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前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等历次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2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
2、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基准年为2027年,规划期为2028-2030年,2023年为近期,2029至2030年为远期。第一章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区位于市的中部,居左江中上游,地处桂西南丘陵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该区雨季长,季风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多样、规模小,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区以碳酸盐岩类岩石分布为主,经风化形成的残积、坡积或残-坡积的红黏土常具有膨胀性。截至2022年,全面完成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铁路
3、沿线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等成果资料,区多年来因地质灾害造成6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504.7万元。目前区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93处、岩溶地面塌陷2处),按险情等级划分:大型2处、中型33处、小型9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对象类型有居民区(点)、办公楼、学校、公路、农田和水库等,威胁人口约2227人、财产约9079元(详见表1)。根据区L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评成果,2026年区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8处,2022年区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10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村屯176处,涉及人口约8766人;在区存在3处高风险区,6处中风险区,3处低风险区,全区存在约176
4、处高陡切坡建房点,这些切坡建房形成的边坡高陡,多未修筑有效护坡及坡面排水设施,岩土体风化强烈,属于潜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带。表区规划隐患点统计表板利乡江南街道镇Vl湍镇罗白乡那隆镇石景林街道太平镇驮卢镇新和镇左州彳2O5002200100含危42116524299516定斜OOO00000000OOO00000000埸陷OOO00000110621665462911616人口)18639130761486236510537528482财产元)772285663400550170419060015852682102鳖OO0000000001O00000010021412711229311253391
5、8847注:地质灾害险情等级根据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T/CAGHP0012018)确定。二、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四五”期间,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自然资源局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体系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On年2025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成绩斐然。(一)组织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专业支撑“五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层层压实各部门的职
6、责,分工协作,统筹做好各项防灾工作,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自然村(屯)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等防治工作常态化,提升监测员的技术水平,较好的提高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全覆盖。在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基础上,完成了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期间同步完成8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初步勘查。期间开展了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核查,基本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提高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特征认识。(三)防灾避险机制更趋完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筑牢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平台,区完善了以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自然村(屯)四
7、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每个隐患点由当地政府组织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两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等;为提升监测员的技术水平,每年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四)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十八大”以来,为促进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长足发展,区每年均编写年度地灾防治方案,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由区政府发布实施;根据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每个隐患点均编制了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灾害或重大险情后,第一时间成立由政府部门牵头的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指挥调度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区共举行5场
8、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应急避险能力。(五)综合防治项目有力推进。在中央、自治区财政支持847.5万元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地方财政预留自然灾害防灾预备费投资等方式,对8处险情大、稳定性差,特别是威胁到学校、集镇、居民集中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小微型隐患点实施简易工程除险加固。通过工程治理、简易工程除险加固等防治措施,使近千位群众摆脱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三、“十五五”防治形势(一)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党的十九大
9、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防灾减
10、灾救灾工作,作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2026年4月视察,提出了“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等目标要求,也对持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资源部、自治区要求深化地质灾害隐患高精度调查评价,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地质灾害处置保障能力”。落实上述要求,需要系统掌
11、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客观认识风险动态变化,完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综合防御体系,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区已完成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但由于比例尺较大,风险区划分较粗,现无法精准落地,导致风险区的预警机制建立困难,未来“双控”模式实施难度较大。1 .2026年全面完成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2022年全面完成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但由于经费有限,1:1万精细化调查、精准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工作开展缓慢,小规模的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区早期识别难、危岩和岩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难,预警机制不健全
12、地质灾害风险将长期存在并持续高位运行。2 .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综合治理难度大,防治工作任务仍然繁重。根据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这些隐患点直接威胁人数约2227人、直接威胁财产价值约9079万元。虽然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多为小型,但点多面广,且分布地段相对偏僻,单一治理工程费用偏低,但总治理费用十分巨大,本级财政资金不足,难以逐一安排工程治理。3 .高切坡临坡建房现象大量存在。“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广大农村地区切坡建房、修路现象普遍存在,高陡斜坡临坡建房存量大。根据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现有农村地区
