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油!——深圳下一个30年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640223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加油!——深圳下一个30年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深圳,加油!——深圳下一个30年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加油!——深圳下一个30年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加油!——深圳下一个30年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深圳,加油!深圳下一个 30 年城市发展的几点思 考 特征码 iGmKswfLADcXgIaTOlyp 5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22.8pt; mso- margin-top-alt: auto“得知王荣代市长在网上广泛征求市民、 网民关于深圳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是 30年来深圳之首举,我 等一介市民,期盼之余,理当为代市长力开深圳民意时代之创 举尽“臣民”之劳。近来,工作之隙,积点滴漏见悄然成篇, 谨供参考。 一、不必纠缠城市定位,保持战略思维更加务实 现在内地不少城市正如当年之深圳,换一届班子就会搞一个新 定位,开一次党代会一般

2、也会发展一个新定位, “城头王旗频换” ,可谓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咎其深由,政绩使然,功利使 然。建市 30年来,深圳的城市定位经历了大大小小不下十次的 调整。从政治范畴的经济特区到综合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化城 市,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直到最新的综合配套改 第 2 页 革方案中赋予的“一区四市” ,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的细分城 市定位,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窗口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 市、知识城市、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动漫之都、 时尚之都等,还有如珠三角中心城市、华南中心城市、粤港合 作示范区、物流中心、总部经济聚集区、先行先试示范区等。 放眼世界城市的发展实践,随着城市居

3、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对城市定位做适当调整是必须的,僵化死板的定位自然会压制 城市发展的多样性。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始终按照纺织业城市来 定位,美国的圣何塞市和尤他市至今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 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使得这些城市原本可以成为出色 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等城市发展的大 好时机一失再失。但城市定位过于宽泛,变化过于频繁,对于 城市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弊无利的。长期以来,由于深圳的区位 特点,城市肩负的使命特殊,加上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产 业发展的稳定性不够,城市规划建设恒常性差,城市表象特征 形式多,导致深圳过于频繁的城市定位转换。这种频繁的定位 变化,使得不少

4、人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认为定位问题事关重 大,是核心。殊不知一厢情愿、好高骛远的大定位,远比不上 低调务实地培育城市内生性的自然伸展与自由发展。 谋划深圳下一个 30年的发展,关键是要常构战略思维。概括起 第 3 页 来,须谋好“三个局” 。 第一个局,是从政治上谋划下一个 30年深圳在百舸争流的全国 城市竞争发展态势中的地位之局。前 30年,就政治优势而言, 深圳凭借全国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地位,获得了飞速发展, 成为能与京、沪、津、穗等比肩的全国第一方阵城市,也是一 段时期内中国新型价值观、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代名词。但进 入“后特区时代”的深圳,政治资源难以为继,下一步发展也 将面临新的

5、政治上的瓶颈制约。虽然国务院批复的深圳综合 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深圳四项“先行先试权”的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但这仅是一个“准入证” ,具体到什么内容的改革、 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改革成本如何分担等,还取决于深圳 人能否创造性地争取,还需中央定,远没有特区时代在进出口 贸易、财税、城市建设等方面赋予的改革分权那样来得明确、 直接,也没那么好操作;更没有京、沪等直辖市那种行政区划 上可以直接争取国家投资、争到全国性项目、争得其他领域话 语权的较大权限。此外,作为计划单列市,深圳在经济上是 “准直辖” ,行政上是省辖,形成政经权责并不十分对等的局面, 这也势必影响深圳的进一步前行。深圳的新一轮发

6、展确实面临 城市地位上的尴尬局面,与京、港、沪、穗相比,人家是首都、 行政特区、直辖市和省会, “经济特区”的光环逐渐暗淡后,深 圳要立足全国城市的第一方阵,仅仗“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第 4 页 是很难匹敌的。虽说政治上的“可为”度小,但也要敢谋、敢 为、敢当。 一是不必奢谈“直辖梦” ,力求更多的改革试验权。从全国现有 直辖市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西南地区,作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部分的华南区域尚无直辖市。随着后现 代化时期华南地区城市的多中心发展,在时机和条件合适的情 况下,华南地区设立直辖市并非没有可能。作为条件较为成熟 的深圳,一定要善抓机遇。虽然这个话题比较敏感,甚至

