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7221070 上传时间:2020-1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火生态与管理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论述火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由于人类对火认识的不断深入,火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已成为共识。1 火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2 火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火和其他生态因子一样,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生物多样性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3 火能维护某些物种的生存。火能以高温杀死、烧伤生物体,使某些生物致死。但是,也有些生物钟依赖火得以生存和发展。2. 世界上有几种主要林火管理模式?1 北美林火管理模式2 北欧林火管理模式3 澳大利亚林火管理模式4 综合林火管理模式5 生物防火及生物工程防火3. 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化合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4. 森林燃烧:又称林火,

2、森林可燃物在一定外界温度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产生的放热发光的化学物理反应。5.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一定温度。6.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7. 可燃物:凡是能与氧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性。8. 明火:森林可燃物点燃后能挥发出足够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时能产生火焰,这种燃烧称为有焰燃烧,亦称为明火。其燃烧的特点是:蔓延速度快,比无焰燃烧快1314倍,燃烧面积较大。扑救方式:主要是扑救。9. 暗火:森林可燃物点燃后不能挥发出足够的可燃气体,燃烧时没有火焰出现,这种燃烧称为无焰燃烧,亦称为暗火。其燃烧的特点是:蔓延速度慢,燃烧持续时间长;同时

3、,这类可燃物燃烧加温后又堆积在一处,容易产生热自燃,使复燃火不断出现。扑救方式:主要是清理。10. 燃点:随着温度的升高,可燃物开始着火时的温度称为燃点。11. 根据是否有热源存在可将燃点分为两类,引燃点和自燃点。1 引燃点:在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可燃物分解形成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当火源移开后靠自身释放的热量仍能继续维持燃烧,这时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引燃点,又称着火点。2 自燃点:在没有外界火源作用下,可燃物在环境中加热或自身发热积蓄热量到达一定温度自行着火,并能维持燃烧,这时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可燃物受热辐射的烘烤、压縮生热、化学反应生热等引发的燃烧均属于自燃。3

4、一般来说,同一可燃物的自燃点高于引燃点。10. 热量传播的基本方式:1 热传导 林地内的地上可燃物之间排列疏松、空隙很大,所以燃烧时,热传导不是主要的传热方式。但是大的枝条、站杆、地下可燃物(如腐殖质层、泥炭层)排列紧密,燃烧时热传导是主要的传热方式。2 热辐射 森林可燃物的表面,其颜色深,粗糙,具有吸收辐射热量的条件。因此,处于火焰推进前方的可燃物,在热辐射作用下,迅速地被预热、脱水而点燃。3 热对流 在森林燃烧过程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局部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在浮力的作用下热空气垂直的向上运动,造成了四周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内补充形成热对流。此时在燃烧的可燃物上方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流烟

5、云,在燃烧很强烈时往往在上方形成柱状结构,即对流柱,它携带了燃烧反应产生的大部分热量。这种对流热与森林可燃物接触时,把热传给了可燃物,使其升温。总之,在森林燃烧过程中,三种热传递方式同时在起作用,只是对不同位置上的可燃物可能是一种或两种方式在起主要作用。如空中可燃物的燃烧,热对流在起主要作用;地表可燃物的燃烧是热辐射在起主要作用;地下可燃物的燃烧是热传导在起主要作用。而可燃物从其表面到内部的传热,热传导是传热的唯一途径。11. 森林燃烧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热量传播、预热阶段、碳化(热分解)阶段和燃烧阶段。12. 木材的主要组成成分有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次要组成有二:抽提物和灰

6、分。13. 森林可燃物的基本组成:1 森林可燃物中含量最大的是纤维素2 半纤维素是森林可燃物中第二个重要成分3 木质素(木素)是森林可燃物中第三个重要成分4 抽提物是可用水、有机溶剂或稀酸稀碱水溶液抽提出来的物质的总和,在木材中含量较少13. 森林可燃物的热分解产物:1 气体(包括可燃性气体,如h2、co、烃类化合物等;不燃性气体,如co2、h2o等;助燃性气体,如o2等2 液体(如木焦油、甲醇、丙醇、酸类、酮类、醛类等)3 固体(木炭等)14. 链式反应:是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又称连锁反应。15. 活性中心:链式反应的条件是燃烧区内存在活性物质(如带电的原子、离子等)。这种活性物质又称活

