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911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三、发展重点14(一)抓龙头铸链条育集群,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14L做强电子信息产业152 .做大化工新材料产业163 .做优食品加工产业18(二)优服务促引进重培育,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191 培育新能源产业192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3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22(三)筑平台促创新建品牌,推动传统产业特色化.231 .塑胶产业多元化发展232 .玻璃产业功能化发展243 .纺织轻工高端化发展25四、主要任务26(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园区集群提升27L推动园区集约发展27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283 .强化生产生活服务284 .突出园区发展重点29(二)

2、激发企业发展动能,推动产业创新转型31L提升企业创新能力312.建设产业创新平台32引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的第二个五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的关键五年,是市经济发展加快实现跃升,实施省会副中心城市能级提升战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的关键时期。市拥有“多区叠加、一区毗邻”等政策优势,拥有港口、园区、侨台等独特资源,拥有坚实的经济支撑、较高的治理效能、强劲的发展韧性、稳定的社会环境等,为“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

3、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科学编制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绘制今后五年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蓝图,对于“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台合作与先进产业承接,完善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工业强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十五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五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省“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一、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4、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抢抓“五区叠加、一区毗邻”的战略机遇,制定并加快实施“大”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创新创造再创佳绩,绿色节能能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建设成效L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值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486.9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2112.1亿元,年均增长7.3%。2025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450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257家,10亿元以上46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福耀、冠捷、京东方等全球行业龙头持续壮大,福耀获评中国质量奖,3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5家企业获得市政府质量奖。

5、此外,还涌现了坤彩、友谊、光阳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港城经济区、新区功能区、蓝色经济产业园四大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日益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取得实质性进展。四大园区共集聚规上企业31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450家)的68.9%,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703.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80.6%o其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企业数量达186家,规上工业产值首破千亿大关,占规上产值总量的50%o4 .创新发展初见成效市着力构建县域创新发展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拥有1

6、0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市总量的26.9%;拥有3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入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9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认证。5 .绿色节能成绩斐然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加强,推动全市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福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福耀、冠捷电子、中景石化3家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经纬新纤、宏港纺织2家企业21款产品列入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8家企业列入省级绿色工厂,福耀、经积极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但广大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理解还不够透

7、彻。(三)发展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十五五”期间,市应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开创新发展新局面。L政策优势更加凸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释放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十五五”期间,市“多区叠加、一区毗邻”优势将更加凸显,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多政策叠加红利;港口、近台以及侨胞众多等独特的资源,将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汇聚,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6

8、 .发展基础再上台阶2025年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年度财政总收入超150亿元,稳居市县(市)区第一。县域经济、县域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从2016年的第42位、第26位,跃升到2025年的第15位、第18位。江阴国际深水大港、自贸区区块、中印尼“两国双园”等开放平台日益坚实,融台交流合作走向深度融合。7 .数字经济助推转型在总结“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积极融入“海上”建设,积极探索融台融合发展新路,全面融入新时代新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大局,对接推进“六个城、五品牌、九行动”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质

9、量强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湾城市,开创新时代新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篇章。(二)基本原则L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加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落实产业链“链长制”,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间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强化“全市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树立发展新的里程碑,当好省会发展的排头兵。8 .龙头带动,集聚发展聚焦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塑胶、食品加工、能源、玻璃、纺织等主导行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3个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产业集群,推动全市产业发展上新台阶。9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创新

10、驱动战略,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加快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展前沿新兴产业,产业规模稳步上升,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750家以上,产值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建成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25个。2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集群化、规模化日益凸显,“3+N”产业体系全面构建。争创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一批卓越产业链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到2030年,力争电子

11、信息、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三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江阴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准箱,同步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若干数百亿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单位GDP能耗降幅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十五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3 .科技创新显著增强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片区建设,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效能,加大基础研究前端布局和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战略深入实施,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创新平台更加坚实,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成为全