7、明摆 着属“不可为” 、 “不能为” ,但也并非“无作为” 。深圳应在未 来的实践中打好区位优势牌、经济实力牌、移民文化牌,努力 打造引领全国产业发展潮流的先进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发展高 地,着力构建富有号召力的主流城市价值品牌,积极构筑和保 持深圳在全国第一方阵城市中的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要继续 高扛“经济特区”的牌子,重新审视这块牌子“改革开放前沿” 、 “试验田” 、 “排头兵”的政治意义,弘扬这块牌子所代表的 “开拓进取” 、 “敢闯敢试” 、 “敢于天下先”的伟大精神,进一 步挖掘其内在资源,并将其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内 涵进行整合,努力争取类似于“更大立法权”的政治资源,利

8、用自身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整体 优势,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以发挥好深圳在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各个领域改革的先锋带头作用。 第 5 页 二是不言放弃“扩域梦” ,努力争得更大的区域资源,扩大深圳 的腹地。早在本世纪初,就有省、市层面提出将东莞的几个镇 和惠州的淡水等作为腹地划入深圳的构想,但由于条件不成熟 而搁浅。时至今日,在美梦难成的情况下,深圳逐渐步入内涵 式发展轨道,单位面积的集约收益不断提高,但深圳地域东西 狭长、南北短促的地形情况越来越不利于城市扩张,特别是东 西方向空间复杂,南向的大海将城市困住,有限的生存空间日 益成为深圳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深圳要成

9、为类似于美 国洛杉矶(市辖面积超过 1万平方公里)的全国现代制造业中 心、经济中心,仅凭不足 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很难做到,许多 大型项目和新兴产业布局将缺乏空间布阵。深圳北部的清溪、 塘厦、凤岗三镇(东莞)和东部的淡水(惠州)与深圳腹地紧 密连接,是深圳外延扩展的最好选择。虽然我们在行政区划调 整上不可为,但完全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这些地 区的产业辐射和经济联系,正如北京将河北廊坊作为卫星城和 产业转移主阵地、上海将苏州昆山作为其高新产业基地一样, 深圳有选择地加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不仅可以缓解现有 的城市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赋予这些地区的产业和经济以 “深圳特色” ,让其融

10、入深圳经济圈,为我们实现地域突破打下 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建设“大深圳”赢得重要筹码。 第 6 页 三是努力实现“合作梦” ,打造“东岸计划” ,提升珠三角东岸 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如果说上两种思路属于主观“不可为” 的客观“下策”的话,那么这一策略则是深圳必须发挥自身能 动性的“可为”之“上策” ,也是深圳下一个 30年实现长足发 展,融入东南亚经济圈、亚太经济圈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区域合 作必由之路。放眼当今世界级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依 托城市群或城市圈,无不在竞合的态势下逐步赢得更足资源、 获得更多能量、取得更强实力。珠江口东岸在香港的牵引下, 形成了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国际化最强的开放

11、经济体和渐已 成形的城市圈层。在珠三角启动的新一轮发展中,深圳作为东 岸的境内主导城市,要主动引导东莞、惠州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构筑以深圳研发创新和生产管理为核心、周边地区加工组装和 配套服务为基础的“大深圳制造”工业体系。深入发展与香港 的合作,与东莞、惠州一道服务好、维护好香港这一区域发展 引擎,做到“创新合作、产业错位、功能互补、文化共荣” ,合 力形成东岸城市圈,让深圳承担更多的全国性、全球性的城市 功能。 第二个局,是从经济上谋划下一个 30年在国际、国内主导产业 发展态势中的产业领先格局。一直以来,深圳的产业基本依赖 外商投资被动转型,随着国家外贸外资政策的调整和各地争夺 外商资源