7、性中心。16. 链式反应要经历三个阶段: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增长和支化)和链的终止17. 火焰:可燃物上方的发光发热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这是有焰燃烧的基本特征。火焰的形成是燃烧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而众多的炽热碳粒和三原子气体的辐射表现。火焰是森林燃烧过程中的热辐射源。18. 影响森林燃烧的因子主要有:气候因子;气温和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地形因子等。19. 森林燃烧的特点:1 森林燃烧属于固体可燃物燃烧2 森林燃烧是在大自然的开放系统内进行的燃烧3 森林燃烧的复杂性4 森林燃烧具有大面积和高强度的特点19. 森林燃烧环:是指在同一气候区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

8、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森林防火)的基本单位。20. 森林燃烧环与燃烧三角形不同之点是:1 可燃物改为可燃物类型;2 氧改为火环境;3 第三边一定温度改为火源条件;4 火行为指着火程度、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持续时间、火烈度和火灾种类。21. 森林燃烧环的基本结构:由气候区、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和火行为五个要素构成。22. 森林燃烧环分类系统划分四级,即森林燃烧环区、森林燃烧环带、森林燃烧环和森林燃烧环变型。23. 总可燃物负荷量:即从矿物土层以上,所有可以燃烧的有机质总量,亦称潜在可燃物负荷量。24. 有效可燃物负荷量: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被烧掉的可燃物量。它比总可燃物负荷量少

9、。25. 可燃物负荷量:是指单位面积上可燃物的绝干质量,单位是kg/m2、t/hm2.26. 对于单位质量的可燃物来说,可燃物越小,表面积越大,受热面积大,接收热量多,水分蒸发快,可燃物越容易燃烧。常用表面积与体积比来衡量可燃物的粗细度。可燃物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单位体积可燃物的表面积就越大,越容易燃烧。27. 紧密度:可燃物床层中可燃物颗粒自然状态下堆放的紧密程度称为紧密度。28. 可燃物的垂直连续性:是指可燃物在垂直方向上的连续配置,在森林中表现为地下可燃物(腐殖质、泥炭、根系等)、地表可燃物(枯枝落叶)、草本可燃物(草类、蕨类等)、中间可燃物(灌木、幼树等)、上层树冠可燃物(枝叶)各

10、层次可燃物之间的衔接,有利于地表火转变为树冠火。29. 可燃物的水平连续性:是指可燃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连续分布,在森林中表现为各层次本身的可燃物分布的衔接状态。30. 可燃物含水率(FMC)分为绝对含水率和相对含水率。AMC=(WH-WD)/WD100%RMC=(WH-WD)/WH100%AMC为绝对含水率(%);RMC为相对含水率(%);WH为可燃物的湿重;WD为可燃物的干重。枯死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2%250%;活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幅度不大,75%250%。31. 枯死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活可燃物的含水率变化幅度不大。32. 平衡含水率(EMC):是可燃物吸收大气中水分的速度

11、与蒸发到大气中水分的速度相等时的可燃物含水率。33. 熄灭含水率:是指在一定热源作用下可燃物能够维持有焰燃烧的最大含水率。34. 时滞:枯死可燃物失去最初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之差数的63%(即11/e)的水分所需要的时间。35. 热值:是指在绝干状态下单位质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kJ/kg、J/g。或热值为1g物质,在一个大气压(101 325pa)、25oc下,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36. 发热量:是指可燃物在一定环境下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37. 抽提物含量的多少是可燃物易燃性的重要指标。抽提物含量低于2%时,为低油脂含量;3%5%为中油脂含量;6%以上为高油脂含量。38. 灰

12、分物质含量:是指可燃物中矿物质的含量,主要是由Na、K、Ca、Mg、Si等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即燃烧剩下的物质。39. 可燃物种类的划分方法1) 根据地被物的种类1 地表枯枝落叶层2 地衣3 苔藓4 草本植物5 灌木6 乔木7 林地杂乱物2) 根据可燃物燃烧的难易程度1 危险可燃物2 缓慢燃烧可燃物3 难燃可燃物3) 根据可燃物在林内的位置1 地下可燃物2 地表可燃物3 空中可燃物4) 按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性质1 活可燃物2 枯死可燃物33. 树种易燃性:是指森林中的树种在森林火灾中所表现出的燃烧的难易程度。是对森林中某一树种燃烧特性的相对的定性的描述,一般可分为三个等级,即易燃、可燃和难燃。3

