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安全专题讲座PPT.ppt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69169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铁安全专题讲座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地铁安全专题讲座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地铁安全专题讲座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地铁安全专题讲座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地铁安全专题讲座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武汉光谷地铁为例城市地铁安全城市地铁现状1.地铁不受地面道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可快速、安全、舒适地运送乘客,是一种重要的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工具。2.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有3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最多。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15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得到批复。在未来余年里,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公公里里,总投资达到亿元。地铁将是未来城市最主要、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地铁安全事故地铁安全事故国外一些地铁事故举例地铁的特殊性 地铁一般都处在地下或高架桥的半封闭空间里,具有隐隐蔽蔽性性、封封锁锁性性、人人员员和和设设备

2、备高高度度密密集集等特点。一旦发生重大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和救援困难,处置不当将产生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而在突发状况下地铁站的疏散难度很大。地铁事故的逃生难度1.首先因为地铁的垂垂直直高高度度深深,一旦发生事故后,乘客若仅凭自身体力从站台或站厅往地面逃生,由于对地铁环境不熟悉,安全逃生的把握性不大;2.其次地铁站逃逃生生途途径径少少,在地铁站中除安全疏散通道外,既没有供乘客使用的垂直电梯(部分地铁设计上仅考虑残疾人专用电梯),也没有紧急避难场所,突发事故中,大量乘客同时涌向狭窄的通道和电梯,可能严重影响乘客快速逃生。地铁安全重要性 地铁换乘站人员安全疏

3、散与人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紧急情况下的人员伤亡,尤其是防防止止群群死死群群伤伤事事故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公共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地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突发事件类型1.人为因素影响人为因素又可以分为:违章作业;业务不精;判断失误;身体因素;地外人员对地铁设备不了解;人群密集、客流量大;故意破坏、恐怖袭击。2.设备因素影响设备因素可以分为:设备故障;新设备状态不稳定;设备潜在的安全隐患。地铁突发事件类型3.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灾害可由地震和极端的气温、暴雨等自然因素引起。地铁灾害事故的特征1、客流量大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上海已建成11条轨道交通线路400余

4、公里,年运营19.1亿人次(日均564万人次,高峰时达754.8万人次)。地铁灾害事故的特征2、逃生条件差1)垂直高度大。2)逃生途径少。3)逃生距离长。4)允许逃生时间短。5)地铁区间发生灾害事空气对流不大。地铁灾害事故的特征3.乘客逃生主观意识差异大地铁站台(厅)或列车内突发灾害事故后,险恶的灾害环境,使乘客容易产生恐慌及焦虑心理,就自救意识较差的乘客而言,从众、向光是多数人的选择,争先恐后拥向出口处时,被踩、挤、压而倒地后,易导致群死群伤。地铁安全事故特征4、引导疏散困难地铁两站相距一般为三至五里。各车箱的车门由机车驾驶室统一控制开关,车厢窗户为密封双层钢化玻璃,不能打开。车厢与铁道壁之

5、间间隔狭窄,间距约为15米;车上也没有列车员。地铁安全现状经调查目前大量的乘客都对地铁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掌握程度基本为零。地铁安全知多少你知道的地铁应急安全的知识有多少?地铁安全知识大比拼你会使用下面图片中的装置吗安全知识大比拼地铁安全知识大比拼最后一题!不小心掉下站台 该怎么做地铁安全知识1.站在黄色安全线后排队候车,确保安全。2.按照箭头指示方向上车,先下后上,请勿拥挤。3.上车时小心列车与站台之间的空隙,照顾好同行的小孩和老人。4.留意屏蔽门和地铁列车门同时开关,及屏蔽门灯和车门灯的闪烁。5.小心屏蔽门的玻璃,当屏蔽门指示灯闪烁请勿车。6.若屏蔽门不能自动开启,请按下绿色按钮,手动拉开,也可到列车两端绿色横杆的屏蔽门,用手推动横杆即可。7.严禁在站台上追逐打闹、滋事斗殴。地铁安全知识8.当车门正在关闭,切勿强行上车。9.切勿擅自跳下站台,进入轨道、隧道和其他有警示标志的区域。10.切勿阻碍车门关闭。11.切勿将手提袋、背包或其他个人物品接近正在关闭的车门,以免发生危险。12.切勿在非紧急状态下动用紧急或安全装置。13.候车时,切勿倚靠屏蔽门。14.当车正在关闭时切勿强行下车。总之地铁安全安全无小事,出行请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公共安全/安全评价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