12、竞争的白热化,当前技术含量较低、轻型化、结构相 第 7 页 对单一的产业体系让深圳在实现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方面处于被动,仅凭现有产业的惯性增长很难维持经济发展的 可持续性。为谋划下一个 30年的更大发展,深圳必须迅速着手 改造完善原有的发展路径,主动地使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 产业升级及高端化的关键取决于选择和培育新兴的主导产业。 深圳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应以实施“产业跟随”战略 为主,紧跟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态势,及时捕捉世界产业革命 带来的产业新机遇(下文详述) ,不断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和国际 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打造优化转型及时、动态跨越发 展的城市产业体系。在促进多元

13、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更重视提 高城市产业的动态发展能力,努力打破各产业存量的结构刚性, 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僵化问题,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化能力,特别 是产业结构自我学习和自动搜索的自我适应能力;不断调整和 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生产能力配置构成,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和 社会事业形成“齿轮”效应,联动发展,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升 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与国际产业互动、与国家主导产业 紧密关联、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城市产业体系。 第三个局,是从民生上谋划好在城市法治、公共服务、资源、 环境、人才等竞争发展态势中的后劲、活力之局。在知识经济 背景下,人才占有的稀缺性知识和信息成为创新的源泉,人才 资本成为盘活其他资

14、本的关键,今后城市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 第 8 页 争,城市的潜力和活力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力。近年来,与京、 沪、穗等城市比较,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人才日益 短缺,大大制约了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从中国未来人口迁徙 和人才流动的内在趋势上看,民生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 流动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社会 和谐的本质要求,也是城市获得软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硬 举措。深圳应进一步加大民主法治建设,将法治全面融入城市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强化依法治市,推进民主政治和公正 司法。走“以民主促民生”的路子,民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 广开言路,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创新民主参与方式,

15、通过发扬 民主来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的政治吸引力。针对我市房价高企 对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负面效应,政府应重点关注人才的住房需 求,开发公共租用房,建立覆盖面广、相对完善的公共租房体系, 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就人才建设本身来讲,应进 一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的优秀人才选拔机制, 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提供 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以服务激励为手段,优化专业技术 人才工作、生活和成长环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加快生态 城市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大气、 噪声、垃圾废物等环保问题,持续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努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

16、好、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优越的人居环境吸引国际、国内人才。 第 9 页 二、站在产业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深圳新一轮产业发展 近年来,产业哲学理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与发展的引导力逐步 加强。这一理论克服了过去对实体经济单向度的经济学研究, 更加多维、系统地研判产业建构的社会性,更加符合科学发展 观。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 ,是我国 产业变革、升级、优化较快和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发展相对完 善的地方。特区建立前 10年,大量的“三来一补”加工业是深 圳的支柱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上世纪 90年代,深圳工业向深 加工发展,新的经济亮点产生,高新技术产业起步,金融、旅 游等服务

17、业加速发展;本世纪初,深圳产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 变化,传统加工业逐步引退,现代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 服务业增长迅猛,全市经济素质得到质的提高。纵观深圳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30 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产业结构以“三 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高新技术迅速崛起, 持续增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传统产业逐步升级或转移,第 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的经济形态不断产生,有效推动经济建设 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 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产业 结构的升级换代,并推动城市建设日益更新,促进城市社会构 建不断发展。因此,历史地看,深圳的产业发展

18、推动了深圳城 第 10 页 市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而是 社会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 深圳的这一发展轨迹与产业哲学的理论相耦合,虽然这种耦合 属不自觉的、朴素的“偶合” ,但这毕竟印证了 30年的建设实 践中,经济特区抓住机遇、勇于开拓、适时更新的产业和城市 社会协调发展的正确路径。但下一个 30年乃至更长时间,面临 越来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越来越宽泛的产业选择领域,深 圳的产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是否还能像前 30年那么“幸运” ,每 次都能较准确地选择适合自身城市特征的产业更新和产业组合, 并以此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就存在比以往大得多的变数。 因

