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649204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 特征码 fbXylmFJBcvFvSOYLggG 摘要 青岛市市南区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 把重视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改变弱势学生群体受教育状况、促 进弱势学生群体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议题。在政策导 向上凸显优先地位,强化保障力度;在指导原则上体现整体公 平、差别对待;在操作策略上突出规划的全局性、统筹性,突 出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突出教育的全面性,着力改变弱势 群体的边缘性,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弱势学生;平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前进的旗帜和 道路,还为我们审视现状、

2、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推进各 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弱势群体教育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 内涵:第一,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重视并加强弱势群体教育 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 育权和发展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更优的教育服 务,应该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民生体现。第二,从以人为本 第 2 页 的角度上来说,要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哪些人 属于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最需 求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采 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改善他们的教育弱势处境。第三,从 统筹兼顾

3、的角度上来说,发展弱势群体教育不能脱离区域经济、 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背景。 尽管市南区属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同样也存在教 育的弱势群体,其中主要包括身体上有缺陷、学业上有困难、 家庭经济有困难以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关注这些学生 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区发展、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弱势群体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关注特殊教育,实现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市南区把特殊教育纳入城区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 划,确立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为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生命 奠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帮助残疾儿童少年自强自立”的 教育宗旨;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牵头

4、,民政、残联、街道 办事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特教工作体系;采取了“融教 育、康复于一体” “分类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实现了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 第 3 页 一是实施政府统筹主导。市南区把特教学校的发展及残疾 学生随班就读列入“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并制定发展规划,下 发发展特殊教育的实施意见 ,每年政府都与区民政局、区残 联等相关部门签订特教工作责任书。区政府先后投资 150 万元,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三江学校)办学条件。20XX 年在为残疾学 生减免杂费、课本费、取暖费的基础上,又为所有在特教学校 上学的市南区残疾学生提供了免费午餐和免费校车。 二是规范管理、科学运

5、作。市南区建立了残疾学生随班就 读两级管理网络,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转学给予优先安排, 每学期召开随班就读交流会;在教育教学上提出了“六优先” 原则,即对残疾学生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优 先安排座位、优先联系家长、优先参与集体活动。三江学校是 市南区唯一的一所智障特教学校。目前学校有学生 53 名,其中 轻度智障占 10%,中度智障占 58%,重度智障占 32%。学校在促 进办学条件现代化、硬件设施配备标准化、实施教育管理规范 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校园文化的培育。劳动 教育、人文关怀让特教彰显独特魅力。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特 殊教育的窗口学校,受到国家教育部特教处、中

6、残联组联部领 导的高度评价。 三是促进师资专业发展。市南区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建立 “教师发展培训基地” ,借助基地先后组织特教干部、教师参与 培训。教体局还与青岛市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医疗康复培训基 第 4 页 地,定期派特教教师到医院进行学习,邀请医学专家深入学校 指导康复训练。针对特教学校特色班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现状, 市南区还成立了由普校青年教师、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组成的 教育义工队伍,为特教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加强教育策略研究。市南区加大课程的开发力度,构 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融教育、康复于一体的特教课程新体 系。设立了常规课、大班课、走读课、助教课、单训课等,构 建了“生活对话” “

7、健疗艺疗”等校本课程,确立了十三个特教 科研课题,编写了适合智障学生协调训练发展的康训七操。另 外我区还努力将特教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向职业教育延伸,成 立了山东省弱智教育学校中第一个职业教育班,目前多名职业 班毕业生已被企业聘用;另一头是向学前教育延伸,启动“阳 光启迪”工程,20XX 年创办青岛市首家婴幼儿康教中心,目前 已吸引了来自全市 30 多名孩子入园接受康复训练。 (二)关注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全面深化帮困助学工程 近年来,市南区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力度,进 一步扩大帮扶面,深化帮扶内涵,提高帮扶实效。 一是规范管理运行程序,落实一个“明”字。在局域层面, 设立帮困助学联席会制