13、4. B森林燃烧性:是指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火种类)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等的综合。35. 可燃物类型:是指具有明显的代表植物种、可燃物种类、形状、大小、组成以及其他一些对林火蔓延和控制难易有影响的特征相似或相同的同质复合体。36. 火源:来自于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为,我们统称为火源。37. 火源分类:(1)天然火源;(2)B 人为火源 : 生产性用火 、生活用火 、外来火、故意纵火。38. 天然火源:是自然界中能引起森林火灾的自然现象。如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泥炭自燃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39. 人为火源B:

14、是人为地能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行为,主要来自于人类对火的应用,是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火源。40. 火环境:是指除可燃物和火源外的其他影响火发生、蔓延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主要指天气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和林内小气候。41. 林火行为:是指森林可燃物从被点燃开始到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征。42. 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可以讲林火划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43. 地表火:亦称地面火,沿地表蔓延,火焰高度在树冠以下,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和露出地面的树根。44. 树冠火:地表火遇到强风或针叶幼树群、枯立木、风倒木、低垂树枝时,火就烧至树冠

15、,并沿树冠蔓延和扩展,称为树冠火。45. 地下火:在地下泥炭层或腐殖质层燃烧蔓延的林火称为地下火。46. 影响火行为的主导因素:、风、连续干旱和高温、地形、可燃物和可燃物类型。47.林火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对火的适应A:影响直接影响1 火烧对植物下种的影响 2 火烧对种子萌发的作用 3 火烧促进迟开球果开裂4 火烧使草本、灌木植物致死 5 火烧掉树木的叶和枝条 6 火烧伤树木间接影响 (1)阳性植物增加,阴性植物减少 (2)固N植物增加,含N植物减少 (3)浆果类植物增加B:植物对火的适应植物的种子对温度有较强的忍耐力植物叶子(1)叶子的理化性质(有典型的相对较少的结构组织,具有与代谢相关的较

16、高的养分浓度和低浓度的结构性元素)与抗火性也有增强 (2)丛生叶子对顶芽的保护(3)火烧后叶子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树皮:(1)增厚 (2)结构紧密 (3)耐火性增强 (4)树皮对芽的保护作用根的无性繁殖 火烧后林地光照强度增加,使得土壤温度增强,有利于根的萌发和生长。促进植物和树木开花结实芽的保护方式对火的适应 树皮对芽的保护作用;丛生叶子对顶芽的保护48. 防火树种:是高含水率、低燃烧性、较强抗火性和耐火性的树种,如北方的水曲柳、落叶松;南方的木荷、火力楠等;49. 抗火树种:主要是指对林火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树种。(树皮抗火、枝叶油脂含量低而含水量大)50. 耐火树种:是指树木遭火烧后仍具有生存

17、能力的树种。51. 火顶级:用火来维持的亚顶级群落称为火的顶级群落。52. 林火对景观的影响1 林火对景观结构的影响2 林火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3 林火对景观动态的影响4 林火对景观功能的影响5 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53. 景观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54.火灾级别:(一)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二)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三)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

18、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四)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森林火情:当林火发生后,火灾情况不详时。受害森林面积=森林过火面积。总过火面积=火场面积=森林过火面积+其它林地和草地的过火面积。55. 火的作用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判断标准1 火烧后树种能否维持自我更新2 火烧后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3 火烧后植物多样性变化4 火烧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 火烧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变化56. 森林火灾预防:是林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火灾预防工作的主

19、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林火管理措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降低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一般包括森林防火行政管理、林火预测预报、林火监测、林火通讯和林火阻隔等内容。57. 由于我国95%以上的森林火灾是由人为火源引起的,火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为火源。58. 林火预报:指通过测定和计算某些自然和人为因素来预估林火发生的可能性、林火发生后的火行为指标和森林火灾控制的难易程度。59. 林火预报一般可分为: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和林火行为预报。三种林火预报类型所考虑的因子模式大致为:气象要素火险天气预报气象要素+植被条件(可燃物)+火源林火发生预报气象要素+植被条件+地形条件林火行为预报60.林火预报因子分类稳

20、定因子 气候区 地形条件 土壤条件半稳定因子 火源 大气能见度 可燃物特征变化因子 可燃物含水率 风向和风速 空气温度 湿度 降水 连旱天数 雷电活动 气压 云量61.林火阻隔:为了防止林火的不断蔓延,将道路、河流、防火林带等相互联结形成对林火的阻隔,我们把它叫做林火阻隔。62.林火阻隔带分自然、人工和复合三种类型。63.自然阻隔带:指林、牧区的河流、道路、农田形成的阻隔带。64.人工阻隔带:指通过人工开设的阻隔带,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类65.复合阻隔带:指利用自然阻隔带的条件,加上其他人工技术措施的阻隔带。66.绿色防火:指利用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进

