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劳动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644372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劳动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镇劳动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镇劳动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劳动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镇劳动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特征码 SkOxoOVAUFxhVSgZZQMU 20XX 年 3 月 24 日至 4 月 22 日,我镇按照区劳动与社 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为全面摸清我镇劳动就业情况,我镇在 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根据劳办20XX2 号文件的要求, 为全面摸清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 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 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镇 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了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根据调查实施方案,整个调查过程经过了准备、抽点、填表、 汇总及建档四个阶段,对全镇年龄在男 16

2、至 60 周岁、女 16 至 55 周岁的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总户数为 户,总人口为 人,农村劳 动力人数为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58.62%。其中男性 人,女性 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 54.13%和 45.87%。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劳动力 1835 周岁的 55469 人,3645 周岁的 57959 人,4655 周岁的 49168 人,5660 周岁的有 16192 人;女性劳动力 1830 周岁的 27807 人,31 第 2 页 40 周岁的 58304 人,4150 周岁的 44721 人,5155

3、周岁的 20652 人。 (二)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 力的 23.94%;初中文化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 64.29%;高 中文化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 11.5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 化人数仅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 0.25%。 (三)劳动力从业结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 人, 占总劳动力的 38.79%,其中种植业 119186 人,养殖业 8955 人; 从事第二产业的 人,占总劳动力的 31.56%,其中工业企业 46911 人,建筑安装业 48578 人,其他 8724 人;从事第三产业 的 人,占总劳动力的 23.3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 1245

4、人,个 体工商户 12163 人,服务业 12897 人,常年外出劳务 30873 人, 季节性劳务 12431 人,其他 7363 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即已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合计 人,占总劳动力的 54.87%;可供输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即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 力) 人,占总劳动力的 6.34%,其中男性 12468 人,女性 8478 人。 (四)劳动力从业地点: 市境内 人,占总劳动力的 67.88%; 市以外 省境内 61290 人,占总劳动力的 18.56%;省 外国内 人,占总劳动力的 13.47%;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仅 298 人。 20XX 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

5、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 第 3 页 员万人。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分别为万、万、 万人,所占比率为,可谓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在二产中,从事竹木工艺业、转椅家具业、建筑业的人员 数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万、万、万人,三项之和人数占到了 二产从业人员的 %,这与我县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 关;在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数分别为 万 和 万,高居三产行业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 事家政服务业的人数仅有 余人,与庞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市场不 相协调。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 万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高达 91.6%;高中及中专 万人,占 7.5%;

6、 而大专及以上仅有 人,占了不到 1%的比率。由此看来从业的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多为 简单劳动,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尤其在一产中,大专以上文化 程度的只有区区 人,高中及中专也只有 余人。这种状况严重 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制约了高科技企业在我镇落户。 从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 %,其中在乡 外内和外的从业人员数平分秋色,分别达到了 万人和 万人。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镇外来人口约为 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第三 产业,少部分从事第二产业,“进口“少于“出口“。这一方面说 明我镇劳动力市场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我镇的城市化水

7、平。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被外 第 4 页 来人口占领的这部分市场平均工资低于我镇全部劳动力市场的 平均工资,以至于当地劳动力宁可舍近求远,远离家乡和亲人 外出发达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某些企业尤其是通过招 商引进的企业工人渠道得到证实,来自外地的工人数远高于来 自本县的工人数,因而导致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不高。根据调查 资料,县属于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高达 人(这 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不加以讨论) ,再加上从事第 一产业的 万人,全镇有近 万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 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我县的富余 劳动力。因为根据从事第一产业的特点,随着一

8、产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无须像工厂上班一样可以天天有活干,只须在农忙季 节或上山或下田劳动即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闲置。进一步 分析,考虑年龄因素, 45 岁以下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 万人, 26-45 岁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数为 人,二项总计 人,可以认 为是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确切数据。富余人员中女性多 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 78.8:100。 针对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 供过于求,而我镇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考虑短期利益较多, 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通常只招收 熟练工这一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单位及相关培 训机构在全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就显得 尤

9、为重要。这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政府牵头为 主,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调整 第 5 页 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重点开展各项技能 培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采取定单培训方 式,尽快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 调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 人中,有近 2000 人愿意从事转椅家具和竹木工艺行业,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 20%,有近 2700 人愿意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1500 余人愿从 事交通运输业,近 1500 人愿从事家政服务业。对从事二、三产 业

10、的技能培训,各中介、培训机构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 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 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 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 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 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创劳动力品牌。如家政 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 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 争,打造品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人,加上可供输出 的 剩余劳动力,两者近 人,根据 18 周岁以下年龄段

