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概况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自1993年6月出版以来,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爱和认可。至今己重印13次,累计印数达45,000册。十一年来,HVAC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如蓄冰空调、低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置换通风以及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新技术,在国内已得到较多的应用。相形之下,原手册已明显落伍,不能满足客观需要。正因为如此,业内要求修编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自九十年代后期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多次提出,要求进行修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拖延至2003年底才正式协商确定: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担任主编单位,陆耀庆任主编,从2004年起组织进行修编。本次修编,保留部分不到20%,因此实际上相当
2、于新编。因此,撰稿工作量很大,不得不扩充编写铟成员。原手册参编单位有:中国建筑西北、西南、东北设计院,华东、中南建筑设计院,贵州省建筑设计院,西北、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共9个单位20个人。本次修编,新增了山东省建筑设计院,清华、同济、天津大学,北京煤气热力设计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特灵、西亚特、双良、同方、际高、华源、小天鹅等共13个单位27人。2004年5月23日至26日,修编组在无锡市召开了的第一次修编工作会议,明确了修编要求和具体分工,商定了修编原则,制定了编写进度。到目前为止,巳完成初稿审查和中间审查,修编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之中,预定于今年10月中旬定稿。由于内容增加很多
3、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左右,为了方便应用,决定分成上、下两册同时出版。为了感谢业界人士对手册修编的关心,特作一简单汇报。 2. 修编原则 为了保持原手册“简明实用”的特征,特明确规定了手册修编的如下原则: (1.)力求简单明了,不作长篇叙述,不进行详细推导和论证; (2) 不收纳处于探讨阶段、尚未成熟的内容,务必保证素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 表达方式尽量做到条理化、表格化和图示化; (4) 尽可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出一些设计要点、步骤和设计注意事项; (5) 坚持“吐故纳新” 原则,剔除已过时的内容,充分反映较成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观点;(对设备只作简单介绍,以介绍系统为主)。
4、 要求手册最终能达到 : 资料翔实 信息丰富 删繁就简 精确提炼 观点明确 条理清楚 技术先进 措施可靠 方法具体 简明实用 3. 手册目录(上 册)第1章 设计计算基础资料(主笔:陆耀庆)1.1 基本数学公式1.2 热力学基础1.2.1 基本概念及定义1.2.2 热力学基本定律 1.2.3 水蒸气1.2.4 压缩式制冷循环1.3 传热学基础1.3.1 导热1.3.2 对流换热1.3.3 辐射换热1.3.4 传热及换热器1.4 流体力学基础1.4.1 流体的性质1.4.2 流体的流动形态1.4.3 管内摩擦定律1.5 水和水蒸气的物理特性与热力特性1.5.1 水的物理参数1.5.2 饱和水蒸气
5、的物理参数1.5.3 饱和水和饱和水蒸气的热力特性1.5.4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1.6 空气的物理性质1.6.1 空气的性质1.6.2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1.6.3 湿空气焓湿图的绘制1.6.4 湿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法第2章 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主笔:陆耀庆) 2.1 国际单位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2.2 名词解释2.3 主要单位的定义2.4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2.4.1 单位与词头的符号2.4.2 单位与词头的使用规则2.5 各种单位的详细换算关系2.6 常用单位的简明换算表 第3章 室外空气的计算参数(新资料 江 亿院士提供 陆耀庆整理)第4章 建筑热工(主笔:冯 雅)4.1 建筑气候
