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pdf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7205965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pdf(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 顺序, 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 得出同样的结论。 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 “笨” , 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 他放弃了标准 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 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 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

2、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 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 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 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 知结构。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 知结构不十分吻合, 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即是顺应。 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 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 就会感到平衡, 否则就会感到失 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

3、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 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 至十一二岁) , 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 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 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 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 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

4、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 固定顺序出现的, 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3) 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因此, 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 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 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

5、征(如形状)改 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 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 A 和 B 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 由实验者或儿童将 A 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 C 中, 问儿童, A 杯和 C 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 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 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 A 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 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 但不能同时考

6、虑, 在心理上感到困惑。 如儿童一会儿说 A 杯中水多, 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 C 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 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 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 认为可将 C 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 B 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2 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 作。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 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

7、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 2.2.掌握了类包含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的概念 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 4 朵红花和 2 朵 白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但是当问红花多还 是花多时,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问 题大多能正确回答。 3.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序列化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如小学生可以按 高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与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 (transitivity) , 是指对一序列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

8、推理的能力。 如对于 “小红比小明高, 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 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如对于“A 比 B 高, A 比 C 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 4.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 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 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 这并不表明 他自私, 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 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 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

9、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5.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小学生已经明白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学生总数。 他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学生总数-女生人数。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 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 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 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相反, 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具有挑战性的

10、材料, 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 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 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 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 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 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 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 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与同伴一起学习,相互讨论, 使儿童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儿童进行思考, 因为同伴间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试图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 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常扮演权威的角色,儿童会养 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 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给予,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