13、高切坡临坡建房数量约197处,且多数边坡无有效护坡及坡面防排水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降雨、坡体结构累进破坏、震动、加载等极端因素叠加作用下,容易发展为不稳定斜坡,或突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4 .极端强风暴雨是我区暴发群发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主要的风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强风暴雨等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发生局地或较大范围群发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风险加大。5 .随着我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能源、交通、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农村切坡建房选址指导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逐步增大。全区存在3处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约1055.25k11约占区面积的36
14、37%,而且随着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提高,更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隐蔽性强的隐患点、风险区也将陆续被发现。(三)防灾减灾短板弱项依然存在。地质灾害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形成机理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动态性、复杂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受资金和技术水平制约,我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深度、广度仍然存在差距,地质灾害风险底数掌握和监测预警水平还不能满足当前风险管控的需求。1 .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深度和精度偏低,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专项调查、评价和核查工作,解决“灾害隐患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发生”等根本性问题。2 .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科学手段落后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采用人工巡查监测预警,当前
15、农村地区基层监测员人力严重不足,部分偏远山区采用包片的方式开展巡查监测,1名监测员需要承担多个自然村屯多个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紧急情况来临时,难以按要求实施监测工作。因此需不断增加专业监测点的布设,提高监测预警精度,进一步解决“灾害什么时候发生”等问题。3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准确度仍有待提高。受降雨预报精度及自动雨量监测站、土壤含水率监测站密度低以及各部门信息共享存在时间偏差的影响,我区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准确度仍然偏低。4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方面,现有隐患点数量多、规模小型且分布范围广泛,多位于交通、通讯条件差的偏远山区,防治难度较大。区现存的12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很大一部分亟需安
16、排工程防治或异地搬迁避让,以彻底解决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但由于本级财政资金薄弱,防治资金筹措方式单一,资金缺口大,因此防治工程难以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隐患”减存量、控增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5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方面,我区目前仍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管控为主要模式,对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能力不足,亟待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等领域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方法,精准实施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模式,提升防灾减灾管理能力。6 .科学技术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结合不足,需加强高校与生产部门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科学指导地质防治工
17、作有序开展。7 .防灾知识宣传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以调动人民群众自主防灾的积极性。当前我区很大一部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住户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或侥幸心理,群众自主防灾意识淡薄,避险、自救和主动防灾意识不强,有些群众对发出的预警信息置若罔闻,村级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乡镇(街道)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农村切坡建房专项整治及专业监测设备安装等工作不实。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等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
18、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夯基础、补短板、提质效、增能力、强监管”为基调,全面强化地质灾害风险双控、点面结合全域整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防”的能力和“治”的标准提升,加快构建与推进区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提升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区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筑牢安全“底板”。二、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作为工作方向,把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民生效益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工作重心,最
19、大程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的威胁,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二)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坚持防灾工作重心前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人技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风险双控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三)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统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施策。聚焦地质灾害风险高、险情紧迫、危害大的人口聚居区、重要基础设施及重大民生工程,推进全域地质灾害调查
20、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工作。(四)压实责任,齐抓共管。强化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铁路、交通、水利、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依规推进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合力。(五)科学防控,智慧管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继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基础和经验,推动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由“隐患点”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点面结合统筹部署和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大力推进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模式和“隐患点+风险区
21、双控管理模式的智能化升级,努力构建更高质量、效率、安全的科技防灾体系,实现基础调查常态化、动态监测智能化、预警预报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三、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2023全面完成我区125处地质灾害隐患核查工作,2024年完成区高、中风险区精细化调查工作,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风险区底数。2030年实现区“双管控”模式、重点区域整治、治理与避险相协调、信息化建设和防治能力大幅度提升,构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格局,形成科学高效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确保“十五五”期间,全区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
22、成,进一步减轻地质灾害对我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具体目标。1 .隐患识别能力大幅提高。2023年开展地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核查工作,2024年完成高、中风险区精细化调查工作,逐步解决“地质灾害在哪里”的问题,实现“双管控”模式。随时更新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力。2 .逐步建立和完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按照自治区和市“应装尽装”的部署原则,大于30人的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网的建设,根据当地群众和主管部门的意见,截至2022年底,区已安装专业监测点18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23、体系,按照自治区和市“应装尽装”部署原则,近期规划完成9处地灾点的专业监测预警网建设,远期规划完成10处隐患点和5风险区专业监测预警网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与市、自治区、国家监测网连为一体。3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坚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每年汛期前开展防汛工作会议,科学部署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对极端天气要建立各部门的会商机制,综合科学研判地质灾害在极端天气下的发展趋势;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为提高短临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结合“人防+技防”的工作部署,在地质灾害高中风险区新建的监测预警网点中均布设自动雨量站,增大数据采集量
