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doc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7211762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 张勇初中几何定理是初中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几何定理的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数学定理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总认为定理的内容理解了、会应用了就行了,因此忽视了对定理本身的探索发现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存在着“轻过程重应用,轻条件重结果”等倾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

2、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以接受、模仿、记忆、练习等被动方式为主,而应当以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猜想验证、反思质疑等主动方式为主.” 可见,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已成为数学改革中一个新的趋势和热点.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 同时,教师要站在

3、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问题,去组织教学,处处为发展学生的思维着想,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高效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教学才会更加高效.笔者结合我校数学课题组成员教师的几节示范课,谈谈教师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课例1 三角形三边关系 以下是两位教师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段】教师1:1.摆一摆:各个小组从课前准备好的10cm,12cm,14cm,22cm,24cm的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拼摆三角形.2.想一想: 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1)你们选的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2)我们先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看看不能围成三角

4、形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3.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4.小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5.总结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学片断】教师2:活动1:画一画、量一量请每位同学各自任意画一个ABC,并测量出ABC三边的长度.活动2:填一填、比一比请同学们先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任意选36位同学填写),再求出任意两边的和,并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大小.活动3:猜一猜、议一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你的发现吗?【效果分析】三角形三

5、边关系定理的发现教学,一般有两种教学设计,一种是用小木棒拼接三角形,一种是画三角形测量三边长. 教师1设计的活动,是让每个小组成员从课前准备好的固定长度的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拼三角形. 学生在拼三角形的活动中,发现有的能拼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拼成,进而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种活动设计,虽然有利于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但是总感觉到5根固定长度的小棒是一种道具,是为教师“教”的顺利而设计的教学过程,而没有充分考虑以学生的“学”为主设计教学过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学生解题能力很优秀,但探究能力很一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教师2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

6、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让学生自己量三边长,让学生自己填表,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自己总结. 这样的教学设计同样很流畅,学生学起来很自信. 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落到了实处,这就是高效的课堂.课例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片段】活动1:折一折、剪一剪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观察你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学生动手折纸,剪纸)活动2:写一写、猜一猜1.如图所示,AD为折痕,写出图中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2.想一想:折痕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重要线段? 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猜想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猜想 等腰三角形的顶

7、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活动3:证一证、结一结在证明猜想时,教师引导学生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证明,并顺势得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角对等边”,“三线合一”.【效果分析】“折痕”是贯穿这节课的主线:折痕是底边上的高,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折痕是顶角的平分线,折痕是添加的辅助线. 活动1是让学生折纸、剪纸,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活动2是让学生写出图中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并让学生明白折痕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重要线段,进而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角对等边”,“三线合一”.最后通过添加辅助

8、线(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 这样设计是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既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教师的“教”.课例3 圆周角定理以下是两位教师的两种教学设计.【教学片段】教师1:活动1:请同学们在下图中的每一个圆中画出一个圆周角,并注意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如图1)活动2:画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用量角器度量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并探究它们的关系,你能发现什么吗?你们的猜想正确吗?能证明吗?【教学片段】教师2:活动1:请在图3中画出弧AB所对的圆周角,可以多画几个,你有什么发现?活动2: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你的猜想吗?想一想,你能否验证你的

9、猜想?活动3:如果不能完成“活动2”中的论证,可以做如下思考:如图4所示,弧AB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但是它所对的圆心角只有一个.那么弧AB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请提出猜想并加以验证.活动4: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归纳法验证猜想,并归纳出圆周角定理.【效果分析】“圆周角定理”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道大餐”,因为它涵盖了数学发现、数学技能形成的整个过程,这道“大餐”往往被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这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圆周角定理的发现;二是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这两个环节都需要相当时间和一定的教学技巧. 面对有限的一堂课时间,不同的教师由于观念的差异,往往在时间的分配上会有所博弈.在我

10、国,更多的教师愿意在数学技能形成中花时间,而对数学发现的“再创造过程”在“博弈”中常处于时间劣势.教师1设计的活动1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学生作图归纳出如图1所示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三种位置关系,以便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完全归纳法证明圆周角定理;在活动2中,教师预先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让学生直入主题,用量角器度量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进而猜想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这种明确了方向的、看起来很顺的探究过程,其探究价值是不大的.当然,在圆周角定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样经历了“画图测量猜想论证”的过程,但是,我们总感觉是为教师教的顺利而设计的教学过程,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

11、虑以学生的“学”为主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探究知识带来的快乐.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活动的设计应回归到数学研究的本质,教学的过程设计也不能从怎样教的方便入手,而应从这个定理是怎样研究出来的设计教学.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找问题,而应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教师2在设计活动时,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将探究“圆周角定理”与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的顺序打乱,让学生先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再探究“圆周角定理”,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学起来轻松,也很节省时间.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活动,去组织教学,在定理的探究发现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要有耐心去等待, 处处为发展学生的思维着想,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高效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教学才会更加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