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是什么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制定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及其监护人都必须遵守。2 .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就是规范人们在交通出行方面的行为。保护作用: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当我们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受到侵害时,法律会为我们提供保障。比如,当有人侵犯我们的名誉权时,
2、我们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等。协调作用:法律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纠纷和矛盾。在商业交易中,如果双方出现合同纠纷,就可以依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来解决。L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日常消费等,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例如,在家庭中,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购物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法律的分类:了解常见的法律类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用于惩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秩序;行政法用
3、于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保障其依法履行职责,为公众提供服务。二、学习难点1 .理解法律的抽象概念: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法律的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举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如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受到处罚,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的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2 .区分不同法律的调整范围:学生较难准确区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不同法律的具体调整范围。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如打架斗殴涉及刑法,邻里之间的房屋纠纷属于民法范畴,公民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服涉及行政法,帮助学生理解。3 .认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关系:法律、道德和纪律都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但它们的制定主体、实施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由国家制
4、定和颁布,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纪律则是由特定组织制定,对该组织成员具有约束力。学生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判断和遵守。例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道德行为,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遵守纪律,不偷不抢则是遵守法律。三、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 .下列属于法律的是()A.班级公约B.道德规范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学校规章制度2 .法律的作用不包括()A.规范人们的行为B.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C.让人们随心所欲D.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 .小明在商场买了一个玩具,回家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他可以依据()来
5、维护自己的权益。A.刑法B.民法C,行政法D,交通法4 .以下行为中,违反法律的是()A.在图书馆大声喧哗B.闯红灯C不按时完成作业D.欺负同学5 .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在于()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道德和纪律没有约束力C法律只约束坏人D.道德和纪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1 .只有大人需要遵守法律,小孩不需要。()2 .法律是用来惩罚坏人的,对好人没有用。()3 .违反道德的行为一定违反法律。()4 .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5 .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道德和纪律。()()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L请举例说明法律在
6、我们生活中的规范作用。6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是如何发挥保护作用的?请举例说明。7 .简要说说法律与道德、纪律的联系和区别。(四)案例分析题(30分)周末,小明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在结账时,收银员发现小明拿了一个没有付款的小玩具放在口袋里。小明说他很喜欢这个玩具,忘记付款了。收银员认为小明是故意偷东西,要报警。请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这个案例。1 .小明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10分)2 .如果小明的行为违法,他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10分)3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0分)四、答案(一)选择题1 .C2.C3.B4.B5.A(二)判断题2 .2.3.4.5
7、简答题L法律的规范作用体现在它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就规范了行人在过马路时的行为,让人们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又如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规范了家长和学生在教育方面的行为。3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保护作用。比如,当我们的财产被他人盗窃,我们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依据刑法等相关法律对盗窃者进行惩处,追回我们的财产,维护我们的财产权益。再如,当我们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伤害者给予赔偿,以弥补我们的损失,保护我们的人身权益。4 .联系:法律、道德和纪律
8、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区别: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纪律是由特定组织制定,只对该组织成员具有约束力。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道德调整的范围更为广泛,纪律则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四)案例分析题L小明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虽然小明称自己是忘记付款,但他将未付款的商品放入口袋准备带出超市的行为,在法律上符合盗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使小明主观上可能并非故意盗窃,但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盗窃公私财物的相关规定。2
9、 .如果小明的行为被认定为违法,由于小明是未成年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般会从轻或减轻处罚。可能会对小明及其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要求监护人加强对小明的教育和监管。同时,超市有权要求小明及其监护人支付该玩具的价款,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要求一定的赔偿,但赔偿金额应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平原则。3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我们要时刻牢记在任何场合都要遵守法律规定,即使是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也可能触犯法律。其次,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最后,当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要冷静处理,依据法律规定和合理程序来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反应或处理不当。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社会各界应秉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