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646391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 特征码 lODGPouyAawLdwgFhKTt 辛亥革命征文:伟绩永远绽放光芒 作者:包卫兵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专制制度不 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 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 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 喑”的局面。邹容在革命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 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而康有为也认为在那 样的制度下, “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 (康有为:大同书 ) ,是只有“臣民” ,而没有“人民”的社

2、会。所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 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觉悟到专制主义压迫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故夫中国群治不 进,由人民不顾公益使然也;人民不顾公益,由自居于奴隶盗 第 2 页 贼使然也;其居于奴隶盗贼,由霸者私天下为一姓之产而奴隶 盗贼吾民使然也。 ”(梁启超:新民说 )他们向维护这种制度 的“三纲”发起攻击,宣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统统是伪道德,是“奴隶之木本水源” 。而自由平等博爱,才是 “根于心理的天然之道德” 。如果说专制制度是用暴政强制扼杀 人的本性,那么“三纲”则是以精神力量来否定人。辱莫大于 心奴,这是觉醒者所不可容忍

3、的。从谭嗣同“冲决罗网”的呐 喊,到陈天华“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的檄文,再到秋瑾“家 庭革命” 、 “女界革命”的倡言,他们把批判的投枪集中对准君 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为辛亥 革命制造了舆论,也弘扬了一种在专制制度下从未有过的追求 人权的精神。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专制统治者勾 结帝国主义列强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尖锐批评“昏 昏沉沉而不之醒”的“奴隶根性”的精神状态。他们宣称:人, 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国家,是国民自己的,是为国民服务的机关,靠国民来监督和 保卫。他们指出,奴隶主义在中国集中表现为没有

4、独立自主的 人格与合群、群治的公德,缺乏民主国家的观念与权利、义务 思想。 “自秦灭六国,废封建而为郡县,焚书坑儒,务愚黔首以 行专制,历代因之,视国家为一人之产业,制度立法,多在防 第 3 页 范人民,以保全此私产;而民生庶务,与一姓之存亡无关者, 政府置而不问,人民亦无从监督政府之措施者。故国自为国, 民自为民,国政庶事,俨分两途。 ”(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 合论 )他们认识到:“二千年来,政界沉沉,更无进化,内力 苶弱,至为他族陵逼者,可综合为二大原因:一曰不知个人之 有自由独立,二曰不知机关之性质。 ”不讲独立,惟有依赖,实 则无一人之可依赖者,终不免一盘散沙;不懂得国家为何物, 只知

5、道忠于皇帝,侍奉主子,到头来无一人视国事为己事, “国 之兴废存亡若与己漠不相属” ,就必然落后挨打。1905 年,孙 中山领导创办的民报在创刊词中公开提出:“余维欧美之 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是三大主 义皆基于民” 。这样, “人民最大”的理念终于书写在了中国历 史上。而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革命实现了中国国家政权的新旧 更替,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立国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 。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辛亥革命的果实一度被袁世凯为首的北 洋军阀篡夺了去,后来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也没有真正实现 人民的民主权利,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更打断了中国 向民主共和

6、国发展的道路。但是,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追求 人民民主的努力,因为那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 的目标之一。今天,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完成了 第 4 页 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的任务,在向富强、民主、 文明的现代化方向前进的时候,更感到辛亥革命给予我们的精 神财富的意义。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精神中最值得歌颂和弘扬的,是为 了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辛亥革命前后 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有多少爱国英雄竞折腰!他们永远值 得后人纪念、崇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有“轻生尚气”的侠士之风,而在近代内忧外患 接踵而至,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那种侠士之风终

7、于升华为 一种献身祖国的时代责任感。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人们向 往正义之实现,期待英雄或自己愿意献身成为拯救家国的英雄, 决心以生命唤起更多的人们觉悟,其精神千古不堕。 维新志士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时本可逃脱,但他对劝其 出走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 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 遂成为戊戌喋血的“六君子”之一,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绝命诗感召了无数后来者。1907 年,革命者禹志谟不幸被捕后 受尽拷打,全身体无完肤,有人不忍他受此折磨,给他送进掺 有毒药的饭食,他表示:“谢谢大家的好意,但大丈夫当光明 第 5 页 磊落,行刑法场,观

