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第十章;.docx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7206529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心第十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普心第十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普心第十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普心第十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普心第十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心第十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第十章;.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中介。(客观事物-需要-情绪)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感受)、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神经激活)三种成分。(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 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有人统称为感情(affection)。2. 区别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

2、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不如情绪明显。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 适应功能 (一) 动机功能 (二) 组织功能(四) 信号功能三、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一)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特性,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每个特性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具有两极性。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

3、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此外,情绪还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1) 冯特的三维理论 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此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施洛伯格的三维理论 情绪的维度: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三维模式图(图10-1),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3)普拉切克的三维理论 三个维度: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图10-2)2.四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具有:

4、强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三、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一)情绪的分类 1. 我国传统分类 2. 伊扎德分类法 3.克雷奇分类法 4. 罗素的环形情绪分类(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 是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2. 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3. 应激 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三)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

5、感 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它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近年来许多文献表明,大脑中有两种基本的情绪系统:趋近系统和退缩系统。趋近系统产生积极情绪,退缩系统产生消极情绪。 有人认为,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一些部位被称为“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Olds & Milner,1954)。(一)前额皮层 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

6、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二)杏仁核 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情绪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也有重要影响。(三) 海马与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四) 网状结构 对激活或唤醒情绪有重要作用。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如肾上腺分泌增加,心血管发生变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脏输出更多血糖,消化系统活动减缓,使机体处在消耗能量状态。 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交感神经活动下降,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处于积累能量阶段。(二)情绪与分泌系统不同情绪引起内外分泌腺的不同活动,影响激素

7、分泌量的变化,它们也可以作为判定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特定情绪状态下,外分泌腺的活动会产生身体的相应变化,如悲痛或过分高兴会流泪,焦急恐惧会冒汗,并抑制消化腺活动,而愉快情绪会增强唾液、胃液和胆汁的分泌。不同情绪状态也会引起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如焦虑不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愤怒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增加。(三)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表情行为的活动基础。情绪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所以,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生理唤醒状态能够增强或减弱情绪体验。总之,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它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位协同

8、活动的结果。皮质下部位在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控制则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皮质在人的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一、面部表情二、姿态表情三、语调表情四、感觉反馈 身体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一、 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84)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1885)分别提出,也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詹姆斯和兰格看到了情绪的独特属性是与机体变化直接联系的

9、。但是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的时候,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没有看到在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的调节作用。因此,詹姆斯-兰格学说在情绪理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坎农-巴德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和巴德针对詹姆斯-兰格学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们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他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

10、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坎农的丘脑学说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是他忽略了外周性生理变化的意义。二、 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她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的归因理论、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他们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

11、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另一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提出。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该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一)情绪与人格系统 (二)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

12、三)情绪激活与调节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一、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具体情绪的调节(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三) 情绪成分的调节二、情绪调节的特征(原理) (一)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二) 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三) 情绪调节的个体和文化差异三、情绪调节的类型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三) 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四) 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一)生理调节 (二)情绪体验调节(三)行为调节 (四)认知调节 (五)人际调节五、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一)情绪智力的个体差异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简称情商)。情绪智力是识别和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P399)。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 (二)情绪激活阈限的个体差异(三)情绪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四)情绪生理唤醒的个体差异六、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作业:将本章“思考题”中的1、4、7、8、9、11题做到作业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