24、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精准度,逐步核查后的高风险区的监测人和责任人纳入预警管理平台,提高预警的覆盖面。4 .全面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风险区“双控”新模式。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等关键问题,通过管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显著提升我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构建完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2030年实现“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管理模式。(1)风险双控责任落实层级化。完善构建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村小组)四级网格单元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组成的“4+1”防灾减灾职责层级架构和“六员共管”责任体系,分层
25、级明确和落实防灾减灾职责。(2)风险识别更新精细化。聚焦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在哪里”和“结构是什么,以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等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调查手段,区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现场核查、地面调查和年度“三查”,以斜坡或泥石流沟为单元,形成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一张图”和风险双控“一张图”,精细刻画隐患点和风险区空间分布、中长期风险等级,掌握风险底数;精细划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风险防控区,精细标识承灾对象和风险等级,以及避险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点等。结合年度“三查”,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新增或核销,并动态
26、更新其基本信息、边界及危害范围、承灾体、风险等级和相关责任人等信息,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3)风险监测预警精准化。聚焦地质灾害什么时候发生,充分利用专业监测新技术方法,区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全域控制、重点突出的风险监测一张网,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数据支持精度。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和监测数据,组织研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模型,探索开展一点一阈值/模型精准预警;组织研发地质灾害风险区预警模型,逐步实现以斜坡或泥石流沟为单元的精准预警;持续动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一张图建设与信息发布。(4)风险防御响应协同化。
27、聚焦地质灾害风险如何防御响应,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预警分级响应机制,组织各级相关人员开展预警响应行动,开展预警响应复盘评估;建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和分级响应机制,组织各级相关人员开展先期处置、现场响应、后方响应和会商调度等工作,开展灾情险情及防御响应复盘评估,实现地质灾害风险防御多级联动、协同工作和闭环管理。(5)风险规避消减有序化。聚焦如何消减风险,县级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分布发育特征,结合防灾减灾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采取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综合整治等措施,统筹安排,形成地质灾害风险规避与消减项目一张表,分期分批逐步规避和消减地质灾害风险,最
28、大限度减少受威胁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数量。(6)风险源头管控规范化。聚焦如何控制增量,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强山区切坡建房、道路建设等引导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严格规范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提升国土空间安全韧性。(7)风险科普培训多样化。聚焦如何提升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风险区巡查员、隐患点监测员和社会公众,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演练,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提升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识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8)风险双控管理制度化。聚焦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制度化、规范化,围绕责任落实、风险识别
29、更新、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防御响应等工作需求,县级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机制。(9)聚焦智慧防灾,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基础,建设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风险动态数据库,构建完善集数据智能采集、智能管理、智能预警和智慧服务为一体的县级地质灾害风险双控智慧服务系统或应用节点,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智慧化服务水平。5 .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不断推进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单位深度合作与融合,地质灾害防治产学研用机制更加完善。充分利用自治区立项的创新课题成果和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集成和应用研究,加强
30、地质灾害防治科研人才队伍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突破,使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十五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2024年旨标2023年备注2030年1.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县、市、区)(个)1/2022年己;2.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个)/12024年完J3.开展地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核查工作(项)12023年4.开展高、中风险区精细化调查工作,并纳入群测群防网格手理平台(个)/12024年完J5.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覆盖率(%)100100逐步风险监测人纳)6.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点建设(处)915截至202218处7
31、风险数据库年度动态更新(年)122023至208.“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人)250监测员、隹值班员全39.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双区管控模式(年)12030年逐20.委托专业技术队伍实施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年)22024年刑1.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人次/年)240160每年地灾培平均每场8(2.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场/年)160240每年1场,人。3.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处)474.应急排危除险(处)101处应急二目5.治理工程巡查、维护(处)512规划期内所6.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平台(含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也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地质灾害动态管理系统)(个)1自然资源/的管
32、理平7.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研究(项、组)11:5万地,普查成果E用研究第三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综合考虑各地区地质灾害历史发育强度、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滑坡、崩塌(含危岩)、地面塌陷分布发育现状,辖区范围内共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面积1121.5k112,约占区总面积的38.64%;中易发区3个,总面积421.6k112,约占区总面积的14.53%;低易发区2个,总面积910.9k112,约为区总面积的31.39%;不易发区3个,总面积448k112,约为区总面积的15.