12、国创新型示范县市、都市圈重要创新中心。到2030年,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65家,全市规上工业高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以上。4 .数智融合应用拓展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接落实新基建、企业“上云”等行动,推广运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引导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以数字赋能加快我市工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全面发展,培育形成1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全市规上企业上云占比稳步提

13、升。表1“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预期目标分类指标名称2025年2030年产业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2112.15000结构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15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家)450750百亿工业企业(家)310千亿产业集群(个)03规上工业高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6.8532创新能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108200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个)4265质量效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1950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个)1525江阴港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215.1600绿色发展单位GDP能耗降幅()下降4.15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

14、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绿色工厂(个)2125绿色供应链企业(个)57数智改造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个)01-2L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依托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京东方光电、冠捷电子和捷星显示三大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引进高纯度靶材、光学膜、偏光片、玻璃基板、触控IC等核心材料和关键元器件项目,做强做优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着眼前沿显示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快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以BDCELL、无边框、氧化物等技术为核心,重点发展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

15、体)、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发展柔性显示、金属氧化物等新型显示面板及模组,突破传统显示领域,发展大尺寸、超清显示、高清曲面显示等新型显示面板,应用于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媒体、智慧零售、远程会议等场景,拓展车用智能调光玻璃和车窗显示等应用领域。开发彩色电子标签、线上教育平板、电子公交站牌、智能挡光玻璃、可穿戴设备、医疗显示科技、视频监控系统与设备、车载导航等智能终端项目。光电信息产业围绕福光光电、福光天瞳,引进光学材料、光学元件、电子元件、机械结构件等上游原材料企业,进一步壮大光学产业,发展精密光学仪器、光学镜头(聚焦红外镜头,扩大车载领域和强化安防领域)、镜片等,重点引进光学测量、光电测

16、控、AR、VR、机器视觉、疲劳检测等项目,形成现代光学产业集群。业链,发展合成云母和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等材料。依托思嘉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利用万华化学产业园的PVC、MDETPU等化工新材料,打造化工新材料下游终端应用产业链,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空间气密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高端煤盐化工材料,依托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布局盐化工产业链,推进乙烘(C2H2)、空气产品(氧、氮、氨)、超纯氨、一氧化碳、氢气、笑气(N20)等高纯、超高纯工业气体的研发,鼓励发展纯碱废液废渣综合利用,全面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高性能膜材料,依托中景石化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美得石化丙烷脱氢、兰天包装新型多层高阻隔多功能塑料软包装

17、材料、福融辉实业高阻隔塑料软包装材料、友谊集团胶粘带特种PVB膜等技术基础,进一步发展不同领域的高性能膜材料,提高BOPP薄膜、BOPP胶带、热熔胶等新型功能材料的技术研究能力。专栏2化工新材料发展工程加快建设万华化学产业园项目,加快万华化学MDI、TDI、HMDI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环洋新材料二期项目。依托天辰公司强大的研发和工程团队,充分利用天辰耀隆生产配套设施,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推动天辰耀隆己内酰胺扩能项目;加快福化天辰气体等产业链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美得石化一期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鼓励坤彩科技全面铺开盐酸萃取法工艺技术,加快江阴子公司正太新材的项目进程,推进50万吨二氧化钛和50万吨氧

18、化铁的半自动化生产线的建成和投产;推进江阴富仕项目,实现20万吨二氯氧钛和20万吨氯化铁的新生产线投产。加快友谊新材料科技园项目建设,打造世界规模最开发,以项目开发促进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带动海上风电资源禀赋优异的作为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重点实践区域;加快核电投产建设,促进机组如期投产,顺势发展核电相关配套产业;积极探索核电在城市区域供热、海水淡化、工业工艺供热、海洋开发能源需求等领域的应用。加强核能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依托丰富的化工富余氢制氢,重点打造集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装备为一体的特色氢能产业链,在重卡、物流、公交等领域开展示范运营,建成国家