8、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发现 建档研究帮扶”的系统强化管理程序,建立数据库,突出 帮扶工作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在学校层面,各学校指定专人负 责帮扶工作,并在帮扶资源、帮扶制度、帮扶内容、帮扶效果 第 5 页 等方面实施系统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确保帮扶工作有序地进行。 二是建立立体帮扶网络,体现一个“广”字。市南区确立 了区、校、个人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 “区级帮扶”是建立“帮 困助学基金”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特殊学生的需求, 统筹规划,实行分类帮扶。 “学校帮扶”是学校根据本校特殊学 生的类别和实际需求,加强帮扶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富有 实效的帮扶活动,不断创新帮扶模式,营造温暖和

9、谐的校园环 境。 “个人帮扶”是倡导全区广大干部、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帮 困助学,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三是落实帮困助学行动,突出一个“实”字。市南区为特 困学生建立了“帮困助学基金”和“帮困助学金”两项基金, 在对特困生以及实际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学生减免课本费、本 子费等基础上,每位学生再资助 160 元。另外,教体局坚持在 每年春节、儿童节等节假日中,进行“温馨走访” ;建立特困学 生特长兴趣班。近三年全区近 1500 人次的困难学生享受资助和 减免。 四是加强帮困助学策略研究,体现一个“深”字。市南区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各学校建立了“帮困助学研究小组” , 不仅以特困生、

10、贫困生为对象开展研究,还以学困生、单亲学 生等特殊需要学生为对象分类别进行策略研究,帮助和引导特 殊需要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第 6 页 (三)关注新市民子女教育,让“流动的花朵”尽享阳光 近年来市南区新市民子女越来越多,自 20XX 年起,共接收 新市民子女近两千名,分别安置在 11 所小学。市南区把新市民 子女教育纳入政府范围,通过宏观协调、合理安排、全员吸纳, 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享受“同城待遇” ,体现教育公平。 一是建立三项机制,为新市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 市南区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文件,为 扎实做好此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另外,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

11、健全工作制度,包括全纳接收制度、全程跟踪制度、全面 评价制度等。同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自 20XX 年 9 月起对符 合接收政策要求的新市民子女一律减免借读费。减免后,仅此 一项教体局一学期就要投入 12 余万元。 二是畅通就学绿色通道,为新市民子女家长提供便捷优质服 务。重点开展了“四个一”活动。 “一次大型咨询活动”是每年 5 月,教体局举办一场“新市民子女”就学咨询大集;“一部 咨询热线”是开通入学咨询热线,并将电话号码在媒体公布; “一次培训活动”是每年召开新市民子女就学政策培训会,对 招生政策、劳动合同、住房合同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一次 学前普查”是坚持开学前到每位报名的学生家中

12、做入户调查, 为新市民子女入校后的教育做好铺垫。 三是一视同仁,面向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启动“温馨工 程” 。市南区推出“温馨报名” 。招生前在各大媒体公布报名时 第 7 页 间及办法,分东、西两片设置报名点,对每位前来报名的学生 做到热心、耐心、细心。另外,做好“温馨提示” 。开学初学校 将班额进行公示,为有入学意愿的家长做好提示。打造“温馨 品牌” 。针对新市民子女的特点和需求,市南区教体局有的放矢 地开展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关心呵护。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市南区在促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学生成长的实践探索中, 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我们还

13、应当看到,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 征程中,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位、新的思考、新 的期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健全学 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 义务教育” 。这对促进教育公平,让弱势学生同享平等教育提出 了更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使我区的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工作面临 更多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萎缩,所招收学生越来 越趋于中、重度残疾,对教师在医疗、康复方面的知识技能提 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教育状况偏低, 特困和困难边缘家庭比例不断升高。 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特教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在职教师