19、此,深圳的下一轮产业发展呼唤产业哲学的引导,在城市产 业谋划中,要求以更宏大、更纵深的产业视野和更深入、更综 合、更多维的城市发展考量,更前沿的社会治理思维,分析产 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掌握价值链的演变规律,把新兴产业选择 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谐社会构建等全面统一 起来,让深圳的产业成长、经济建设和城市社会发展更协调、 更健康、更具持续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实施“产业跟随” 战略;努力抓住世界产业革命带来的产业机遇,瞄准适合深圳 城市特点的新兴产业。 (一)实施产业跟随战略,努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国家战略产 第 11 页 业。 一是紧跟美国新能源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与 90年代克林

20、顿 政府布局美国的 IT产业一样,今年初美国白宫发布了复兴计 划进度报告 ,报告包括奥巴马政府的能源变革战略。自此,美 国已经启动的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越式、跨产业,覆盖经济、 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新产业革命。目前, GE、IBM、Google、Intel、西门子等世界信息产业龙头都已开 始大规模投入智能电网业务,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 洲国家也纷纷推动本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中国迫切需要调整国 家能源战略,实施局部产业跟进战略,大力发展“互动电网” , 适时分享作为危机冲击比较低的国家在危机重建中的巨大市场 利益。 深圳作为我国最有条件抢抓这一先机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已 经瞄准了新能源产业,市

21、政府出台了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规 划(20XX-20XX) 和深圳市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 将太阳能、核能等 6个领域作为发展重点,从产业竞争力、产业 化规模、新能源开发、产品应用、体制机制创新等 5个方面提 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对我市发展新能源产业作总 体部署,这必将为深圳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赢得极为珍贵的一 席之地。 第 12 页 接下来,深圳要在新能源经济的激烈竞争处于领先地位,必须 形成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思维。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政府 的作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消费市场开拓更多地需要市 场推动,但新能源产业作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仅仅 依靠企业和市场的力量

22、还远远不足,无法形成产业发展的整合 力,对世界技术新的突破方向也难准确把握,政府要在基础研 究、具体产业引导和产业监管方面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 作用,为全市新能源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争取让 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批)互动电网建设城市。我国发展互动 电网的目的就是实现电力产业的跨越式转型,推动电力产业从 中低端电力供应商的传统模式提升为综合能源、通讯和信息服 务商的高端创新模式。深圳在电子信息、通讯等行业在全国走 在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强,加上具有发展核能的基础,完全有 能力承接全国互动电网建设的试点、探路工作。第三,努力形 成新能源产业同盟。奥巴马经济振兴计划内容之一就是促使政 府和

23、私营行业大举投资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的生产。可以说, 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世界汽车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 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攻阵地。深圳应以比亚迪新能 源轿车和五洲龙新能源客车为载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新能 源汽车技术研发,促进新能源汽车尽快实现实用化、产业化、 规模化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基地。与此同时,要鼓 第 13 页 励企业建立产业联盟,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沿能源产业链上 下延伸,促进新能源电池、储能电站、太阳能路灯、电池回收、 智能电网、以及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集群化发展,形成有效的 新能源产业体系,打造类似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新能源产业集 群,营造新能源产业集聚的良

24、好产业生态,建设具有强大竞争 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二是跟随国家战略产业。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深圳必须注重 与国家战略产业保持一致,大力发展国家战略产业,获得国家 层面的支持,顺利实现产业转型。要在保持现有的电子信息产 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将航天航空国防电子、循环经济等产业作 为重点发展。航天航空国防电子是电子通讯产业的制高点,随 着中国大飞机的研制投产、宇航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防装备电 子化换装的来临,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在循环经济方面,中国和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废物资源化、污 染治理、新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将成为中国产业