6、及热工基本数据4.1.1 建筑气候基本数据4.1.2 冬季供暖设计气象及热工参数4.1.3 夏季空调设计气象及热工参数 4.2 建筑材料及围护结构热工计算参数 4.2.1 常用建筑材料及产品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4.2.2 围护结构的热工基本数据 4.3 常用围护结构热工计算 4.3.1 传热阻的计算 4.3.2 传热系数 4.3.3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计算 4.3.4 稳定性指标的计算4.4 围护结构冬季保温节能设计4.4.1 各类建筑物冬季室内热工计算参数4.4.2 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Ro.min4.4.3 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4.4.4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验算 4.5 围护结构夏
7、季隔热节能设计 4.5.1 在房间自然通风条件下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最高温度i.max 4.5.2 夏季隔热计算参数 4.5.3 常用围护结构夏季隔热参数4.6 围护结构的防潮设计 4.6.1 防潮验算方法 4.6.2 几种常用屋面防潮设计验算第5章 供暖设计(主笔:赵先智、王亦昭)5.1 供暖热负荷计算(王亦昭)5.1.1 民用建筑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5.1.2 工业厂房及辅助房屋的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保留) 5.2 供暖系统的选择(赵先智)5.2.1 热媒的选择5.2.2 供暖系统型式5.3 住宅供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赵先智)5.3.1 热负荷计算5.3.2 散热器选择与安装 5.3.3 供暖系
8、统制式 5.3.4 管道安装 5.3.5 水力计算 5.3.6 热力入口装置5.4 管道的水力计算(赵先智)5.4.1 水力计算方法和要求5.4.2 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5.4.3 蒸汽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5.5 供暖设备的选择与计算(赵先智) 5.5.1 散热器 5.5.2 减压阀、安全阀 5.5.3 疏水器 5.5.4 膨胀水葙 5.5.5 除污器、过滤器 5.5.6 调压板 5.5.7 集气罐、自动排气阀 5.5.8 分水器、集水器 5.5.9 换热器5.6 热风供暖(赵先智) 5.6.1 集中送风 5.6.2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 5.6.3 暖风机5.6.4 空气幕第6章 辐射供暖与供
9、冷(主笔:陆耀庆)6.1 概述6.1.1 基本原理6.1.2 系统分类 6.2 辐射供暖(冷)板的构造及设计要求6.2.1 水系统金属平顶辐射板6.1.3 辐射系统的特征6.1.4 辐射供暖的衡量标准6.1.5 辐射供暖系统设计负荷的确定6.2.2 整体型金属平顶辐射板6.2.3 埋管型辐射板6.2.4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板6.3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加热管的设计 6.3.1 管材种类 6.3.2 全塑加热管管系列的选择6.3.3 铝塑复合管6.3.4 加热管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允许偏差6.4 辐射板表面的传热 6.4.1 辐射传热地面的表面温度 6.4.2 对流传热加热管的选择 6.4.3 辐射和
10、对流的综合传热设计和施工注意事项 6.4.4 辐射板的热阻加热管的水力计算 6.4.5 地面层的热阻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冷)系统的控制 6.4.6 辐射板的热损失或得热6.5 辐射板供暖(冷)系统的设计计算 6.5.1 ASHRAE手册法 6.5.2 BS EN 1264-2 法 6.5.3 日本标准法6.6 电热电缆辐射供暖6.7 电热膜辐射供暖6.8 高温辐射供暖第7章 热力网(主笔:侯 辉、冯继蓓) 7.1 管道材料及附件(侯 辉) 7.2 供热系统(侯 辉) 7.3 热力管网的水力计算(侯 辉)7.4 热力管道的敷设(侯 辉)7.5 热力管道的热补偿(侯 辉)7.6 热力管道的支架(侯