19、级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区和示范应用基地;适时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高端产业集群,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按需优化充电桩快慢充比例,鼓励停车充电一体化等模式创新。专栏4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加强对风电项目发展规划,促进风电项目合理布局,推进海上风电基地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建设。加快核电机组建设,推动国产三代核电华龙1号首套示范工程核电5、6号投产,加快谋划核电7、8号机组项目建设。引进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投资建设核电装备产业园,开展有关核能应用研究,建设核电设备、核级石墨烯等核电配套产业。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加快推动国家能源集团东方电气氢能公司制氢项目建设,建设制氢工厂,逐步建立健全氢能供

20、给体系。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产业链短板项目引进,加快补齐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策划引入新能源物流车、环卫车等整车制造企业以及氢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化项目。2.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江阴港城经济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推动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中心和东南沿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依托金风科技、东方风电、江苏中车、水电四局、LM叶片厂等龙头企业,以风电成套机组设计和组装为核心,带动整机、电机、塔筒、结构件等全产业链集聚以及批量化生产,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战略。以奋安铝业、中铝瑞闽新材料等项目引领,积极引进应用于高端装备的轻量化铝合金板材生产项目,促进中国

21、铝业公司铝精深加工项目在蓝色经济产业园发展壮大,吸引和带动铝精深加工上下游企业形成铝加工产业集群,打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制造基地。依托明辉电力、永强力加等企业,开发智能电力变压器制造、智能控制发电机组系统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培育发展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科学研究与实验,智能制造装备、海工高端制造装备等产业,打造从装备设计、集成到设备制造、基础材料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专栏5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工程依托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推动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中心和东南沿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推动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引进偏航系统(电机)、转桨系统、变流系统

22、减速器、轴承(主轴)、铸件、结构附件、机舱罩(罩壳)、海缆等强化市场供应保障,扩大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医药企业申报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供协助服务,为我市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营造更加便利的环境。专栏6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程发挥化学原料药产业基础、研发资源、检测评审等优势,发挥企业作用,优化生产工艺,做大化学原料药优势品种,加快抗耐药菌感染、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治疗、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系统治疗等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支持福抗药业、丽珠福兴等重点企业发展单品抗生素。依托科瑞药业、福兴医药等企业,以高科技制药产业为重点,朝规模化、现代化的企业方向发展;发展高端抗

23、生素原料、动物药原料及制剂等。关注闽海药业、南少林药业,发展中药制剂类、中成药制造及三类新药、四类新药的研发。发展保健药品,加快海欣药业维生素二期项目的落地、推动康鸿生物新医药和营养补充剂项目投产。(三)筑平台促创新建品牌,推动传统产业特色化引导塑胶、玻璃和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企业向智能制造、协调制造和绿色制造方向发展;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制造企业品牌、设计师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提档升级。1 .塑胶产业多元化发展化改造,加快高精度塑料检测设备及仪器研发应用,整体推动塑胶制品工业向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型

24、化方向发展。2 .玻璃产业功能化发展保持原有玻璃产业优势,支持福耀集团持续壮大汽车玻璃产业,紧抓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发展机遇,全力发展智能车载玻璃、光伏玻璃等战略性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发挥好龙头引领示范作用。加快玻璃工艺技术结构优化,鼓励新福兴扩大光伏玻璃产能,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智能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建设落后工艺淘汰机制,提高玻璃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发展特种玻璃,发展电子工业用超薄、太阳能产业用超白、在线镀膜玻璃和低辐射光热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同步推进上游纯碱、硅砂等原材料供应保障,积极拓展下游玻璃多领域应用。实施浮法玻璃生产线高效脱硫、脱销和余热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玻璃生产与应用,促进实现

25、清洁生产,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玻璃产业深度融合,加速5G、云计算、大数据在产业上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专栏8玻璃产业发展工程重点围绕福耀集团开展培优扶强工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工程,带动提高全市玻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工程,以技术、市场为纽带打造多种形式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实施重点技改项目,推进汽车玻璃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工作,打造一四主要任务工业和信息化战线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主力军,“十五五”时期,我市应坚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