33、44%(详见附图1)o下面各易发区详细分述如下:(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 .那隆镇拾义村-那光村滑坡、土质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I):该区主要分布区北部,与大新县、隆安县接壤,面积368.8km2,约占高易发区面积32.91%,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总体地貌属低山丘陵地貌,区内山峰标高166974.7m,溪沟发育,沟谷中浅切,沟谷呈“V”型,山坡坡度一般2050。,植被较发育。出露地层比较复杂,主要有寒武系黄洞口组、泥盆系下统郁江组、那高岭组、莲花山组,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质页岩、泥岩。受构造断裂的影响,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顺坡向形成宽缓斜坡,第四系覆盖层物质较
34、厚。区内现有灾害隐患点41处,121处高切片危险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为0Hl处/km2,规模均为小型。2 .左州镇果坡村-何村岩质崩塌、危岩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2):该区主要分布区境内的中北部果坡村-何村一带,面积481.4k112,约占高易发区面积42.92%,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为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次之。总体地貌类型为峰丛洼地。区内山峰标高一般为220450m,洼地标高为100m-150mo洼地山峰呈狼牙状、锯齿状,山体陡崖多,坡度5085。地层主要为石炭系、泥盆系,二叠系,岩性为灰岩、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等。地质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区内现有灾害隐患点17处,灾害发
35、育密度0.035处/kmz,规模均为小型。3 .驮卢镇驮目村-驮柏村岩质崩塌、危岩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品):该区主要分布区境内的中部与扶绥县接壤,面积271.3km2,约占高易发区面积24.17%,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为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次之。总体地貌类型为峰林谷地。区内山峰标高一般22045011,谷地标高为100In150m,谷地平坦开阔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换频繁。谷地山峰呈狼牙状、锯齿状,山体陡崖多,坡度5080oo地层主要为石炭系、泥盆系,二叠系,岩性为灰岩、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等。地质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区内现有灾害隐患点6处,灾害发育密度0.022处/kmz,
36、规模均为小型。(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1 .左州镇林村-立村岩质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该区主要分布区境内的中北部一带,与大新县接壤,面积58.6k112,约占中易发区面积13.92%,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总体地貌类型为峰林洼地。山峰呈锯齿状,山坡为陡坡、陡崖,坡度4070,基座相连,洼地零星分布,底部呈锅状,四周封闭,山顶及山坡体植被稀少,基岩几乎裸露,洼地、谷地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l3m,岩性为黏土夹碎石。地层主要为石炭系(Cly、Cl-2d、C2d)、泥盆系(D31-w.Dl-2p),岩性为灰岩、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泥质条带灰岩、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夹硅
37、质岩、白云质灰岩等。区内现有灾害隐患点4处,灾害发育密度0.068处/kmz,主要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损毁耕地。2 .驮卢镇屯村-莲塘村岩质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该区主要分布区东北部驮卢镇屯村-莲塘村一带,面积106km2,约占中易发区面积25.18%,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总体地貌类型为峰林谷地。峰林顶峰标高一般220450m,谷地标高为100nI150m,谷地平坦开阔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换频繁。谷地山峰呈狼牙状、锯齿状,山体陡崖多,坡度5080。地层主要为石炭系、泥盆系,二叠系,岩性为灰岩、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等。地质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区内现
38、有灾害隐患点4处,灾害发育密度0038处/kn主要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3 .镇-板利乡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3):该区主要分布区中南部镇-板利乡一带,面积257km2,约占中易发区面积60.90%,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总体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系(Dly、Dll-n.Din、Dll)、石炭系(C2、Cid、Cly),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为硅质岩。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形迹。区内基本无切坡活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300mmo区内现有地灾隐患点21处,地灾隐患点发育密度0.082处/km?,崩塌规模均为
39、小型。主要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 .左州镇-那隆镇-驮卢镇岩质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I):该区主要分布区北部左州镇-那隆镇-驮卢镇一带,面积214km2,约占低易发区面积23.52%,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总体地貌类型为残峰坡地,标高一般103-152m,地形相对平坦,除少数分布残峰的区域外,大部分区域不具备斜坡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区内现有地灾隐患点9处,高陡切坡危险区25处,地灾隐患点发育密度0.042处/km?,崩塌规模均为小型。主要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2 .市辖区T赖湍镇-罗白乡-板利乡岩质崩塌、危岩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40、C2):该区主要分布区南部市辖区T赖湍镇-罗白乡-板利乡一带,面积696.9knB约占低易发区面积76.84%,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总体地貌类型为孤峰残山坡地,大部分区域较平缓,仅有少数孤峰出露。区内大部分的地层为三叠系(Tim、Tlb),二叠系(Pim、Plq),岩性为纯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区内现有灾害隐患点16处,3处高陡切坡风险区,地灾隐患点发育密度0.023处/km?,崩塌规模均为小型。主要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四)地质灾害非易发区1 .瀚湍镇地质灾害非易发区(D1):该区主要分布区东部漱湍镇一带,面积108km2,约占非易发区面
