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昏庸腐朽C.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D.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2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材料描述的起义是OA.黄巾起义B.黄巢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3.唐前期,关中(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西域地区)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今广东、广西)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
2、国总兵力的86%,唐玄宗的这举措()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推动了军事制度的创新4.五代十国是五代(907-960)与十国(902-979)的合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迭C.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5.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一直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长。这些因素包括()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人民对统一的强烈渴望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A.B.C.D.二、材料分析题1 .阅
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材料二唐朝后期,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黄巢率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材料三五代十国风云录的内容简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了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本书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这一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之曲折、各个势力集团之间斗争之残酷以及人民命运之无常。(1)根据材料一,说说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巢起义对唐朝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五代的第一个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探究唐朝衰亡的原因。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各地军镇长官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担负唐朝东北地区防御重任,势力逐渐膨胀。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安史之乱对唐王朝影响极大。持续八年的叛乱,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户口大减。战斗最激烈的河南地区,“人烟断绝,千里
5、萧条”“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唐玄宗天宝末年,全国有户约九百万,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仅剩一百三十万,唐王朝元气大伤。马平安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丛书盛唐治道唐代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安史“叛军”的进军路线。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 A2,B3.B4.C5,D二、材料分析题L(I)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或人口锐减)。(答出两点即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唐朝至此灭亡。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答出三点即可)2 .(1)原因: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路线:安史“叛军”从河北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西进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