26、支撑,聚焦重点产业链,通过实施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工作,集中力量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尽快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园区集约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园区集群提升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立足点,以推动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园区分类指导,加快园区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景观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招商落地等工作,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

27、集聚,将园区打造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引领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集聚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铸链条、优环境、促创新,全方位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L推动园区集约发展依据分类施策原则,围绕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含镜洋镇)、江阴港城经济区、蓝色经济产业园、新区功能区(含龙田行业企业全覆盖;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内5G网络布局,实施园区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工厂网络IP化、无线化、扁平化、柔性化等技术改造,推动新基建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3 .强化生产生活服务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园区的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引

28、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服务团队,为园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培育集聚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咨询服务、数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商,形成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解决能力;指导园区配套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人才或员工公寓、幼儿园、小学、医院(卫生院)、文体娱乐场所、购物中心、商务酒店、快递物流网点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园区职工居住、就学、医疗、消费、出行等需求。完善管理服务配套。建立完善高效的“管委会+公司”的组织体系,支持园区建设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简化环评审批、建筑许可、竣工验收

29、等流程,切实优化营商服务环境。4 .突出园区发展重点建立园区标准化工作专班,按照基础型、标准型、创新型分类分阶段有步骤推进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港城经济区、业职业技术学院、闽江师专医护学院等在榕高校、科研院所在建设一批海洋技术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现有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涉海农业科技企业做大做强。5 .搭建产业创新联盟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形成“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体系。依托“东南慧谷”等载体,加大同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力度,引进一批重点研发机构、实验室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厦门大学、大学、

30、师范大学、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推进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带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学研输出、金融助力、中介服务为一体的“政产学研资介”创新模式,开展政资介联动服务,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股份制、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形式合作共建研发实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专栏11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专项行动围绕八大支柱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力量和科技服务机构,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上下游参与的协同创新生态。

31、重点推进基础重点要素的并购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围绕产业导向、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立足自身优势环节,策划实施增资扩产项目,持续扩大产能。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在设备、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精益求精,着力培育或引进在细分行业、产品、市场、技术工艺上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重点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

32、系和评价机制。6 .塑造质量品牌新优势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实施以地理标志、驰名商标、老字号、知名商号等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强化国际品牌意识,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立足本地优势,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和品牌,形成竞争力较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经营理念,推广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建立健全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优势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首席质量官公益培训。鼓励企业加色。江阴区和蓝园要全力承

33、接核能供热供电等,为增强大产业大项目引进落地提供竞争优势。4.培育壮大海上建设全力推进推进新一轮“海上”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3年)中的十大重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海丝”核心区的重要节点作用,助力涉海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积极融入“海上”建设。打造凸显特色的临海制造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临港能源产业、打造面向国际的现代化渔业产业、打造海洋经济服务业高地、打造浓厚海洋文化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为抓手,确保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江阴港城经济区,围绕建设千亿产业园目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推动园区更好更快发展。坚持“两头发力”,发挥天然良港优势,打

34、开海铁联运通道,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让“海丝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辐射区域向中西部省市延伸,打造“双循环”重要战略通道。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0%;力争到“十五五”时期末,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5%以上,全面促进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专栏12对外合作招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项目招商行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健全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异地商会委托招商、龙头项目招商等精准招商工作机制,展。鼓励构建重点产业、重大工程数据库,为工业发展态势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提供数据支撑。2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

35、合发展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抓好冠捷电子、捷星显示创新升级,加快冠捷电子“互联网+”协同制造的5G虚拟企业专网建设项目、捷星科技公共信息显示屏等技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和省级“5G+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和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发展应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鼓励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企业推进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全流程互联网化转型,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等新模式。鼓励玻璃

36、塑胶、纺织新纤等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按照“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的发展路径,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借助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用融合数字技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智能化生产水平。3 .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持续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开发,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发展大的协调统一,系统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6个方向转型,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创建为抓手,加快建立绿色制造体系,

37、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L深化节能降耗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开展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强化新建项目和新增产能项目节能审查。深入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建立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同行业能耗对标行动计划,瞄准同行业标杆企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氢能、水能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2 .发

