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7190407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第四章.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主备人 李小丽教学目标: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指向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指向类型;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教学难点: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工业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课本58页和图4.1、4.2,并回答问题:1、工业区位因素中有哪些是自然因素?2、有哪些因

2、素是社会经济因素?3、有哪些导向型工业?教师点拨:每一种导向型工业中引导学生举例,教师并帮助其分析。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师指导看书59-60页和图4.3、4.4和4.6,并让同学总结有哪些因素的变化:1、分析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找出哪个因素在变化;2、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目(60页);3、分析和总结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图4.6),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4、分析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的变化。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目学生看书、回答:1、 土地、水源2、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动力、原料、政策3、5种;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导向型学生看书并总结学生完成活动

3、学生举例和归纳养成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分析案例的习惯通过分析、归纳以更好的掌握。课后作业:导学案相应的练习题。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聚集、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理解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4、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1、工业联系、工业聚集、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

4、学难点:1、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教师指导学生看书62、63页,并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联系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什么是工业集聚现象?它的优点有哪些?举例说明。3、 什么是工业地域?它分为哪两种情况?4、 分析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并完成活动题目。5、 对比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教师点拨:1、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 对比两种工业地域情况。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师指导看书63、64页和图4.8,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工业分散?2、工业分散的

5、表现、优势、结果、动力分别是什么?教师总结(见下表):学生回答:1、 生产工序和空间利用2、 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协作等;耗电量大的工业和大型工业来说明3、 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建设的。4、学生自主完成5、发育程度高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学会用表格总结和对比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表现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

6、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结果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动力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相应的练习题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目标:1、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说出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 2、结合鲁尔工业区产生的环境污染等状况,说出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教学重点:1、说出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 2、说出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

7、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传统工业区教师指导学生看书65页,并回答下列问题:1、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2、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点?3、它存在哪些问题?2、 案例分析-德国鲁尔工业区教师指导看书65-67页,并回答问题:1、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它衰落的原因是什么?3、鲁尔区从哪些方面经行了综合整治?3、 活动练习(67页)参考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在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为它的改造献计献策。(1) 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

8、优势?(2) 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的异同。教师总结:学生回答:1、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中部工业区等;丰富的煤、铁资源。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3、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学生回答:1、便捷的水陆交通、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2、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的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3、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学生思考并回答:(1)交通运输、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2)资源条件是主导因素;让学生养成总结知

9、识点的习惯通过分析案例,学会找到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其整治的措施将知识点进行对比,学迁移会知识辽中南工业区德国鲁尔区 相同点消费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煤炭资源丰富异同点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短缺海洋运输便利内河航运发达水资源不足充足市场体制薄弱健全课后作业:背诵本节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相应的练习题。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说明新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说出新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10、意图二次备课一、新工业区教师指导学生看书68、69页,明确以下问题:(一)新工业区的概念(二)案例探究-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和发展条件; 2、意大利的区位条件; 3、它的特点; 4、它的发展模式; 5、分析典型例子-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3) 案例探究-美国“硅谷” 1、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2、美国“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 3、“硅谷”的区位因素;二、活动练习(70页)(观察图4.18来完成) 通过学习意大利新工业区,可以和温州乡镇企业进行对比。教师总结:温州和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异同。 学生思考并总结这些知识点 学生练习(可以让他们回答并记录) 通过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点养成多思考的习惯课后作业:72页的活动练习并背诵本节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