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7189224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教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2杭州模拟)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 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B.0.5%C.0.25%D.0.025%2.(2012黄山模拟)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C.保持生态平

2、衡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3.(2012聊城模拟)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能量关系来看=+B.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5. (预测题)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W1=D1+D26.(2012桐城模拟)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C次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

4、传到A和F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B.两种元素在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C.图中过程在两种元素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元素循环过程中9.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生物种群甲乙丙丁能量(kJ)1.11082.81091.11079.9107A.分析

5、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C.在上述4个种群中,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到甲、丁两个种群10. (易错题)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

6、0分)11.(9分)(2012昆明模拟)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2)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_,若要调查A中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4)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_ (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更高。(5)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信息;若该农田被弃耕,则该农田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演替。(6)用图中有关字母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

7、物网简图:12.(16分)(2012淮北模拟)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图中A代表_,输入此鱼塘的能量有_,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_。(2)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用_法。(3)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4)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三个方面的功能。13.(15分)(探究创新题)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8、。请据图回答:(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的营养级有_个,既具有捕食又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2)请你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3)研究小组的同学如果想对鼠这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_法。(4)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_。(5)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_。(6)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_。答案解析1.【解析】选C

9、。据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知,鹰增重1 kg需要小鸟5 kg,需要昆虫为(5/0.25)2=40 kg,最终需要绿色植物400 kg,因此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1/400=0.25%。2.【解析】选D。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让能量流向农作物和鱼塘中所养殖的鱼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

10、、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解析】选D。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通过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中部分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是食物残渣,属于生产者同化量;最高级消费者获得能量最少。【方法技巧】能量流动去向的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5.【解析】选A。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所以W1D1+

11、D2。6.【解析】选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次级消费者的粪便并没有同化为自身物质,所以其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7.【解析】选B。由图示可知,D为生产者,A、B、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2,所以碳元素由D传到A和F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DABE;因为F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所以与B之间不存在竞争或捕食关系。【方法技巧】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判断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的CO2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

12、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则C为大气中的CO2,最后根据DABE,确定A、B、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8.【解析】选C。图中过程表示两种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过程转化时主要呈气态,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42-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化学燃料的燃烧释放CO2和S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9.【解析】选D。A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能量越多生物所处营养级越低,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乙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丙的能量最少,为顶级消费者。根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从甲到丁的能

13、量传递效率为:9.9107/1.1108100=9020,不能形成食物链,故应处于同一营养级,都属于初级消费者,4种生物之间形成两条食物链:乙甲丙和乙丁丙。B错误,乙为生产者,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甲、丙、丁为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C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即食物链营养级级别越高,体内积聚的有毒物质越多,受污染程度越严重, 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D正确,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为都捕食乙而引起竞争关系。10.【解析】选C。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

14、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生产者会有一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故C选项正确;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11.【解析】(1)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答案为900 J/(cm2a);第一营养级为A,能量为900 J/(cm2a),第二营养级为B和C,能量为65+70=135 J/(cm2a),所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35/900100%=15%。(2)因为B和C都以A为食,故它们的种间关系为竞争;A为生产者,所以调查A中某种生物的

15、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4)因为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故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恢复力稳定性更高。(5)信息素是化学物质,所以属于化学信息;若该农田弃耕,则在弃耕的农田中还有种子、杂草、昆虫等生物存活,故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6)从图中可知A、B、C、D都有箭头指向E,由此推知E为分解者,而A为生产者,B和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由此可绘出食物网简图。答案:(1)900 J/(cm2a)(不写单位不可)15%(2)竞争样方法(3)CO2(4)恢复力(5)化学次生(6) 12.【解析】(1)图中A不是分解者,也不是未利

16、用的能量,而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是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输入此鱼塘的能量有太阳能还有有机物输入,有机物中的是化学能;池塘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池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弱。(2)草鱼和白鲢都以水草为食,故种间关系为竞争;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因为是体型较大的动物,所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3)由于食性不同,所以根据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鱼类也会出现垂直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答案:(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化学能和太阳能生物群落弱(2)竞争标志重捕(3)垂直

17、结构(4)信息传递13.【解析】(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第三、第四和第五3个营养级,既具有捕食又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青蛙和蜘蛛。(2)“农作物鼠蛇”这一食物链最短,是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3)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4)农民在农田里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5)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应该充分利用秸秆,如将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喂牲畜,把牲畜粪便送入沼气池发酵,以沼气作燃料,以沼渣作饲料,以沼液作肥料。(6)该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因此容易遭到破坏。答案:(1)53青蛙和蜘蛛(2)农作物鼠蛇(3)标志重捕(4)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5)将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喂牲畜,把牲畜粪便送入沼气池发酵,以沼气作燃料,以沼渣作饲料,以沼液作肥料(其他答案合理也可)(6)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