹江口水库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治理地区。,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北部河谷地带城镇集中发展区:指国道G316及福银高速沿线的城镇密集发展带,包括十堰市区、丹江

14、口市区、郧县县城、郧西县城及沿线的其他重点城镇。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重点地区,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加快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市域人口向该地区转移。,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中部丘陵农林生态发展区:指市区、郧县及丹江口的南部山区和竹山、房县的北部地区。规划加快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林木覆盖率,涵养水源。,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南部城镇协调发展区:指省道S305沿线以房县、竹山、竹溪县城为核心的城镇集中发展地区,为未来市域南部人口、产业、城镇主要集聚发展地区。,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南部高山生态保育区:指市域南部房县、竹山、竹溪南部

15、海拔较高的山区,以中低山林牧区和高山区为主。规划要求严格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或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区内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复合性。,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1)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节点城市,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2)丹江口城区:市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重要节点,以绿色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城市。,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3)郧县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机械、轻工、休闲旅游为主的滨水城市。,二.职能

16、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4)郧西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发展医药、矿产、水能、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5)竹山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发展水电、旅游、林特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6)竹溪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边贸城市。,二.职能分工结构,十堰市总体规划,(7)房县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为主导,具有休闲旅游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二.职能分工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