11、推算,每 年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 人左右,预计 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第 6 页 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 人。如果考虑超过劳动力年龄仍然活跃在 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退役劳动力,实际从事一产的人员将超过 人。 因此,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困难将越来越大。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 放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文 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市 33 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 及初中以下的占 88.2%,接受技术培训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 动力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 年有 2000 多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对口高校外,大多被输送到

12、苏州、无锡等先进发达地区,许多高职班学员被外企成建制接 纳。由此可见,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 能不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数量和层次。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 迅速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村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改制后,一方 面企业内部开展优化组合、减员节本增效活动,安置劳动力的 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的引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制约了企业对其 的吸纳。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镇载体功能不高。农村劳动力存 量较大与我市城市化水

13、平不高相关,城镇就业日趋饱和已无规 第 7 页 模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城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 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 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我市的劳 务输出机构虽然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自为政,没 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机制和统一用工市场调查和安排,造成 信息沟通不够,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培训和输出。镇区 虽然设立了劳动服务机构,但广大农村缺乏服务网络,外出务 工人员仍以自发组织、 “工头”带动为主,而且多数从事劳动密 集型工作,收入不理想。 (五)就业观念落后导致就业行业单一,离土不愿离

14、乡。 “金 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破窝” ,这句古话一直桎梏千万农民思想。从 调查资料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有近 70%在本地从业,大部分 农民宁可守住自己的三亩责任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外出闯天下。 就业观念的落后同样反映在从业结构上,农业和建安业占了总 劳动力的一半以上,而服务业仅占 3.9%。爱面子思想严重,一 方面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饮食服务业的岗位 被四川、安徽等外地打工仔(妹)占领。因此,正确的就业定 位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 8 页 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从

15、业结构比 例比两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 显。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工作中必 须按照“强化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大力 推进城镇化,致富农民必须大量减少农民”的新思路,把大量 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途径来抓,切实做到 “四个加快” ,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 (一)加快职业培训和职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劳务 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 质不高,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对一些技术岗位难以胜任,是 制约农村劳动力向较高水平二、三产业转移的直接因

16、素。为此, 一要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通过“农函大” 、 “农广校”等形式, 实施 21 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让 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 为许多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为经济发展培训 大批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三要搞好在 职培训。加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为农村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 在职教育。鼓励社会兴办电视、函授、远程教育基地,提高社 会办学在教育中的比例。同时通过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办学等 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职介 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职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中介资 第 9 页 源库

17、,开展培训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求职求训的 有效对接,实现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为农民就业提 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二)加快产业结结构调整,拓展农业内部转化农村劳动 力的主阵地作用。溧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 70%以 上,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依靠城市转移农村大 批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立足于 农业内部消化,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一是加快推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把农工 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 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 联产业群的发展

18、,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 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大力引进“三资”开发农业,让农 民在家门口进企业、领工资。二是延伸农业开发功能,积极发 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 机结合,整合天目湖、瓦屋山、长荡湖、南山竹海、平桥石坝 等山水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延伸农业的生态、社 会、科教功能,加快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 展,为旅游区周边农民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加大种养业结构调 整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 引导农民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 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劳

19、动 第 10 页 力的目的。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 特色农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以单一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来吸纳农 村劳动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消化吸收农村劳 动力。在注册登记、收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鼓励、引导农民以自愿的原则组建各种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服 务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农村部分劳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 的蓄水池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镇 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在已经

20、完成大规模镇村行 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应深入研究小城镇的经济社会 定位,一二三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区域布局,增强小城镇的吞 吐功能、载体功能和城乡对接的桥梁功能;探索小城镇建设的 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 和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让在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房、有 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小集镇 集聚。繁荣集镇三产,在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 宜发展农业专业市场、道口经济、信息中介、房地产,以及农 机、畜牧、植保等农业服务业,既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服 务,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作

21、为农村劳 第 11 页 动力转移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 ,赋予农民长期稳定而有保 障的土地承包权,给农民的土地给予物权保护的基础上,按自 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 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要素资本化,确保 农民承包土地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 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的步伐。二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 形式。积极开展村级社区股份制改革,在核清村级集体资产的 基础上,根据村民普遍接受的方法,把集体资产的产权量化到 农户,明晰产权关系,并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实行科 学管理,迅速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转移能力。三是创新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劳动力进行 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对每个被征地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技 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 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大乡镇企业的职工养老金与医疗保险金 缴纳力度,使乡镇企业的职工逐步纳入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 疗保险体系。加强劳动执法力度,解决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劳动 合同,使得农民工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有了纠纷也难以处理 的状况。从各个层面构筑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的框架,促进农 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第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