8、者看那情景,相互传述,使国民知官府之 残酷,各励其志,奋起斗争。这样,我一人虽死,而后亿万人 可全生。 ”临刑前,他用已经被打折了的手指写下“躯壳死耳, 我志长存”的告同胞书,慷慨就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在参战头一天给妻子留下 绝笔书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 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他说自己十分留恋与 妻儿的幸福生活,但因国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 “天下不 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不计其数,故“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他劝妻子在 得知自己牺牲的消息时,不要过于悲伤, “于涕泣之余,亦以天 下

9、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这份包含高尚情操、感人至深的“与妻书” ,后来作为 教科书,被每一个中国人所诵读。 孙中山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的时候,特别表彰他们以死唤醒 国民,为人类献身的“新道德” 。他说:“七十二烈士有许多是 有本领学问的人,他们舍身救国,视死如归,为人类来服务的 那种道德观念,就是感受了这种新道德的潮流。 ”人生自古谁无 死,而当年的觉悟者们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救国救民,使这种 献身精神赋予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它比以往的侠士精神显 第 6 页 得更崇高、更伟大,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当我们 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前

10、辈们为救国救民 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现代化长征 中的动力。 爱国思想本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古代爱国思想中的 “国”还不是近代意义的国家,而是封建王朝;“族”也不是 近代意义的民族,而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辨” 。 所以, “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的故事曾经作为揭露清朝统治 残暴性的斗争工具。可是,当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 于中国身上的时候,那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以为舍朝 廷外无国家的传统爱国思想的局限便突显出来。 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中,将爱国情怀与推翻清朝统治的行 动一致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酝酿革命的初期,革命派 “驱逐鞑虏”

11、的民族主义主张是“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 的国家” 。但是,在认识到各民族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大中华民族 的格局,而整个中华民族都处在列强环视下的险恶国际环境中 的时候,革命派提出了“仇一姓不仇一族”的口号,把国家主 义区分为“心理的”与“法理的” ,认为“自法理上言国家主义, 则爱国家者非意识的活动,而机械的活动也” 。 “所谓国家主义 者,当以心理的国家为基础以立说,不当以法理的国家为基础 第 7 页 而立说” (朱执信:心理的国家主义 )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派,用明白警醒的语言,指出革命首先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 刺激,革命是要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不至被帝国主义最后鲸 吞瓜分。他们对反帝

12、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对中国与外国侵略者 的民族矛盾,都有明确的阐述。因此,不能认为革命派仅以 “反满”为唯一的目标,相反,他们以为革命最终要解决的任 务,是挽救民族危亡,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解放 出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 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全民族的要求。 “振兴中华”的口号自提出后,就逐渐表现为强烈的忧国忧民 意识和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这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动 力与目标,而且造就了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辛亥革命中迸发出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认识振兴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上。辛亥时代的爱国者,强调“自国 之人,无

13、不爱其自国之学” ,主张“国魂者,原于国学也,国学 苟灭,国魂奚存?”他们反对固守旧规的顽固派,但是并不同 意全盘欧化,特别警惕西方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依据的民族主 义和爱国主义。同时,辛亥时代的爱国者们声明,其所谓国粹 绝非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君学” ,而是如顾炎武、黄宗羲、王 船山等在野之士“本其爱国之忧,而为经世之业”留给后世的 为帝王所不喜的学问。那是闪耀着爱国和民主精神的学问,是 第 8 页 “以文明之光华美大,而不惜暴力以凌四夷,宝爱平和”的文 化传统(鲁迅:文化偏至论 ) ,是展示人性的美德,具有反 侵略、主正义、崇人道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像欧 洲文艺复兴时代那样被发扬光

14、大,作为国人爱国主义的源泉。 同时,他们对来自西方的文化也有客观的评价:“国粹也者, 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实为爱国者须臾不可离也云 尔。 ”主张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辛亥时代的爱国者特别重视 教育的作用,以为“教育者,爱国心之制造场也” , “果能图教 育之兴耶,则爱国心不难养成也。 ”严复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 认为中国诸多问题中“尤以愈愚为最急” ,教育的落后是贫弱的 根源,也是国人爱国心薄弱的原因。梁启超同意这一观点,认 为“空言爱国无救于国,若思救之,必藉人才,此教育之所以 为要也。 ”正是通过教育,具有近代思想特征的爱国主义逐渐在 国人,首先是青年学生中间被接受和传播,辛亥革命和随后的 五四运动,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峰。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