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7214393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一引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新课程把课堂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科学概括。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只有师生、生生充分地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会有三维目标的最终实现。广东版物理教材的正是以教学活动栏目的形式,突出了“讨论交流”这一显著特点,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精神而编写的。遵循新课程标准,使用广东版物理教材以来,笔者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比较集中地探讨研究“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的问题。现在整理教学笔记而写成这篇短文谨向读者专家求教。二物理课堂教学中

2、“讨论交流”的实施理论与方式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颇受瞩目,甚至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彼此不同。建构主义者并且指出,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从而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1建构主义的这些观念,为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什么是“课堂讨论交流”?它是

3、围绕一定的问题或现象朝某特定方向,在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多向流通与反馈的过程。它是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重要环节,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互动特征。可以说没有“讨论交流”,就没有合作学习,合作是讨论交流的基础。那么教师在“讨论交流”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想,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充当讨论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体现实质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因此应确切考查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的思想是否得以交流,甚至碰撞;他们之间是否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教师在“讨论交流”课堂中自然是责无旁贷,诚如建构主义者所主张的“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

4、的支持者,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教学环境,形成一种交流协助的氛围。讨论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能发挥作用,而它的引导和组织必然打下不同学科自身的烙印。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础性、结构性、逻辑性、哲理性、抽象思维性、量化性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可根据教师的不同作用分为两种类型3:1师生讨论,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与全班同学之间、自己与小组之间或自己与个别学生之间的指导下来完成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在广东版必修1伽利

5、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中,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广东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中,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了解;广东版选修3-1认识多用电表讨论交流栏目中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这些章节内容,逻辑性、哲理性、抽象思维性、量化性都非常强,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无法在课堂中让三维目标得到实现的。 对于此类“讨论交流”,笔者作为课堂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开始阶段内容的引入。引导可以是创设物理情景,诸如电脑动画,演示实验,语言描述及学生实验;对于重点难点作出提示点拨,为下一环节的进行作铺垫;提出细化问题,分配交流任务等。例如上广东版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我曾增加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

6、”。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这既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又能帮助他们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然后,我又重现学生们初中曾做过的斜面探究实验。这样一来既能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新的实验情景下进行迁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又能顺利地分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开展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我又提出三个问题,并与全体学生交流。问题之一:“若一直让小球摆动下去,往复多次之后,它还能上升回原来的高度吗?”问题之二:“如果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它的运动将会怎样?”问题之三:“假如将轨道弯曲成一侧水平即曲线ABF的形状,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以前三个交代足够清楚问题作铺垫,提出第四个问题:小球“永远运动下去的速度

7、的大小会变化吗?什么情况越来越慢,什么情况越来越快,什么情况快慢不变?”再让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随后作巡回指导,可以还再次重现实验给某个小组或某些学生观察,较为深入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个别交流。 2生生讨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发挥好组织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个别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小组内部之间,在教师的组织下来自主完成一些限于技能、体验性目标而要求并不高的内容。例如在必修1,时间与位移讨论栏设计旅游路线;必修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选修3,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内容实践性强,没有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就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 对于此类“讨论交流”,我把教师在其中的

8、组织作用归纳为“四对”,即对学习小组的有效构建,对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对实验要求的程序设计,对学习任务的适当分配。教师要支持协调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从方法、步骤上多予以指导,多鼓励学生的钻研表现,而教师自己则更多地在“台下”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广东版选修3-1洛伦兹力的研究讨论交流栏的公式推导,笔者把推导的顺序从易到难组合成五个独立的推导要求学生,前四个推导先由组长,按难易度组内合理分工逐个完成,最后一个推导再由全班共同合作完成。我把这比喻成拼图游戏,鼓励学生限时比赛看哪个组最快拼得最多。然后由最快的优胜小组代表展示推导过程,其它组同学还可以发问。学生解答结果如何不是