25、新的增长点,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该产业综合了环境、电子、信息、材料、 装备和服务等产业和技术,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显著。目前国 内尚未有城市明确将这两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深圳如能充分 发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和循环经济起步早的优势,主动融 入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产业,突出发展数字化装备业、资源节约 第 14 页 型及环境友好型装备制造业、环保设备等,可能以先发优势获 得国家层面的更多扶持,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抓住世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生物技术 和海洋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世界经济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五轮, 先后发生了以纺织工业、钢铁业、石油和

26、重化工业及电子工业、 汽车工业、IT 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至第五次产业革命。每 一个长周期总与一次大的产业革命紧密相联。目前,IT 产业已 由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 经济发展的内在冲动将激励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及由此带来 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对新技术的突破点主要在新能源 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历史 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核心技术兴起之时, 也给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它使后 进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 经济赶超成为可能。从我国区域发展层次看,台湾、香港、上 海、深圳

27、等地优势明显,应大力推进第五次和第六次产业革命, 成为我国迎接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阵地。对深圳来讲,根 据城市自身实际,应在生物技术产业和海洋产业方面有所作为, 以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第 15 页 一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21 世纪“健康和福利产业”将成 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型产业,医药行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深圳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拥有三九、太 太、海王等一批骨干型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产业基础目前在全国排在第三位。接下来,我们要以建成中国 南方生物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市场为 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引导作

28、用,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生物技术 产业集聚式跨越式发展。应努力建设四个平台,把生物医药产 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一是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包括公共 研究实验室、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生物信息中心、生命科学研 究院,推动生物技术科研的发展。二是建设产业化支撑平台, 实验动物中心、中试基地、临床前实验和检测中心,推动新技 术的产业化发展。三是建设创业服务平台,包括融资服务、设 备与仪器使用服务、培训教育服务、咨询等中介服务、国际科 技商务服务、生物医药项目交易服务。四是建设政策环境平台, 以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和创业,以特殊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以优惠政策扶持基地产业缺失链条。

29、 二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目前,海洋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浅海延 伸到陆架及深海,由传统的渔业加工拓展到综合资源的开发, 第 16 页 它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保健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上运 输、海洋旅游等多种领域。深圳要进一步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 设和环境保护,拓展海洋资源利用范围和深度,实现海洋资源 集约化利用,丰富海洋产业内涵,延长海洋产业链。努力加强 海洋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生产,引进和培养国际市场上需求量较 大的海洋植物,开发大众消费性食品和保健品。进一步深化与 香港在海洋开发技术方面的合作,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鼓 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国家级和 省级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

30、基地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整合 海洋科技资源,建立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增 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存量调整和高端产业要素引入,优 化海洋产业的结构和布局,逐步实现我市海洋产业由资源依托 为主向科技和服务依托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 力。 (三)始终抓住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城市赢得更足的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我们建议的无论是产业跟随战略,还是培 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我们无不强调这些产业领域的先进制 造环节,这是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纽约、伦 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这些城市的制造业就业比重始 终保持在 20左右,而反观金融危机中经济一落千丈的迪拜,

31、第 17 页 我们就更应支持这一观点。两座同为“30 岁”的城市,深圳以 制造业为基础,城市建设没有迪拜那么现代,也没有那么多大 手笔,甚至还因“城中村”而显得乱,所建的制造业工厂更比 不上迪拜高楼别墅的气派。迪拜不但有全球第一家七星级酒店, 城市建设气派漂亮,且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也一 度成为深圳的学习榜样。但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两座城市的 命运却判若两然,深圳成功地抗拒了风险,而迪拜却发生楼崩 危机。究其根,迪拜越过了制造业,直接发展起金融、旅游、 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其根基不牢、底气不足。通过这种比较,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价值,重新看待制 造业转移、转型、提升