11、辉)7.7 热力管道的直埋敷设(冯继蓓)第8章 锅炉房(主笔:唐世杰)第9章 通风与除尘(主笔:季 伟) 9.1 自然通风 9.2 局部排风 9.3 全面通风 9.4 除尘 9.5 人防地下室的通风 第10章 置换通风(主笔:李强民、周 敏) 10.1 概述10.1.1 基本要求10.1.2 基础知识 (活动区、热烟羽、分层高度、头脚温差、送风参数、低动量送风器) 10.1.3 置换通风的评价指标10.2 置换通风的设计计算(周 敏)10.2.1 设计计算方法10.2.2 计算步骤10.2.3 设计计算注意事项10.2.3 算例 10.3 应用实例汇编第11章 风管设计(主笔:王天富、孙延勋)
12、 11.1 风管设计的基础知识11.1.1 风管设计的基本内容11.1.2 风管的分类11.1.3 通风管道的规格11.1.4 金属风管、非金属风管及其配件的板材厚度11.1.5 通风管道配件11.1.6 风量调节阀11.1.7 风机与风管的连接11.1.8 风管测定孔和检查孔 11.2 风管的沿程压力损失11.2.1 沿程压力损失的基本计算公式11.2.2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 11.3 风管的局部压力损失 11.4 风管内的压力分布11.5 风管的水力计算 11.6 均匀送风风管的设计计算 11.7 均匀吸风风管的设计讣算第12章 水泵、通风机和电动机(主笔:王 谦)12.1 水泵12.2
13、通风机12.3 电动机第13章 建筑防火与防排烟(主笔:刘朝贤) 13.1 设计原则 13.2 一般要求 13.2.1 风口风管风速 13.2.2 管材 13.2.3 风管及风道设计施工 13.2.4 防火阀的设置 13.2.5 防烟分区划分 13.2.6 排烟口、送风口的布置 13.3 高层建筑 13.3.1 自然排烟 13.3.2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 13.3.3 机械排烟 13.4 单层及多层建筑(1. 体育馆;2. 游泳馆;3. 影剧院;4. 会堂、展厅)13.5 多层建筑(1. 文化娱乐场所;2. 商场) 13.6 地下建筑13.6.1 地下汽车库13.6.2 地下燃气机房13.6.3
14、 地下商场 13.7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设计要点 13.7.1 防火 13.7.2 防爆 13.8 机械防排烟及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控制程序 13.8.1 不设消防控制室的控制程序 13.8.2 设消防控制室的控制程序 13.9 防排烟设备及部件 13.9.1 风机(1. 加压送风机2. 排烟风机及排风、排兼用风机;3. 换气排风机及送风机) 13.9.2 加压送风口(1. 自垂式百叶风口;2. 常闭型电动风口) 13.9.3 排烟风口 13.9.4 防火阀(1. 70防火阀;2. 280防火阀) 13.9.5 防烟、防火阀 13.9.6 防火风口 13.9.7 防火消声器第14章 小型冷
15、藏库设计(主笔:项弸中)14.1 食品冷藏链和冷加工14.1.1 食品冷藏链 14.1.2 食品冷加工14.2 冷藏条件和冷藏间组成 14.2.1 冷藏条件 14.2.2 冷藏间的组成14.3 围护结构的热工要求14.3.1 隔汽层的设计原则 13.3.2 保温层的设计原则 13.3.3 地面防冻14.4 冷藏库容量的确定14.5 冷藏间的冷负荷 14.6 制冷设备的选择 14.6.1 制冷系统的图示14.6.2 蒸发器的选择 14.6.3 热力膨胀阀的选择 14.6.4 过滤器、干燥器 14.6.5 回热式热交换器 14.6.6 气液分离器 14.6.7 低温冷风机 14.6.8 排管及搁架
16、14.7 制泠管道、管件及连接 14.8 自控及安全保护装置 14.8.1 库温自控 14.8.2 自控系统框图 14.8.3 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14.9 装配式冷库 14.9.1 组成和特点 14.9.2 冷负荷估算 14.10 小冷库工程实例第15章 气调贮藏和气调库设计(主笔:陆耀庆) 15.1 气调贮藏的基础知识15.1.1 气调贮藏的特点15.1.2 影响果蔬贮藏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15.1.3 部分果蔬的气调贮藏参数 15.2 气调库15.2.1 气调库的特点15.2.2 气调库的生产流程和建筑要求 15.2.3 气调库的容量15.2.4 气调库的特有设施15.2.5 气密层和气密
17、标准15.3 气调库的制冷系统15.3.1 气调库耗冷量的计算15.3.2 气调库冷负荷的估算 15.3.3 冷却方式和供液方式 15.3.4 冷风机的选择计算 15.4 气调库的气体调节15.4.1 概述15.4.2 降氧 15.4.3 脱除二氧化碳 15.4.4 硅橡胶袋气调装置 15.4.5 除乙烯14.5 气调系统 15.5.1 气调过程的计算 15.5.2 气调系统的组成 15.5.3 气调库的加湿15.6 气体成分的检测 15.6.1 气体分析仪器15.6.2 气体监测系统第16章 防腐与绝热(主笔:寿炜炜) 16.1 管道和设备的防腐 16.2 管道和设备的保温16.2.1 保温