9、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但让他们从中能够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师的组织作用立竿见影。 组织为了引导,引导有赖组织。在实际教学中两种类型更多地是结合使用的。出于研究的需要,不妨姑且分出以上两种类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达到完全成熟,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需要通过无数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在“交流讨论“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不熟悉,不适应,教师的的主导作用较大,随后才逐渐过度到让学生更多的“独立自主”,让他们更能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笔者自己的探索不过刚刚起步罢了。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实施过程与方法4(一)

10、组织学生参与。1.合理编组,建立积极互赖关系。对于固定学习小组的编排,应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水平差异等因素,从整体考虑分组。座位的编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编排座位表,同一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同时必须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为避免坐在一起,小组内部还可能是各自为政,“貌合神离”,以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成紧密的组合:(1)通过目标任务安排实现互相依赖。(2)通过材料器材分配实现互相依赖。 (3)通过角色分工差异达到互相依赖。 (4)通过集体奖励机制达到互相依赖。2监控与适时介入。尤其在实施的最初阶段,监控与介入更为必要:(1)在巡回观察与指

11、导中,为使学生能够不受拘束地讨论交流,教师不作评论,只对个别学生作出简要的解答或提示。(2)若监控发现效果不满意,就要及时介入指导,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介入是为了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洛伦兹力的研究讨论交流中学生在推导I不知如何下手时,可提示从电流强度的定义式出发寻求方法.3.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积极的气氛是保证“讨论交流”成功开展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教学相长,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甚至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虚怀若谷,促进教学互动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12、(二)指导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应当让学生清楚“讨论交流”要如何开展,个人在其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互支持配合,赞赏别人或作必要的让步,赞赏别人等技巧。例如本人尝试让实验班观看优秀课的讨论场景:让学生亲身进行网络交流(BBS,网络论坛),在课堂中交流网上讨论交流与课堂讨论交流的操作和技巧异同点。学生探求真理的良好氛围后很容易有了共识:两种讨论交流都会有一个中心或围绕的问题,而且要有主题才有意思;最大的不同在于,在网络上可以“隐型”进行,就事论理而在课堂上是“公开行动”,还要顾及同学的“面子”。 (三)选取合适讨论内容和确定合适交流目标。“讨论交流”是广东版物理教材特色突出的栏

13、目之一,这些内容的设置为“讨论交流”这一教学方式的进行和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教师备课时要理解这些栏目相应的教学目标,优化筛选这些材料,从而更好地进一步地发挥它们的功能。例如广东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讨论交流”栏目内容,笔者曾经依据其设置意图再次分类、设计组织形式,对其所适用讨论交流方式进行归类(见附录2)。笔者有所体会,假若讨论的内容不合适、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势必导致课堂实际的交流费时而难见成效。例如广东版选修3-1中洛伦兹力的研究讨论交流栏中公式推导,假若只是提出要求而不组织指导,学生困惑多,按课本编排第一个推导时即会把学生吓倒,学生觉得公式结果已经有了,没有必要再推。必然导致有的茫然不

14、知从何下手,有的瞎忙不知在干什么。(四)选择适宜恰当的指导方式。正如前边所论述的,选择了讨论交流的类型也就决定了指导方式。选择方式之后,可以根据计划从流程和细节上预测教学的具体过程再调整优化,以期实现“讨论交流”的更高成效。(五)预测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如常见:(1)混乱,(2)小组活动不协调,(3)过度的小组噪音,(4)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固然要努力积累临机处置的课堂经验,才能对班组的交流讨论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然而能预测与防患是最好的,防患之外教师只有置身其中,特别要加入到小组交流讨论中,才能对小组进行有效指导。(六)提倡使用发展性原则评价。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对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切不可生硬匆忙地“统一认识”。教师要发挥“调度者”作用,肯定学生发表见解的愿望,并给予机会。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总之, “讨论交流”这一活动中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价值。笔者的探索刚刚起步,认知十分粗浅;抛砖引玉深盼师友们更多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