32、这些口号和做法。 深圳应始终抓住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因为金融、设计、物流、 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与成长离不开制造业。深圳 的金融中心不是靠政策争来的,而是因为有制造业,有制造业 带来的企业、客户和业务,金融活动才扎根于此。据此,对于 当前乃至更长时间内的深圳来说,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制造业的 重要性都不为过。当然,在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上应注重以高端 化为方向的产业结构升级,除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海 洋产业的制造环节外,对现有制造业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 取差异化策略,可采取“转移扩散一批,就地升级一批,新发 展一批”的方法,在确保深圳控制关键环节的前提下,跳出深 第 18 页 圳,面向

33、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建立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产业 集群。 三、适时总结大部制机构改革的经验得失,继续推进深圳行政 体制改革 作为全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今年 8-10月,深圳 进行了建市以来的第八次政府机构改革,按“大部制”的改革 思路,全市政府工作部门从 46个减少到 31个,精简幅度达 1/3,建 立了以“委、局、办”为架构的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既 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政府运行机制。这次机构改革是改革开 放 30年以来我市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由于力度大,改革引起 了全国的关注,成为近期各大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时至今日, 深圳改革已历经约半年,改革后政府运作效果如何呢?如果政 府

34、职能没有根本转变、行政效率和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行政 成本并没有大幅降低,这样的改革能是广大民众满怀期待的吗?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审视和总结深圳“大部制”机构改革的实 际效果,为继续深入推进我市行政体制改革作出有益探索。 (一)从西方新自由主义政府改革中吸取经验,谨防片面追求 “小政府”的行政改革。自 20世纪 80年代起,英国撒切尔政 府与美国里根政府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让国家回退” 第 19 页 和“使政府缩水”的改革,这一改革虽然以追求抽象的公共利 益为名,但在事实上仅是一句空口号,不仅严重削弱了政府的 功能,同时也损害了大众的福祉与保障,降低了社会的稳定性 与凝聚力,为后期的政府

35、留下了沉重的包袱。新自由主义改革 曾一度成为西方最火热的改革论题,许多国家经济和政治两方 面的变革都以限制、消除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建立“小 政府”为目的。并且,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将新自由主义改革贩卖到更多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然而,近 30年过去了,经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实证研究表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些国家在教育、科研、 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性社会公益类事业领域,没有出现 “去公共化”现象,相反却是逐年增加。此外,经济与社会生 活对政府监管职能的需求上升,这些国家的政府监管持续扩张, 这种扩张不仅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保持公平竞争所

36、必需的 经济监管,更重要的则来自于维护消费安全、医药卫生安全、 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等涉及社会公 共安全的监管需要。这些都使西方国家的政府规模并没出现 “缩水” ,反而逐年扩大。这种扩大的背后,隐含着因适应社会 民生福祉的需求,多数国家增加了社会保障性事业的投入;因 适应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数国家增强了对社会型监管力 量的建设。以香港为例,自 2000年开始港府就持续削减公务员 队伍,但 20XX年以来又重新开始增加编制员额,就是因为为市 第 20 页 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增加了,人手随之增加。这些新潮流提醒我 们,应当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小政府”取向的改革:政府 规模

37、缩水不是关键,关键是政府在做什么;形式不是关键,关 键是政府的实效如何;人事开支减少不是关键,关键是为民办 事的开支是否增加。 就深圳的改革实践来看,机构精简了、人员减少了,但关键在 于是否能够客观地看待我市政府治理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合 理要求,实事求是地对待政府规模的发展,如果无视巨大的人 口规模所产生的公共服务增量需求,仅仅拘泥于一个“小政府” 的构想,这无异于在政府治理方面的“刻舟求剑” 。像深圳这样 有着巨大的城中村及外来人口的城市,政府要承担的公共事务 和社会监管任务非常繁重,行政体制改革不能一味追求“小政 府”模式,否则,会出现政府职能缺位问题。同时,政府规模 是大是小,还取决于

