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673267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特征码 tcGeYiGxYxSsRshuHzIF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第一卷阅读题共 70 分。第一大题是论述类文本,共 9 分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 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 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 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 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 “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 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

2、项是” ,答题时注意 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的表述和概括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 概括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 第 2 页 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 B 结合文本内 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 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 表述绝对, “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2.题干要求选出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 段,选项

3、 C 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 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 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 的个人化转换 ,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 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 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 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

4、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 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 “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 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 第 3 页 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因为它本身就 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 述的是“书信”的特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 在语段,A 项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 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 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可知, “发端

5、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 ”于文无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 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 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 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 A 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 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可知, “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

6、报 任安书 ”于文无据。 第二个阅读分析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 第 4 页 实楷模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 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文本阅 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的主旨、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 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 到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 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 戴等。答题时注意和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 1 分选项, 1 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

7、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 D 项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 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 路为“朴实”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 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理解“以道家自处而以 儒家待人”内涵,理解“自处” “待人”的特点。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 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以道家自处而以儒 家待人” ,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 第 5 页 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8、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 筛选要立足全文,对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 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 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以道家自处”是指 严耕望“不争” “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 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 第三个大阅读题是小说宝物 (1)A E(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B 项,老教授决定以 30 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 项, 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 。D

9、 项, “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 (2)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 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 钱,他不得不卖。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 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 (3)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 分店,用 30 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诚信待人。王教授 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 把瓷瓶送回。 (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 第 6 页 (4)要点: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

10、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 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 满。 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 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 400 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 第二类大题事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默写, 共 35 分。 第 10 小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 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 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 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

11、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 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代词“之” ,虚词“耶” “岂”等。借助 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事情不 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 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 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 第 7 页 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 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12、反复、辨句式。抓虚 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 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 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 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 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 哉、乎、焉、兮、耳、而已”等

13、后面可断句。 “以、于、为、 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 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 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 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 , “哉”后叹(!) , “夫” “盖”大都在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 “矣” “耳”后面画圆圈(。 ) “耶” “乎”经常表疑问(?) , “也” “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 或逗(, )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代词“之” , 第 8 页 虚词“耶” “岂”等,结合理解句意即可断开。 11 小

14、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 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 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 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 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 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 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 的意识。根据文本内容“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

15、物,以 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可知,选项 B“误认为是赵希乾 买的肉”错误,而是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 13 小题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 “恶”译为 讨厌、厌恶, “烦数”译为频繁询问, “必”译为一定, “无 乃 耶”译为恐怕 吧?(2)固定人名保留“建武” “希乾” , “衡”译为比较, “诸生”译为大家, “以”译为把, “奖劝”译为奖励劝勉。 第 9 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 言文的翻译,最基本 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

16、 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如“建武” “希乾” ;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 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 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 中的“恶” “必” “衡”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 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 草稿。 2、诗歌赏析题。 存在问题:诗歌理解正确,但是答题不够规范。答题没有 步骤。 3、默写情况糟糕,问题严重,错别字让人目不忍睹,耳不 忍闻。即使是考过上十次的默写,照样是该错

17、的错,不该错的 第 10 页 还错。甚至有学生背诵对了六个,可惜每句都有错别字。足以 让改卷老师“潸然泪下” 。对策:意思记忆。 第三类考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例如: 成语,病句、语句连贯、漫画题。试题内容较为简单,答案容 易找,成语,对策: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四类写作,共 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海明威历经生命磨难,领悟了: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 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对手” 。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他 (它)”身上照见了自

18、我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从“他 (它) ”身上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他 (它) ”。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 这题材料作文,有三个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对手”这 一话题展开的。其中一二两个材料是相对立的两个材料,第一 则材料是哀叹自己遇到了强硬的对手,第二则材料则是强调人 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 至崇拜他的对手。第三则材料则是列举了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 第 11 页 各样的对手。所以,从这些材料内容出发,本题材料的意思范 围,其实就是谈一谈你对“对手”的认识与理解,更倾向于哪 一种对手。也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对手:感谢对手、尊重对手、 祟拜对手、敬重对手等等,这也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立意。 另外,语言粗糙。我们讲求语言朴实,但并不是说可以放 弃优美,锤炼语言是作文的核心要求。再者学生作文不重结构, 随心所欲,信马游缰,以至作文思路混乱,应考能力有待提高。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要求高二的学生掌 握常见议论文的些方法,看来任务还较为艰巨,需要多花点心 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