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674276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特征码 xUGNmwePyCHlSTMEJJsx 龙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 ,也有人把它比喻成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 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 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 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 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 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 腕叹惜。 20XX 年至 20XX 年,福建省龙岩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青

2、 少年(14 至 25 周岁)犯罪嫌疑人 2338 人(其中 14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 505 人) ,占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 人总数 5378 人的 43.5%。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 近 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 关注。 犯罪特征鲜明 第 2 页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 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 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 共批捕杀人、伤害、Q#J、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 年犯罪嫌疑人 920 人。赖某某等 3 人(年龄在 14-17

3、岁不等) 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 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 是,作案前 3 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到城里买了一块手 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 200 元“出门打工费” ,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 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 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 Q#J、 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 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 (实为诈骗)了 70 多 万元用于挥霍。

4、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 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 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 17 岁)等 人疯狂盗窃作案 14 起,案值达 5 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 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 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第 3 页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 某某、黄某(两人均为 18 岁,已于今年 10 月被执行死刑)伙 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 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 30 万 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

5、死。周某某等九 人受色情影片、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 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 3 人骗出喝酒,九犯罪 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 对江某某实施了 L#J。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 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 罪中,基本上都是 2 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 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 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 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 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 高。17 岁的胡某某和 16 岁的赖某某因不

6、服其同伙被人欺负, 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 打,致使谢某等 7 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 者达六级伤残)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港澳台的黑 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 20XX 年查处的“蝎子帮” ,就是由 6 名 16 至 20 岁的青少年 第 4 页 (其中一名为女性)组成,他们设立“帮主” 、 “堂主” ,在当地 发展成员 43 名,疯狂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 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 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 90%以上为男性。

7、 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 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 1.2%。青少 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 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323 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 人 256 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 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 ,为了满足私欲 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犯罪成因多样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 “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

8、人的现象不同 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 名, “挂羊头卖狗肉” ,极具隐蔽性。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 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 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 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 第 5 页 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 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 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 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 致诱发违法犯罪。放

9、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 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 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 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 女大打出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 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还有 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 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另外,家庭的变故, 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 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 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

10、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 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 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 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 学的冷眼看待,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出现 厌学、辍学现象,最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流入社会后,校 第 6 页 外教育工作又没有跟上,无人管理,从而使这些青少年滑坡堕 落的危险性大大增大。 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 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 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 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

11、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预防任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 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 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 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 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 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 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 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 会子女正确思考和

12、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 文化市场存在的“黄” 、 “赌” 、 “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 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第 7 页 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 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 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 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 、 “非”的能力。还要有意 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 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 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 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 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 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 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 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 再过早凋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