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80903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县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上,在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五年;是县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居高地、珠三角高端产业承接基地和北部市域高品质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县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开启“美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基本形势一、“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一)实施总体情况“十四五”以来,县始终坚持

2、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严格环境审批,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强化环境监测能力,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内一流城市和推动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提供环境保障。总体而言,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L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保持良好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县生态环境

3、质量保持稳定优良。增江干流段稳定达到地表水11类标准,其主要支流水质均符合相应水功能区目标要求,水质总体维持优良等级;公庄河平陵河段水质维持良好,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天堂山水库、白沙河水库、梅州水库、七星墩水库四个大、中型水库水质总体维持稳定优,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县域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1类标准,水质优。截至2020年,县空气质量指数(AQl)优良率均达到98.8%,PMlO年均值为36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值为19微克/立方米,NOZ年均值为13微克/立方米,SOZ年均值为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4、连续五年保持在省、市排名前列。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提升到战略层面,先后作出“生态立县”“建设珠三角生态花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决策部署,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保护措施,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实施林业生态保护,通过新型工业集聚发展和生态旅游全域发展相结合,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和“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城乡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态文

5、明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命名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公告(公告2018年第62号),县达到考核要求,成功获得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3 .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圆满完成。一是全面完成入户清查工作,2019年6月底清查定库污染源共1612家,其中工业污染源1362家,农业污染源72家,生活源30个,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148家。二是完成污染源普查活动。制定并印发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开展县域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按时完成填报及核算的普查对象1863家,其中工业源1372家,农业源135家,集中式源132家,生活源188家,移动源3

6、6家。三是按照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集中式污染源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等五类污染源,分门别类整理完善各类普查报表及其相关的支撑材料,并对数据审核阶段开展的针对性筛查名单进行归档保存,做到“一源一档”清晰明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及档案已通过市污普办验收。四是完善污染源普查档案,对数据进行开发利用。根据关于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验收结果的通报(惠市污普2020年)13号),评定县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果为优秀。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绩。“十四五”以来,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针对以生猪为主的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建立健全养殖和管理秩序。2015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划定禁养区、限养区

7、准养区,实行“三不准一鼓励”工作措施,健全畜禽养殖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养殖秩序和管理秩序,遏制养殖场的“野蛮生长”。二是对生猪无序养殖、非法养殖进行清拆整治,实现全县禁养区“零养殖”,限(准)养区”零增量、减存量、规范养殖”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取缔生猪养殖场1097户,清拆猪舍面积60.9万平方米,清理生猪47.7万头,取缔禽场97家,清理家禽116.59万羽。三是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建成2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全面负责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全部集中处理,全县畜禽养殖实现零污染的目标。通过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整治,大大减轻水污染压力,县域内江河湖

8、库水质明显得到改善,进一步保障了增江河、公庄河水质稳定达标。(二)指标完成情况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制定的环境质量、总量控制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共19项指标已基本完成规划目标,其中:环境质量方面,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PM2.5年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主要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n类)比例为100%,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断面比例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为0%,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比达15%以上,8项环境质量方面指标均已完成规划目标。总量控制方面,

9、总氮和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的减少比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总量减少比例均已完成规划目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4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指标均已完成规划目标。表1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十四五(2020年)2019年完百情日1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100完百2PMz5年均浓度(gm3)3022完后3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100完百4主要

10、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100100完后5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断面(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比例()0O完百6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10O完方7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90完后8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比()1515完后9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完后1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2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3总氮减少(%)14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少(%)15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减少(%)16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490

11、3完后1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完百18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完后1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22完后备注:(1)指标9-指标11的减少比例是2019年度污染物排放量相对于2015年度的减少比例。(2)指标13和指标15市未下达减排目标任务。(三)主要经验做法L坚持问题导向,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1)以点带面,打好蓝天保卫战。立足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县紧盯重点行业和区域问题,制定县蓝天保卫战任务及目标分工,督促各职能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职责,推动各乡镇(街道、区)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林场(以下简称各乡镇)积极落实属地责任,大力推进重

12、点任务完成。开展VOCs治理达标排放百日服务行动。一是开展重点监管企业VOCs核查销号,对全县被纳入市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清单的唯一1家企业进行核查,核实该企业生产工序未涉大量VOCs排放,依照规定在APP上进行了销号处理。二是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VOCs专项治理,加强日常巡查、政策宣传和监管,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完善环保手续,做好固废台账。三是开展在用汽车尾气检测工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汽车尾气路检工作,有效震慑冒黑烟车辆和尾气超标车辆污染行为。截至2020年10月底,共开展路查抽检31次,累计抽检机动车2739辆,其中抽检柴油车759辆,不合格35辆,公安交管部门处罚24辆,交通