21、等措施,减少林内易燃可燃物的积累,改变火环境,增强林分的抗火性和难燃性,同时能阻隔或抑制林火的蔓延。亦称生物防火。67.生物防火的特点:(1)有效性 (2)持久性 (3)经济性 (4)社会意义 (5)生态意义68.黑色防火:黑色防火又叫以火防火,是指人们为了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或为了开设防火线等而进行的林内外计划烧除。因为火烧后的地段呈黑色,且具有防火功能,故形象地称为黑色防火。69.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第一步。70.林火监测通常分为四个空间层次,即(1)地面巡护 (2)瞭望台定点观测 (3)空中飞机巡护 (4)卫星监测71.推土机组

22、在开路组清除障碍后,要沿着标记开设隔离带。开设隔离带时,小机在前,大机在后,把要清除的一切可燃物全部推到隔离带的外侧,防止点火后增加火强度等。72.以火灭火的点火方法(1)带状点烧方法(2)梯状点烧方法(3)垂直点烧方法(4)直角梳状点烧方法(5)封闭式点烧方法73.地表火扑救方法(1)轻型灭火机具灭火(2)森林消防车配合灭火(3)地、空配合灭火74.扑火的总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75.扑火伤亡原因:1 缺乏对火行为特征的了解,不能准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火行为的变化;2 缺乏实战经验,遇事过于紧张,不能沉着、冷静 的处理紧急情况;3 缺乏火场避险常识,顺风逃生、迎风扑打火头、在草塘及灌木

23、丛中避火、对地形条件认识不清向山上逃生等;4 对小火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化,不作任何准备而发生伤亡;5 在枯立木较多的区域扑火时,被火烧木及枯立木等砸伤;6 没有受过扑火训练的人因受到火场产生的轰鸣声和浓烟、高温的危害而引起极度恐惧,惊慌失措,乱跑乱串而造成伤亡。扑火安全中危险环境包括:(1)恶劣的天气条件 (2)陡坡 (3)窄山脊线 (4)狭窄草塘沟及岩石裂缝 (5)窄谷 (6)单口山谷 (7)破碎特征地形 (8)鞍状山谷 (9)合并地形76.如何火场脱险?(1)在没有避险的有利地形时,可点顺风火并迅速进入新烧出的火烧迹地避险解围;在附近有可利用的小溪、小道时,应在依托的下风地段点

24、火解围。(2)在利用公路、铁路、河流等进行点火解围时,应在依托的上风地段点火解围;(3)在点火时间来不及,附近有河流、小溪、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地域,可用水浸湿衣物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前卧倒解围;(4)当发现大火袭来,人力无法控制时,如果时间允许可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77.扑火人员在森林中辨明方向:(1)时针辨向法 在有太阳的情况下,把手表放平,时针对准太阳,在时针和十二点的中间,即是南方。以此为起点,顺时针方向每隔15min就是一个方向。使用这个方法辨向,春夏秋冬各有变化,要注意纠正误差。(2)树轮辨向法 主要是看伐区林缘树墩上的年轮,树的年轮宽的一面是正南,树轮密的一面是北。78.营林安

25、全用火:是指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地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安全用火,并达到预期的经营目的和效果,成为森林经营的一种措施和手段。有两种方式:计划火烧和控制火烧。79.计划火烧:又称规定火烧或计划烧除,是在规定的地区内,利用一定强度的火来烧除森林可燃物或其他植被,以满足该地区的造林、森林经营、野生动物管理、环境卫生和降低森林燃烧性等方面的要求。80.控制火烧:是指在一定的控制地段,将大量中度和重度的死可燃物集中烧除。81.营林安全用火和森林火灾的区别:(1)定义上的区别。森林火灾是失去人为控制的森林燃烧现象,火在森林中自由燃烧、蔓延和扩展;营林安全用火则是在人为的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的用火,并达到预

26、期的目的和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效果。(2)释放能量的速度不同。森林火灾是突然爆发式地大量释放能量,破坏森林生态的稳定,使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因子和生态因子发生混乱,长期不能恢复;营林安全用火则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进行的,即使是高能量的控制火烧,也是在人为控制下,将森林经营作业区内分散的采伐剩余物或林内杂乱物集中在一起烧除,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而是起到加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3)两者的后果不同。森林火灾能破坏森林结构和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发育,并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损失;营林安全用火则能为森林的生成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是经营森林的工具和手段,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82.1987年5月6日