38、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的成长发育情况。 通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而共同治理城市,是压缩政府规模、 提高政府效率、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之道。政府应该承担的社 会责任在成熟的第三方组织没有发育成熟时,不能贸然全推给 社会,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市的 NGO组织与行业协 会发育虽快,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匹配,难以 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许多事务最终还需政府来解决。因此, 我市在推动政府机构放权让利、减少审批的同时,要加大培育 第 21 页 市场组织、社会第三方等机构,创造条件使其快速健康成长,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行政体制改革营造良好 的外部制度环境。 (二)完善政府公共服

39、务功能,推动社会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公共服务型政府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 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强 调人本性、公益性和契约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市行政 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各级政府应将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市民的 民生福祉作为服务工作的逻辑起点,实现政府“履约”的承诺 与目标,以解决我市目前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 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以公民为本、服务公众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体现到制度设计 上,体现到政府管理中。用竞争的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 垄断,建立政府、公民、社会中介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 化

40、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 者参与、社区群体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促使政府降低服务成 本、改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能力,用企业家 的精神塑造政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公共事业改革要 按照不同领域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基本的政策原则、筹资机制以 及政府和市场的分工,论证每一项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使用 条件,因地制宜,避免走“泛市场化”的道路。此外,我市公 第 22 页 共事业的发展还要回应全市社会领域的巨大监管需求,加强政 府对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的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提高政府行 政效能, (三)加强制度设计,强化政府自身管理,防范权力风险。制 度设计的理性标志之

41、一,就是风险的预见和防备措施的配置。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政策对干部“做什么”规定的比较多,对 行政官员的职权和职责规范较为明确;“怎么做”规定得比较 少,对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规范较为模糊,行政官员的自由 裁量度极大,客观上使政府官员有了更多“不作为”和“乱作 为”的空间。对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运作程序,在出台制度 时,不仅要规定工作内容,还要规定工作程序、时限、地点、 方式和具体要求,最好将有关规定量化,以更便于操作和监督。 另一方面要强化行政行为责任,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进行追 究,对不遵守规定流程的行为主体进行处理。 在防范权力风险方面,我们要审视“大部制”改革的横向集权, 加强监管,防

42、范横向集权风险。 “大部制”改革以行政层级横向 集权为特征,原来由几个相关部门管理的事情,集中到一个机 构,原有部门间的竞争、监督和制约关系不复存在。部门职能 所系的社会福利被高度集中到一个机构,一旦出现机构的决策 失误和执行失职,社会福利的损失也将高于过去一个部门能够 第 23 页 造成的损失,存在横向集权风险。防范这种风险,需要我们建 立和实行新的权力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在大部门体制建立以 后,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诸种权力合理搭配的运行机制,确 立大部门机构与本级政府和同级其他部门的正确关系,尤其是 监督权的独立设置和有效运用。另一方面,针对大部门机构的 首长权力过于集中,在决策上要引入新

43、的机制和程序,避免决 策过于集中;在目前行政首长负责制不变的情况下,应当系统 考虑谁能负责、向谁负责和负责的程序问题。例如应当有大部 门机构首长的能力评估程序机制,增强相关信息的对称性,从 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加快聚集深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后现代优势 后现代理念源自后现代主义,发端于上世纪 60年代法语思想界, 并于 7080 年代盛行西方社会,是迄今为止对当今世界各民族 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文化和发展思 潮。这一思潮的激荡和洗礼,促使当今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开 始积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端和深刻矛盾,并努力 提出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决方案,促使西方社会开始由现

44、代向 后现代的全面转型。 在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上,中国与西方有着根本区别。中国的现 第 24 页 代化具有外生、后发的特点,而且在现代化发展还不充分时, 不仅遭遇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共存,还要应 对西方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发展数百年历程中所遭遇的一 系列深刻矛盾和问题。面对长期被西方世界垄断的现代化“神 话” ,正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中国必须从现代和后现代的夹缝 中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较为充分,在合理利用后现代发展理念、避 免走西方城市现代化弯路方面,比较早地遇到现代化发展中的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比较早地占据了化解矛盾、克服困难