13、部门已监督完成维修23辆。四是推进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建设工作,完成县城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建设工作,任务完成率33.33%。五是开展干洗行业VoCS整治工作,经排查,全县共有7家干洗单位,皆以水溶性洗涤剂进行水洗为主,未发现使用干洗油(四氯乙烯)作主洗涤剂,仅个别干洗单位使用少量四氯乙烯对油迹进行浸泡或喷洒清洗。水泥行业提标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对县内4家旋转窑水泥企业实施提标升级改造,主要实施低氮燃烧和低氨脱硝等方式,促使企业排放标准达到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钢铁、石化、水泥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要求,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工作。在县人民政府

14、网站发布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登记指南,并要求各单位按照行业管理职责推动登记编码工作,共完成编码登记2254辆次。开展砖厂、竹木加工行业工业炉窑整治活动。召集企业就排污许可和粉尘污染规范整治工作进行研究部署,针对全县小型牙签加工行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存在烘干炉窑等历史遗留问题,对全县169家竹、木加工单位全部完成网上登记,对相关企业实施烘干炉窑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或实施烟气整治改造,县城实现70%电烘干清洁能源改造,20%企业完成喷淋除尘设施改造。实施石灰行业、锅炉整治和提标升级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县关闭25家共86条石灰土窑,有效减少燃煤使用量,从而减少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

15、的排放,对保留的5家石灰窑企业实施提标升级改造,重点企业县新晶石灰有限公司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主体和布袋安装,并投入试运行。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对全县23条生物质锅炉实施改造,安装高效环保设施。(2)综合施策,打赢碧水攻坚战。为更好地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县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及县国、省考断面应对初雨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的配套方案,重点围绕农村污染问题,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不正常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提标升级和修复使用,并加强运营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是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建设工作。编制县农村生活污水处

16、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6)等一系列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和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2020年,对39座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升改造,64座已建成设施进行修复使用,在省定贫困村新建设41座,先行示范村新建设32座,合计新建和修复改造共176座。二是认真督导核查,加大整改工作力度。根据市督查组督查意见,对135座不正常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认真核查,会同各乡镇落实整改工作,目前全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并达标排放。三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县共有自然村1932个,已完成村庄污水治理的自然村1238个,

17、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约65.99%;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的自然村1794个,完成率约95.62%o四是加强运营管理,确保及时产生效益。制定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县域一体化运营,每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运营管理经费,由县水务有限公司全面接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县25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移交到县水务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维护。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一是大力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在2014年实现“一建制镇、一污水厂”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沙迳社区、路溪社区、铁岗社区、天堂山居委等四个原撤并乡镇的

18、社区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重建南昆山污水处理厂,以上五个污水厂已全部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二是大力推进县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2017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一、二期通过加装紫外灯管和过滤器等措施进行提标升级,使其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及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较严值,已投入运行使用。三是扩大截污管网,提高有效覆盖率。2020年完成新建污水管网26.36公里,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工程10.8公里,均已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持续推进全县河涌、河道整治工作。一是对邓背河、路溪河、增江(地派镇段)、白沙河、永汉河等5个河段开展河道治理、建设护岸、清淤疏浚和建设景观节点等治理工程

19、共治理河道31公里,大大提升河道形象。二是深化河湖“清漂”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全域覆盖”的原则,对全县水域开展常态化保洁工作。2020年,全县清理水面漂浮物(水浮莲)长达214.7公里,清理面积约69645平方米,清理垃圾漂浮物(水浮莲)约185吨,累计出动人员845人次,投入资金约40.95万元。目前全县水域未出现有黑臭水体,并实现黑臭水体“零增长”。(3)突出重点,推进净土防御战。做好涉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断源整治工程。根据市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及分工,全县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县上仓铅锌矿有限公司、市鑫祥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县茶排铅锌矿有

