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7202024 上传时间:2020-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落实素质教育,要把“人”作为核心要素,要求教师本身有创新精神、超前思维、做博学型教师;要求学校构筑开放教育、建设文化校园;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综合素养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当代教师置身于信息社会,除了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分析、综合和运用,指导

2、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素质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素质教育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人格塑造、智能开发、学业水平和身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综合素养与学校构筑开放的教育模式、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共同激发学生的对知识、文化的热爱,以达到完善品行修养、张扬个性、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终目的。1 教师的博学与自身素养是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多学才能博学,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掌握真理、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

3、引路人。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还必须具有符合教育工作要求的合理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1.1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任何学科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都是基础知识,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还必须能够给学生讲解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会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做出恰当的指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活动有及时性的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准确、深刻,还要熟

4、练,能够敏捷而灵活地运用,以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 1.2、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丰富的知识面,有科学系统的认知,首先是教好功课的需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直接交给学生的知识是有效的,但教师要把握好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确理解其与相关知识的关系,则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学生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以及网络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虽然教师不可能完满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1.3、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在掌握广博

5、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教师的优秀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影响学校校风、学风,是调节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杠杆,也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师是否具有优良高尚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之所以对“为人师表”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教师自身素养对人们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学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

6、掌握,强调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并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和素质的全面提高。2 构筑开放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一个既闭合又开放的系统,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各个学段相互衔接,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对外

7、而言,如何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成果能不能体现社会价值也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育模式的开放势在必行。开放教育是对教育手段而言的一种教育策略,其特征是给学习者尽可能消除各种学习障碍和限制,提供应有的学习机会、丰富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和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但就本文而言,更愿意把对“开放教育”的探讨,从学习者扩展至教育者,从教育手段延伸到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为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打造开放的教育,首先要唤醒开放的性格教育的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在开启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大门。人常说校园是“现代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但这也说

8、明教育有多么封闭。中国近代历史闭关锁国的教训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已经不言自明,封闭,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副枷锁,教育不需要封闭,不能封闭,教育要敞开心扉,要与外面世界不断融合,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培养出性格与能力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人才,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开放,就是教育发展的眼睛。它看到多远,教育才能走到多远,它看得多么清晰,教育才能走得多么正确;,把对外开放当作教育工作安身立命的生命之源,把对外开放当作牢牢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之源。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一定要具备一种开放的性格。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要具备一种外向型性格,敢于彰显个性,善于与人交流,勇于

9、开阔视野,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获取资源,进而获得更加先进的工作理念,提高课程改革质量。 二、打造开放的教育,关键是释放学校的魅力 发展的机会从来都是平等的,但绝不是平均的。缺乏魅力的地区教育,不可能真正实现开放,不可能获得巨大的发展。教育开放的关键是“走出去”,而对于“走出去”,实在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外出学习。真正的“走出去”,是整体走出去,是让自己的名字走出去,让自己的品牌走出去,让自己的特色走出去,让自己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让外面世界被你吸引,更加关注你,更愿意与你交流,并在这种交流中获得双赢,携手共进。 这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教育要想走出去,就得打造品牌,形成特色。而这个品牌或特色的载体就

10、是学校。对于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如何推出品牌或特色学校,如何释放学校的魅力,则是打造地区开放教育的关键。 释放学校魅力,首先,变掌权为放权。学校的发展决定于政策是否优惠,依赖于支持是否有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学会放权,鼓励学校敢于设想,激活学校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迸发激情,充满活力。其次,变领导为引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教育管理中把握正确方向,但这种方向是在大量调研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这种调研,包括在本地的调研,也包括对先进地区教育发展趋势的了解和理解,对国际国内教育最新动态的掌握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学校,而不是简单地发布命令和强行布置任务,让学校结合自

11、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策略。再次,要变评选为评价。这就涉及评价指标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转变“唯升学论”的狭隘观念,要真正全面度量学校工作,从学生全面发展到教师培训提高,从学校内涵建设到学校特色创建,都要给予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结果性的评选。结果性评选是粗放式管理的特征,而过程性评价则是精细化管理的开始。有了过程性评价,学校才能有的放矢地取长补短,加快学校特色的形成,推动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为县区教育工作者,只有思想和行动更加开放,才能走出教育看教育,才能走出地区看地区,才能走出自我看自我。因此,我们只有积极构建更加开放的教育,才能又好又快地推动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2 激发学生思维的拓展,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完善学生综合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发展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而开辟道路。这个意蕴深远的观点,曾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今天的教师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从一个以传承知识为基本职能的教师走向创生未来的教育家境界,就必须确立一种基于“生本”理念的全新职业价值观,专注于为每一位学生独特的成长、可持续的发展和活力横溢的创造找到个性化的路径和开放的前景,并由此创生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