45、、 先行先试的竞争优势。 借鉴后现代发展理念谋划区域和城市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 系统工程,需要引进后现代主义中先进的、建设性的思想资源, 用以引导城市产业升级、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城市人文精神 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建设。本文仅就城市规划建设方面, 讨论如何借鉴后现代多元资源观、多中心、个性化的理念,来 破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弊端,引导城市发展。 (一)进一步审视现代和后现代规划理念。现代城市规划的思 维模式是因果关系的直线型思维,体现了封闭的、终极式、 “决 定论”的理论思维特点和单一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城市规划 特点。城市布局一般围绕中心区域展开,城区和郊区区划明显, 第 25 页 商业区、

46、居住区、工业区和城市公共设施按功能整齐划一,主 要的街区、街道统一规划,形成了单中心、集中化的城市空间 布局,容易导致城市容量受限,功能过分集中和城市自我调适 能力低等现代城市病。而后现代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元空 间、多元关系网络组成的多要素复合空间,强调个性、多样性、 多选择性、复杂性、非标准性等特征,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就是 否定中心,强调边缘;否定规则,强调不规则;否定同质,强 调差异,形成多中心的和低密度扩展的分布模式。城市各中心 寻求在就业、住宅和人口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单一的工业城市, 它强调既有工业,又有办公楼、事务所和其他公共设施,情报、 通讯、行政管理、文化、商业、卫生、教育和娱

47、乐合理分布, 各中心居民享有工作、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便捷,从而能 有效地承担城市功能,缓解原有中心城区的功能压力。 (二)以后现代多元资源观创新城市规划。在信息经济时代, 城市规划要突破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源观,用信息经济的新资源 观来规划城市的发展。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只是工业经济时代 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在信息经济时代则已不再是城市发展的 重要瓶颈。而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制度资源等无 形资源,是一些更动态、更宽泛、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已 成为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 八大城市(东京、纽约、首尔、洛杉矶、大阪、香港、芝加哥、 第 26 页 多伦多)的发展为

48、这种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而这个城 市只有东京的面积与深圳差不多,其余个都比深圳小,其它 自然资源方面,条件也不比深圳强,但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 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也都是深圳追赶的榜样城市。这些城市集 约式、可持续发展、积极拓展无形资源的城市规划理念,也给 深圳新一轮城市规划带来了新思维。深圳要进一步拓展规划领 域,丰富规划内容,除空间资源外,更要把技术、知识、管理、 制度、文化、生态等无形资源包括在内,以复合规划取代单一 规划,实现内容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统一。通过复合规划,有效 地综合平衡资源分布,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采取统一行 动,保障公共利益,保障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形成

49、多中心、多新城的城市规划格局。后现代主义强调 个性、反中心主义或去中心观点,在城市规划布局上主张采取 多中心、分散化的总体布局。多年来,深圳在城市规划和建设 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遵循的主要还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沿中心向四周扩散,城区和郊区区分明显,特区内外差异 巨大,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和城市公共设施按功能整齐划 一,形成了单中心、集中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集聚在 小范围区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和城 市扩容量受限等现代城市弊病,也带来了城市房价的非均衡化 攀升。国内其他城市,如重庆,自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 第 27 页 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规划理念,如今形成了由主城环线以内 6个中心、环线以外 5个中心和 16大组团组成,各中心的行政、 文化、商业、通讯、卫生、教育和娱乐等进行合理分布,有效 缓地解了城市中心的压力,在近年国内各大城市房价飙升时, 重庆市房价相对平稳,与这种城市规划理念不无关系。 实际上,根据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地理特征,深圳更适合后现代 城市规划理念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规划布局。在 20XX年深 圳市城市规划修编中,就明确了深圳多中心组团的城市布局, 形成了由 11个功能组团构成的市域组团式空间结构。自 20XX 年至今,市委、市政府先后设立了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将其 相对独立出来,形成深圳西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