18、设计基本原则16.2.2 保温厚度计算方法 16.2.3 保温材料的性能(表) 16.2.4 保温厚度选用表 16.2.5 保温构造(图) 16.3 管道和设备的保冷 16.3.1 保冷设计基本原则16.3.2 保冷厚度计算方法16.3.3 保冷材料的性能(表) 16.3.4 保冷厚度选用表 16.3.5 保冷构造(图)第17章 噪声与振动控制(主笔:章奎生、张银发) 17.1 噪声源及噪声控制标准 17.2 消声设计 17.3 隔声设计 17.4 吸声设计 17.5 隔振控制设计 17.6 隔振设计 17.7 隔振元件 17.8 管道隔振 17.9 隔振设计示例 17.10 机械设备及管道隔
19、振措施示例图第18章 能耗计算(主笔:冯 雅、陆耀庆)18.1 建筑能耗分析软件简介 18.2 建筑能耗动态分析与计算18.3 空调系统能耗量的近似计算 18.3.1 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法 18.3.2 负荷频率表法(下 册)第19章 空调设计的一些基本资料(主笔:陆耀庆、龙惟定) 19.1 大气环境的质量标准 19.1.1 大气质量分级 19.1.2 不等质量等级的浓度限值19.1.3 环境质量区分的划分19.2 热舒适和舒适方程19.3 室内空气的质量标准和设计参数19.3.1 室内空气的质量标准19.3.2 室内设计参数19.3.3 最小新风量19.4 实用设计指标汇编19.4.1 空调
20、冷负荷设计指标19.4.2 冷热源设备的装机容量及能源效率限值19.4.3 其它指标19.4.4 各种空调系统投资、寿命的比较19.5 简易空调负荷估算方法19.6 空调系统的划分与技术层的设置19.6.1 空调系统的划分19.6.2 技术设备层的设置 19.7 通过风管、风机和水泵的得热和失热19.7.1 通过风管的得热与失热19.7.2 空气流经通风机时的温升19.7.3 通过水泵和水管的湿升 19.8 空调过程的热、质平衡及不同大气压时的修正19.8.1 空调过程的热、质平衡19.8.2 不同大气压时的修正 19.9 空气的焓湿(h - d)图 19.10 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第20章 空
21、调负荷计算(主笔:孙延勋) 20.1 空调负荷的基本构成 20.2 空调负荷计算的准备工作 20.3 外墙和屋顶的传热冷负荷 20.4 外窗的温差传热冷负荷 20.5 外窗的太阳辐射冷负荷 20.6 内围护结构的传热冷负荷 20.7 人体冷负荷 20.8 灯光冷负荷 20.9 设备冷负荷 20.10 渗透空气显热冷负荷 20.11 食物的显热散热冷负荷 20.12 伴随散湿过程的潜热冷负荷20.13 空调房间、空调建筑物及空调系统的计算冷负荷 20.14 计算例题第21章 空气处理和处理设备(主笔:李志浩、陆耀庆、黄翔) 21.1 空气的过滤净化 21.2 空气的冷却 21.3 喷水室21.4
22、 蒸发冷却器21.4.1 直接蒸发冷却器 21.4.2 间接蒸发冷却器 21.4.3 蒸发冷却器的性能评价 21.5 空气的加热 21.6 空气的加湿21.6.1 空气加湿的方法21.6.2 各种加湿器的比较21.6.3 湿膜蒸发式加湿器21.6.4 干蒸气加湿器21.6.5 电极式加湿器21.6.6 电热式加湿器21.6.7 PTC蒸气加湿器21.6.8 间接蒸气加湿器21.6.9 超声波加湿器21.6.10 室内直接加湿21.7 空气的除湿 21.7.1 各种除湿方法的比较 21.7.2 冷冻除湿的选择计算 21.7.3 固体除湿 21.7.4 干式除湿 21.7.5 除湿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23、 21.7.6 溶液除湿 21.8 组合式空调机组 21.9 风机盘管机组 21.10 单元式空调机第22章 空调系统(主笔:李志浩、胡仰耆、黄 翔、魏艳萍、蒋立军) 22.1 空调系统的分类 22.2 空调系统的比较选择 22.3 集中式空调系统22.4 蒸发冷却式空调系统 22.4.1 系统分类(列表) 22.4.2 一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22.4.3 二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22.4.4 三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22.4.5 除湿冷却空调 22.4.6 设计选用原则及步骤22.4.7 计算公式及设计数据 22.4.8 设计实例22.5 蒸发冷凝式空调系统22.5.1 作用原理简介 22.5.
24、2 系统分类及其优缺点比较 22.5.3 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22.5.4 设计举例 22.6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22.7 高大建筑分层空调设计 22.8 部分空调系统实例汇编第23章 变风量空调系统(主笔:叶大法)23.1 基本原理23.2 负荷计算23.2.1 现代化办公和商业建筑的特点与热舒适性 23.2.2 内外分区与空调负荷 23.2.3 负荷计算步骤及注意事项 23.2.4 负荷分类与汇总23.3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23.3.1 变风量末端装置23.3.2 常用变风量末端装置的特点与适用范围23.3.3 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主要部件23.4 系统选择23.4.