41、积24.11%.总体地貌类型为残峰坡地,标高一般103-152m,地形相对平坦,除少数分布残峰的区域外,大部分区域不具备斜坡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现有地灾隐患点3处,1处高陡切坡风险区,地灾隐患点发育密度0.028处/km?,崩塌规模均为小型。主要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2 .新和镇地质灾害非易发区(D2):该区主要分布区西部新和镇一带,面积110km2,约占非易发区面积24.11%。总体地貌类型为残峰坡地,标高一般97-140m,地形相对平坦,除少数分布残峰的区域外,大部分区域不具备斜坡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现有地灾隐患点3处,地灾隐患点发育密度0.027处/km?,崩塌规模均为小型。主要
42、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3 .新和镇地质灾害非易发区(D3):该区主要分布区中北部左州镇-驮卢镇一带,面积230km2,约占非易发区面积51.78%。总体地貌类型为孤峰平原,标高一般100-150m,地形相对平坦,地层主要由不纯碳酸盐岩组成,岩性为泥质灰岩夹钙质灰岩、凝灰岩、泥灰岩、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出露泥岩、硅质岩、砂岩等。除少数分布孤峰的区域外,大部分区域不具备斜坡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现有灾害隐患点1处,地灾隐患点发育密度0.004处km2,崩塌规模均为小型。主要威胁对象为居民点、农田、公路。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特征,根据1:5万地质灾害调查
43、评价成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风险区三级。本规划期内开展的高、中风险区精细化调查工作,根据资金条件,由北部的高风险向南部逐步核查,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高风险区优先开展核查工作,其次为中风险区的核查。本次高风险区与重点防治区范围一致。主要位于境内的北部、中南,其范围涉及那隆镇、左州镇、驮卢镇、太平镇、镇等地,面积527.09km2o高风险区一般不作为城市更新建设区并要采取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排危除险等整治措施严控风险,确因城镇建设可拓展空间不足,更新建设需配套完成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本次中风险区与次重点防治区范围一致。主要位于境内的北部、东部、西部、南部,其范围涉及那隆镇、左州镇、驮卢镇、
44、新和镇、江南街道办、石景林街道办、镇、板利乡等地,面积1128.06k1120中风险区内建成区,要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采取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措施开展治理,全力确保安全。对于边界内规划建设区原则上要避让高、中易发区,在项目选址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配套实施相关防护工程。本次低风险区与一般防治区范围一致。主要分布区中北部、区中南部,面积约1246.83km2o对低风险区要按县级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指南(试行)规定落实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开展城镇更新建设。二、地质灾害防治区依据地质发育程度、易发区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特点等,结合不同区域社会经济情况和发展规划等因素,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
45、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级别,其中重点防治区4个,该区主要位于境内的北部、中南,其范围涉及那隆镇、左州镇、驮卢镇、太平镇、镇等地,面积527.09km2,占工作区总面积的18.16%,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共威胁人口1801人,威胁财产6846万元;次重点防治区主要位于境内的北部、东部、西部、南部,其范围涉及那隆镇、左州镇、驮卢镇、新和镇、江南街道办、石景林街道办、镇、板利乡等地,面积1128.06k11占工作区总面积的38.87%,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共威胁人口1303人,威胁财产3650万元;一般防治区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区中北部及中南部。该区人类工程活动相对
46、较弱,面积1246.83k11占工作区总面积的42.96%,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共威胁人口82人,威胁财产570万元(详见附图2)o下面各防治分区详细分述如下:(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重点防治区均为高风险区,该区主要分布那隆镇北部低山丘陵区一带,太平镇、左州镇、驮卢镇峰林洼地、峰丛谷地一带,镇南部丘陵一带。该区近期防治点32处,远期防治点55,重点防治点15处,次重点防治点25处,一般防治点47处。针对重点防治区建议:1.2024年开展高、中风险区的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工作,细化高、中风险区的分布;2.集中有限资金,分轻重缓急逐步治理一批潜在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工程治理点8处;3.区
47、内公路建设和民房修筑,应进行合理规范并尽可能避让高风险区,做好简易处置措施,应急排险工程治理点1处;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风险区巡视监测频次,包括人工巡视监测和利用裂缝伸缩仪、报警器等简单的监测设施进行监测,专业监测点布置24处,区内87处隐患点均需落实具体负责人,建立群策群防和群专结合的网络体系和地质灾害点速报制度,实行“县、乡(镇)、村、组”多级负责制,汛期值班,发现灾情迅速上报;5.加强该区内人们防灾减灾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避险演练;6.加强临坡切坡建房监管。对工程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按照“谁引发谁负责谁治理”原则,落实人为建设形成的隐患治理责任。在用地规划和审批村民建房用地时,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严格控制临坡切坡建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