14、虽 第 8 页 然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特教心理和康复教学经验,成为阻碍 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特教学校的前身是普教学校,缺乏部分配套教育教学康 复设施,目前已有的一些设备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升级。 随着城区发展的加快,区域内新市民子女人数逐年增多, 个别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现象,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些外地转进的新市民子女,因地区学制不同,给教师的 施教和个人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相对延长了学生转入新校 的适应期和过渡期,有的直接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由于受家庭环境、条件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影响,相当一 部分弱势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阻碍了学 生的全面发

15、展。 三、加强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三大理念” 第一,树立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理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 理,导致受教育的不平等。这种资源既是指办学设施、教育设 施等硬件资源,也指包含教育理念、优质师资、教育文化等在 内的软件资源。只有科学地规划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实 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保障弱势学生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 源,使教育真正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确保弱势学生享受平 第 9 页 等教育的权利。 第二,树立尊重教育主体差异的理念。每个学生的个体特 征、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成长需求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教育 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平等教育绝不是整齐划一式的教育,它是 基于差异发

16、展上的平等,是让每个孩子的潜力、智慧得到充分 自由发展的平等。正视个体的差异,放弃对教育同质性的追求, 既主张人人都受教育,又追求人人都受适切教育的观念和做法 值得提倡和实施。 第三,树立有效补偿差距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平 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句话所体现的就 是补偿原则。补偿原则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 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 补偿。这种做法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 (二)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的结合。首先要加强政府统 筹、做好整体规划。针对特殊教育、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新市 民子女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实际

17、情况和发展要求,制定长远规划、 分层次设立重点建设项目、分步骤促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 展。如在发展特殊教育中,应在对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实施 措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特教资金的投 入、加强校舍的改造、设备的完善,以及有计划地加快特教专 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从而提升特教的整体水平。其次是强调 第 10 页 局部推进。要针对各类弱势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计 划、分主次、有重点地推进弱势群体教育工作,如针对弱势学 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加强对其特长和爱好的培养与研究;针 对弱势学生习惯养成问题,可开展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探索 和研究等。通过局部推进让市南优质教育的成果惠及每

18、一个孩 子。 二是注重内部提升与外部优化的结合。 “内部提升”指弱势 学生的接收学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进程中, 把提高对弱势学生的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办学的重要方面。着力 在教育环境、管理制度、文化培育等方面体现对弱势教育的理 念和认识、渗透对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外部优化”指不 断优化促进学生成长的外部大环境。外部环境是学生发展成长 的基本条件。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着弱势 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优 化社会大环境应该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 命。 三是注重“输血教育”与“造血教育”的结合。 “输血教育” 是政府、学校

19、、社区、家庭齐抓共管,为弱势学生的生活、学 习提供更多更优的帮助,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 呵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输血” 。 “造血教育”是以鼓励表扬、 榜样示范、说服引导等方式启发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努力开展以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教育, 第 11 页 多角度、全方位塑造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开发自我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这些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 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三)加强“三项研究” 一是以学校为阵地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坚持以学校为教 育主阵地,针对弱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根本需求,从教育方法、 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德育工作等不

20、同方面、不同 角度加强对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以研究促实践、以研究求实 效。 二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是育人 的起点和基点。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素质对弱势学生 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和开展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学校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对弱势群体家庭 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重视分析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 特点,开展有效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并形成科学完 善的教育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 三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作为终身教育载 体的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人人均为学习之人” ,强调教育对象 的无歧视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以社区为载体,针

21、对弱势 群体的教育需求,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多彩的教育 活动,使弱势群体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更有利于增强弱势 群体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改变弱势群体的边缘性,更有利 第 12 页 于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到制度,都需要不断地探索 与研究。当前,任何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是有限的,资源利用 是有限的,但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应该是无限的。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 正,让富裕的、贫穷的、市民的、进城打工的家庭的孩子都有 学上、上好学,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的共同 职责。让弱势群体同享平等教育,需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 也要善于从局部入手做工作;要注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建设, 更应注重激发弱势群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战略眼光, 又要善于开展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实现“让弱势学生同享平等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