25、1 风机动力型变风量空调系统23.4.2 单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 23.5 空气处理装置设计 23.5.1 变风量空气处理装置分类23.5.2 送风温度的确定 23.5.3 系统风量计算23.6 变风量末端装置设计 23.6.1 风量计算 23.6.2 选型实例23.7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新风设计 23.7.1 新风处理方式 23.7.2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新风问题及改善方法23.8 风系统设计 23.8.1 风管的设计与计算 23.8.2 风管设计的特点23.8.3 风系统的设计步骤 23.9 自动控制 23.9.1 室内(区域)温度控制 23.9.2 空调系统控制第24章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主笔
26、杨国荣)24.1 概述 24.1.1 分类 24.1.2 优点 24.1.3 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条件24.2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冷源选择 24.2.1 电动冷水机组系统 24.2.2 直接膨胀式系统 4.2.3 冰蓄冷系统 24.3 系统设计 24.3.1 室内设计参数的确定 24.3.2 冷负荷计算的特点24.3.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组合模式 24.3.4 选择空气处理装置和布置风管时的注意事项 24.4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散流器的选择24.5 通过风管和末端装置的得热与温升 24.5.1 通过风管的得热与温升 24.5.2 通过末端装置内风机的得热24.6 风管的保冷24.7 低温送
27、风空调系统的运行第25章 气流组织(主笔:王天富) 25.1 气流组织的基本要求 25.2 侧向送风 25.3 孔板送风 25.4 散流器送风 25.5 喷口送风25.6 条缝口送风 25.7 空气分布器 25.8 非等温射流的轨迹、轴心速度和轴心温度 25.9 回风口第26章 空调水系统(主笔:陆耀庆、李志浩,寿炜炜、李元旦) 26.1 空调水系统分类 26.2 空调水系统的布置与承压 26.3 空调水系统的典型形式 26.4 空调水系统实例26.5 水系统的水力计算26.6 水系统的水力平衡26.7 变流量水系统设计 26.7.1 概述 26.7.2 一次泵定流量系统 26.7.3 二次泵
28、变流量系统 26.7.4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26.7.5 低温差症候 26.7.6 变流量水系统比较26.7.7 变流量系统的设计 26.8 水系统的附件 26.9 水系统的水处理26.10 冷却塔第27章 空气洁净(主笔:范存养)27.1 洁净技术的应用27.1.1 微电子工业 27.1.2 医学及食品工业27.1.3 医疗卫生 27.1.4 其它27.2 污染物质 27.2.1 污染物的分类27.2.2 污染物的浓度 27.2.3 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27.3 洁净室的洁净度等级标准27.3.1 室内尘粒的级别标准27.3.2 室内细菌浓度的级别标准27.3.3 各种主要工艺的洁净级别
29、27.4 洁净室的原理、构成与分类27.4.1 洁净室的原理27.4.2 洁净室的构成27.4.3 洁净室的分类 27.5 空气过滤器的特性指标和分类27.5.1 过滤器的特性指标27.5.2 过滤器的分类27.5.3 空气过滤器的滤料和结构型式27.5.4 静电过滤器27.5.5 化学过滤器27.5.6 过滤器的安装 27.6 局部净化设备及洁净室附属设备27.6.1 局部净化设备的应用和围挡装置27.6.2 各种局部净化设备27.6.3 洁净室的附属设备 27.7 洁净室的风量确定与气流组织27.7.1 非单向流洁净室的风量确定。27.7.2 单向流洁净室的风量确定27.7.3 洁净室的气
30、流组织和换气次数 27.8 净化空调系统设计27.8.1 净化空调系统的设计27.8.2 实现各种不同级标的系统方式27.8.3 净化空调方式应用实例27.9 生物洁净室的设计 27.9.1 生物洁净室和工业洁净室的主要区别 27.9.2 洁净室微生物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 27.9.3 无菌型和生物安全型生物洁净室的区别 27.9.4 洁净手术室的设计 27.9.5 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 27.9.6 实验动物洁净室设计 27.9.7 生物洁净室的消毒与灭菌 27.10 洁净室的节能 27.11 洁净室设计的综合要求与规划原则 27.12 洁净室的测试和验收第28章 蓄冷和蓄热(主笔:张永铨 副主
