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7217161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一)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方法,还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就越强。(二) 系统优化原则评价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2、。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相互有内在联系的若干组、若干层次的指标体系,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1、 指标数量的多少及其体系的结构形式以系统优化为原则,即以较少的指标(数量较少,层次较少)较全面系统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单因素选择,追求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2、 评价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同层次指标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兼顾到各方面的指标。3、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应采用系统的方法,例如系统分解和层次

3、结构分析法(AHP),由总指标分解成次级指标,再由次级指标分解成次次级指标(通常人们把这三个层次称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并组成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也就是说,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和合理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上述各种关系的统筹兼顾,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客观的、全面的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三) 通用可比原则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间的比较,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1、 纵向比较。即同一对象这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作比。评价指标体系要有通用可比性,条件是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各指标相对值的

4、各个参照值(标准值)不变。2、 横向比较。既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找出共同点,按共同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种具体情况,采取调整权重的办法,综合评价各对象的状况在加以比较。对于相同性质的部门或个体,往往很容易取得可比较的指标。(四)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1、 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评价指标体系要繁简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即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设计得太繁琐,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2、 数据要易于获取。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否则,评价工作难以进行或代价太大。3、 整体操作要规范。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各项数据都要标准化、规范化。4、 要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实行评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即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以控制。(五) 目标导向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绩效考评是管理工作中控制环节的重要工作内容,采用“黑箱”的方法利用实际成果的评价对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引导之向目标靠近,即目标导向的作用。-摘自人力资源考评系统 廖泉文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