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素材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依次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
2、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特点: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瘤文、“古文”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有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章节内容秦以前: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四只眼睛,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如日”“月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
4、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秦以后: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
5、用,方向是简易。演变: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汉隶,这是隶书的标准。隶书方正,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汉初已有草书,从隶书变化而来,称为“章草正书本是扁方的,到陈隋是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为了好看,正书简化,这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
6、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线条圆润,变形复杂隶书:蚕头雁尾,结构端正,字形略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端正大气(颜真卿)行书: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王羲之)周易第二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领。1 .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
7、便成了周易这部书。2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八卦的基础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是二,三画
8、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ti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心n)代表山,兑代表泽。尚书第三本章,朱自清没有把重点放在尚书的内容上,而是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尚书古今真伪之辩,展现了尚书曲折的流传过程。尚书尚书素以“佶屈鳌牙著称,其文辞之繁难、流传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对于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来说,如此介绍,的确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朱自清真是煞费苦心,每种经典怎么介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内容:1.尚书2.伏生传书3.古今之争,真假尚书1 .总体概括一一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1)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
9、来;(2)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二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二2 .尚书内容(1)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2)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二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3)名字由来:这些被记录的辞,存做档案,为“书”,汉人便将“书”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10、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诗经第四本章从诗的源头写起,介绍乐诗经的由来,和诗经的发展一一春秋时期的外交利用诗经进行对他国进行“内涵”,孔子利用诗经进行对人的教化,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整体思路是:(诗)歌谣一一乐工收集记录一一诗经一一诗言志毛氏诗传一一诗序(1)有了文字后,为了职业需求,歌谣被乐工记录下来,不仅搜集乐歌,还搜集乐谱。(2)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
11、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3)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补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诗经根据所配乐曲的性质划分的三个种类)合称诗经的“六义。“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
12、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三礼第五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朱自清在写关于礼这一篇的内容时,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果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则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思。主要内容:1 .三礼一一礼记周礼仪礼2 .仪礼和周礼(1)作者、创作时间: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13、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2)内容: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土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3 .礼记(1)内容:“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2)发展: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
14、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1 .春秋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七二二一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做编年。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2 .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三传就是对春秋的解读,公羊、毂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3、左传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特点就是文笔好。晋范宁评价
15、左传,“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其文缓,其旨远;补充: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二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四书第七“四书: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书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
16、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孔子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严甚;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17、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顺序:古代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有了大学的提纲掣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
18、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起的。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战国策第八战国策内容: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时间: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四。三一前
19、二。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发展由来: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有策士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苏秦连横失败,家中穷困潦倒,锥刺股读书,最后合纵成功。
20、才想明白一切,原不过为了权势富贵。);有策士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他们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艺术特色: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战国策文辞妙绝,生动传神。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这部书除文辞的作用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
21、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寓言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
22、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这时候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三十九岁任大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
23、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这部书没有流传下
24、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诏汉和帝命跟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弟弟:班超;妹妹:班昭。)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比史记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地理志记录了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各地物产
25、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是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异同: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现些,比较合体些。二书并称良史: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
26、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诸子第十本章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本章的内容,不管是对语文的学习还是历史的学习,都很有帮助。主要内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名家、法家、阴阳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背景诸子传说的历史背景一一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
27、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诸子百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彳一,11女口,.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思想产生原因和目的: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
28、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其他代表人:孟子,名轲,邹人。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一一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荀子,名况,赵人。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他却注重
29、功利。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理论的根据。墨家创始人:墨子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做“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思想:“兼爱非攻”他们有主义。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
30、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意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道家思想起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土。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
31、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老子和庄子: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和庄学的根本思想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做“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日明。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
32、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做“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庄学和老学的不同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人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辩者,汉代称名家(讼者
33、辩者”“察土刑名家)郑国邓析辩者的一个首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邓析的本事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地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的;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说。惠施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做“合同异”公孙龙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一一“离坚白这叫做这种讨论与
34、一般人感觉和常识相反,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二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法家,和儒、墨、道不同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起源法家出于“法术之士。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做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一一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韩非子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
35、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穷竟是恶的。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技巧。综核名实是一个例。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阴阳家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代表人物:骆ZoU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
36、骆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别一德所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士胜水,这样“终始”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开始受他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西汉今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思想的一统第一步: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们大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第一
37、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第二步: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诸子学依然很盛。第三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第四步: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
38、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辞赋第十一本章先讲辞,再讲赋。介绍辞时重点放在了屈原的作品。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主要内容:屈原楚辞赋屈原的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秫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
39、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的作品一一离骚和九章离骚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
40、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九章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出世观了
41、屈原作为“诸子百家”中“一子”的思想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屈原作品的特点和影响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宋玉,他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楚辞的由来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地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最早的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
42、内容: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赋篇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辞赋咋混在一起的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之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43、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第十二本章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一一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一一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一一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
44、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一贯的“和稀泥”),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重点内容:1、乐府诗2、晋代陶渊明、谢灵运3、唐代李白杜甫韩愈4、晚唐李商隐杜牧5、南宋三大诗人诗的发展1 .乐府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作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而成就最高的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2 .五言诗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在五言诗上下功夫但真正奠定五言诗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3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
45、为后世所宗。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嫌说像“道德论。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济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却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刁、O谢灵运,宋时做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和谢的区别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