31、笔:周 敏)28.1 概述28.1.1 蓄能概念28.1.2 蓄能系统的计量单位28.1.3 冷水供热机组的参差率28.1.4 蓄能策略(全部蓄能与部分蓄能)28.1.5 蓄能系统常用名词(蓄冰率、蓄释冷周期、融冰能力、融冰效力、释冷率、释冷特性、蓄冷性能系数、净可用蓄冷量、过冷热现象、运行与控制策略、其它蓄冷热 名词)28.2 蓄能系统的分类28.2.1 分类28.2.2 蓄冷热介质28.2.3 载冷剂28.3 水蓄冷、冰蓄冷和蓄热系统的性能比较28.4 水蓄冷28.4.1 水蓄冷系统的基本构成28.4.2 水蓄冷槽的种类(水蓄冷槽的形态和特征、水的混合特性分类、槽内混合及蓄冷量、温度成层型
32、蓄冷槽)28.4.3 水蓄冷系统的设计(水蓄冷槽的热损失、水蓄冷槽的设计和计算、水蓄冷槽的分配器形状设计和计算、水蓄冷槽的隔热和结露)28.4.4 水蓄冷系统的控制(控制器和仪表、运行和控制策略)28.4.5 水蓄冷系统的运行和保养28.5 冰蓄冷28.5.1 冰蓄冷系统的分类28.5.2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设备的性能和特点(性能和特点、适用条件和要求) 28.5.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设计方法和设计的一般原则、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步骤、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实例)28.5.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控制28.5.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选用要点28.5.6 蓄冷空调系统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28.6 蓄热
33、供暖系统28.6.1 蓄热系统的形式及分类28.6.2 蓄热供暖系统及设备的性能和特点28.6.3 蓄热供暖系统的设计28.6.4 蓄热供暖系统的控制28.6.5 蓄热供暖系统的施工、运行和保养28.5.6 蓄热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分析第29章 空调冷源(主笔: 杨允立、刘朝贤、余中海、李元旦)29.1 空调冷源选择基本原则29.2 制冷剂(10,000字) 29.2.1 空调用制冷剂(要求、种类、代号、性能等) 29.2.2 氟利昂和CFC 29.2.3 制冷剂消耗臭氧潜能值(ODP)和全球变暧潜能值 29.2.4 禁用制泠剂和替代制冷剂29.3 制冷机的选择( 29.3.1 制冷机的种类 29
34、3.2 各类制冷机的特点及性能 29.3.3 制冷机选择的基本原则及方法29.4 活塞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 29.4.1 活塞式压缩机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29.4.2 活塞式冷水机组 29.5 涡旋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29.6 螺杆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 29.6.1 螺杆式压缩机的组成与分类 29.6.2 开启式与封闭式螺杆式压缩机 29.6.3 螺杆式压缩机的油路系统 29.6.4 螺杆式冷水机组 29.6.5 螺杆式冷水机组选用指南29.7 离心式压缩机及冷水机组 29.7.1 离心式压缩机的组成与分类 29.7.2 开启式与封闭式离心压缩机 29.7.3 离心式压缩机的油路系统 29.7.4
35、离心式冷水机组29.7.5 离心式冷水机组选用指南29.8 吸收式制冷设备(蔡小荣) 29.8.1 吸收式制冷原理及工质29.8.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蒸汽型:单效,双效;热水型)29.8.3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29.9 模块化冷水机组 29.9.1 简介 29.9.2 涡旋式(1. 技术性能参数;2. 型号命名;3. 不同工况下的性能修正系数;4. 板式换热器水侧阻力修正曲线;5. 电气性能参数;6. 外形尺寸及装尺寸;7. 水路系统设计) 29.9.3 活塞式(1. 技术性能参数;2. 型号命名;3. 不同工况下的性能修正系数;4. 低温运行工况下的性能修正系数;5. 板式换热器冷冻水/冷却水侧阻力修正曲线;6. 电气性能参数;7. 外形尺寸及安装尺寸;8. 水路系统设计) 29.9.4 螺杆式(1. 技术性能参数;2. 型号命名;3. 不同工况下的性能修正系数;4. 蒸发器与冷凝器水侧阻力修正曲线;5. 电气性能参数;6. 外形尺寸及安装尺寸;7. 水路系统设计) 29.9.5 变水量模块化冷水机组 29.9.6 风冷热泵模块化冷水机组 29.10 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与配管(保留) 29.11 冷机房设计29.11.1 制冷机房设计原则及要求 29.11.2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机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