27、至6月2日发生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森林火灾, 又称“5.6”大火。“5.6”大火死亡213人,烧伤226人; 火场面积133万公顷,其中过火林地面积114万公顷。 一、面积特大。整个火灾过火面积达133万公顷,外加1个县城、4个林业局镇、5个贮木场。2、 时间特长。从5月6日开始,一直延续到5月25日林区大范围降雨,才全部不见明火,而后续战斗则到6月2日才最后结束,以防复燃。3、 损失巨大。这场大火直接损失达4.5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达80多亿元,还未包括重建费用和林木再生资源的损失,以及多年后林木减产,林区人员重新安置的费用,如果算上环境恶化的因素,这些损失几乎可以超过

28、200亿4、 死亡人数多。仅有户籍之人死亡即达210人,烧伤者达266人、1万余户、5万余人流离失所;这还不算失踪人员和林区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83. 地形条件对火的影响:地形是重要的火环境要素,地形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形成不同的局部气候,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使可燃物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地形起伏变化,形成不同的火环境,不仅影响林火的发生发展,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林火蔓延和火的强度。地形对林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多个地形因子的综合。对林火影响较大的地形因子有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等。(1) 坡向 阳坡(南坡和西南坡)日照强、温度高、蒸发快,可燃物易干燥而燃烧,火势强、蔓延快;阴坡(北坡和东北

29、坡)日照弱、温度低、蒸发慢、林地湿度大,可燃物不易燃烧,火势弱、蔓延速度较慢;半阳坡(东南坡和西坡)和半阴坡(东坡和西北坡)的环境条件居中,可燃物的燃烧状态也处于阴坡和阳坡之间。(2) 坡度 坡度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湿度变化,陡坡降水停留时间短,水分容易流失,可燃物容易干燥而易燃,相反,坡度平缓则可燃物含水量大,不容易干燥,不易着火;坡度不同对林木危害程度也不同,坡度与火的蔓延速度成正比,而与林木死亡数量成反比,坡度愈大,火蔓延愈快,火停留时间短,对林木危害较轻,坡度愈小,火蔓延缓慢,火停留的时间长,对森林危害严重。(3) 坡位 坡位不同,坡度和海拔高度也不同,对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形成生境和

30、植被变化的一个生态梯度,对林火的发生和蔓延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坡位发生火灾的易控程度亦不同,发生在坡脚的火灾最难控制,其次是坡腰,再次是坡顶。(4) 海拔 海拔愈高,林内温度愈低,相对湿度增大,地被物含水率也愈高,也就不易燃烧;当海拔较高,进入亚高山带,降水量明显增加,一般不易发生火灾,但海拔高风速又较大,有利于火的蔓延,发生森林火灾不易控制。84. 林火对森林演替的影响(1) 原生演替 原生演替是指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火在原生演替中的作用表现在高强度的森林火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毁灭作用。(2)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次生演替包括群落的退化和复生两个过

31、程。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 树种的组成或种源 决定演替的树种组成不但是火烧后保存的树种,而且与迹地周围群落类型密切相关。种源不同影响迹地上的林木种类结构,火烧迹地上一般适合于喜光树种的生长,因其环境变化为极端条件,而一般耐阴树种则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才适合生存。2 生境条件 火烧后的生境条件也是决定演替方向的重要因素。由于火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生境条件,造成火烧迹地所特有的生态环境。所有的植物种类都要受到这个生态环境新的选择。生存条件的变化幅度,决定了火烧迹地上演替后的植物种类结构。3 树木的发育期 树木的发育期长短决定了不同树种在次生演替中的竞争能力的大小。4 火强度的影响 火强度的

32、不同,对林木破坏程度也不同,火强度越大,越接近逆行演替,演替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火强度越小,恢复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越短。(3)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指的是从一个初始先锋群落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阶段和连续体,最终朝成熟的稳定群落的发展过程。逆行演替正好相反,它朝着物种组成简单、生产力低下以及生物量小的早期阶段发展。森林火灾后,群落的演替方向是进展演替还是逆行演替,决定于林火干扰的强度和森林群落的抗火性能。在次生演替过程中,森林火灾消失后,次生裸地上植物群落能否恢复进展演替的极限我们称为次生演替的弹性极限。低强度火烧可以维持良好地生态环境,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森林群落发生进展演替。林火干扰超过演替弹性极限,就会发生逆行演替。(4) 偏途演替 是演替过程中,离开了原来的演替系列。朝另外的途径发展,且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林火长期频繁作用所造成的偏途顶级群落不容易恢复,只以这种形式长期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