38、展循环经济围绕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塑胶、纺织轻工等核心产业,加快循环经济补链、延链项目建设,推动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在各类园区内加强规划引导,鼓励企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以建设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抓手,推动江阴港城经济区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延链项目投资生产,强力打造绿色环保、产业生态完善的千亿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固体废弃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有效提升产业副产品与废弃物资源利用价值。建立产业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系统,推进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雨水管道和中水

39、回用项目建设,积极采用节水新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 .推进生态治理加强污水、固废、大气等工业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新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业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中心,实行区域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和定时发布。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积极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动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发展。加快管海用海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促进海域资源科学配置。改善近岸、近海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继续保持未污染海

40、域环境质量。探索临港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和重点任务,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化转型。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持续降低海洋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推进海洋生态治理。专栏14产业绿色转型专项行动绿色园区建设行动。加快完善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工业园区能源利用绿色化、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和运行管理绿色化。绿色工厂建设行动。积极推动工厂建筑的节材、节能、节水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完善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工厂能源与资源投入,推进节能减排和

41、清洁生产,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绩效,到2030年绿色工厂达25家以上。绿色供应链建设行动。强化龙头企业绿色示范带动,积极确立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供应管理,切实强化绿色生产,着力构建绿色回收体系,搭建绿色信息收集监测披露平台,到2030年列入绿色供应链企业7家。五保障措施完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以项目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凝聚全市力量,确保“十五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研究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分析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切实

42、帮助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及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急难问题,促进项目或专项行动顺利实施,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市工信局牵头做好规划的贯彻实施,并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各乡镇、园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成立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的模式,建立完善产业链工作组织机构,稳步推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做实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链重大工作,协调解决矛盾问题,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服务好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各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力量和协调能力,构建

43、统一领导、上下衔接、统筹有力的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组织体系。成立工业和信息化专家库,引入技术和产业专家,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维度为产业发展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提供咨询评估。同时积极发挥企业、协会联盟等各方面作用,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定时召开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专题会议,全面准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跟进解决相关问题。把加快融入“海上”,推进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将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纳入干部一线考核范围,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干部在评先评优中予以优先推荐。(三)加大政策扶持多措并举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各级出台的惠企政策宣传解

44、读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兑现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拉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创新产业扶持机制,整合科技、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集中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加大对科技创新专项、应用试点示范、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平台等的扶持力度。同时,对海洋重大项目多、海洋经济增长快、“海上”建设业绩突出的园区、镇(街)、农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四)强化人才支撑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急需人才,健全、落实各项人才激励政策,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引智行

45、动计划等引才政策措施,引进一批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科研团队等。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紧缺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人才使用政策,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创造收益按比例返还等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其潜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推进技术师范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附属龙华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材料及应用等专业,鼓励我市企业与周边院校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院(所),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培育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五)激发新基建效应抓住

46、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新基建”赋能效应。推进政务数据汇聚应用,构建重点产业、重大工程数据库,为工业发展态势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推进“新基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鼓励在技术、资本和市场方面相关性较高的企业共同构建包容开放的产业生态共同体。降低“新基建”投资的进入门槛,破除对民营企业进入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隐性障碍,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多向民间资本开放。(六)优化服务环境创新优化政务服务,

47、推进“1+2+3”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模式。继续“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梳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健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运行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预审查”“集中审批”“联合验收”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全省项目审批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审批服务制度。着力建立健全保障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体系,为新兴产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问题,建立防止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七)加强项目招引加强项目策划、落实和深化,不断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实施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定向招商,开展招商全流程标准化建设,抓住新时期建设机遇提高项目成功率。围绕推进湾区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蓄后劲、促全局的重大项目,动态管理项目储备库。创新海域使用机制,力争将“海上”建设项目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和省重点项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流程管理,减少前置条件,压缩项目各阶段批复时间。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疑难杂症”,各级各部门要挂牌督办,集中力量,精准发力,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各部门要全面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对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