20、限公司,开展涉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断源整治工程,消除涉镉重金属重点企业土壤污染隐患。强化医疗废物的监管与处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对县内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要求,特别是医疗废物的转运和集中处置都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阻断医疗废物的疾病传播风险。隔离点产生的垃圾要等同于医疗废物处置标准,实施集中无害化处置。同时,对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检查,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全年共出动569人次,检查225家次医疗机构、8家次隔离点和52家次污水处理厂。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光华水泥厂水泥窑生产线技改循环经济项目和塔牌水泥有限

21、公司30万吨/年钢铁行业富铁废渣替代原料技改项目是省重点环保项目,上述两个重点环保项目于2020年年底完成工程建设投入试生产,对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力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整治工作。县花竹选矿有限公司矿库清库项目是县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重点整治任务,督促该公司按要求制定销库方案,以将尾矿砂原地存留不进行回采的方式进行销库,并对场地进行覆土复绿,恢复原始地形地貌,完成尾矿库销库及验收工作。推进汽修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整治。印发关于要求汽修行业完善手续及加强危险废物按规处置的通知,在全县开展汽修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整治,推动机动车维修企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平台,

22、将汽修行业危险废物列入日常监管范围,定期组织执法检查。明确要求各汽修行业单位配套建有规范的危险废物临时贮存仓库,以及与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资质单位签订危险废物转移、处置合同。2020年,县在省固体废物云申报系统上注册登记的企业共492家,其中医疗机构225家,汽修企业215家,一般工矿企业52家,II类以上汽修企业全部完成注册登记和申报工作,名单内的汽修企业平台注册率和申报率均达到100%O2 .加强项目管理,把好污染源关卡。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国家、省、市分级审批管理有关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凡

23、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项目审查过程中,认真做到对每个申报项目现场实地勘察,核实环评内容,并切实严格审查把关,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对已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跟踪管理,并在日常的项目审批管理中不断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截至2020年10月底,通过审批的建设项目71个,否批项目5个,退回项目受理件51件(次)。推进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按照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方案(惠市环2020)11号)的要求,开展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共完成506家,IO0%完成任务;其中,发证4家,整改

24、1家,关闭5家,登记387家,永久关闭109家。同时成立帮扶工作小组,对2020年应发证和登记的排污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登记任务数1306家,已经完成1306家,完成率100%;应发证任务数143家,已完成143家,完成率100%。2020年,核发国家排污许可证139个,续证1个,变更2家,排污登记2140家。提前完成省市下达的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任务。做到“核发一个行业、整治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做好环保“三同时”专项检查及自主验收后备案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25、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2020年共开展建设项目“三同时”检查26家次,办理验收备案32个项目。全面开展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按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环发2013150号)和省、市生态环境部门下达的关于做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2019年企业环境信用评审工作,完成全县省级7家参评企业完成环境信用评价工作。3 .提升监管能力,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双随机”机制,规范日常监管行为。按照“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定期对污染源企业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每月最少一次的日常巡查,并启动“双随

26、机”抽查机制,不定期抽调执法人员对重点企业进行随机检查,不断完善现场执法规范,按规范做好记录、月报工作。2020年,在省环境执法监管指挥平台上以摇号等方式抽查辖区内污染源76家次,其中检查一般排污单位69家次、重点排污单位7家次。抽查的污染源企业中,未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在日常检查中,共出动执法人员4072人次,检查企业或区域1203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3宗,配套办法案件停产整治1宗,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5宗。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维护县域环境安全。开展“县开展废竹料、木料浸泡及浸泡后的竹料、木料加工和造纸企业(场所)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固

27、体废物专项行动”“深化洗砂场整治后督察行动”“水泥行业环境执法检查”和“关于加油站建设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专项工作”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对排查出的9家废竹木浸泡加工企业的废竹料、木料浸泡池进行捣毁、覆土复绿,采取断水断电、清拆设备等手段,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取缔清零整治率100%o全县纳入规范整治的洗砂场共69家,2020年以前,通过环评审批的有58家,不合符有关规定否批的有4家,2020年以后,按照有关新规定纳入豁免环评手续的有1家,至今未申报、未建设的有6家。加强环境巡查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对非法倾倒固体废物行为进行查处,安排第三方检测公司开展取证检测工作。2

28、020年,查实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案件1宗,案件线索按程序移交至县公安局。及时回应群众诉求,高效处理环境信访举报问题。践行群众路线,对群众反映的涉环境问题做到及时、快速、有效处理,加强与片区乡镇政府、村干部的沟通,及时化解群众涉环境矛盾。对交办案件及时做好整理和收集,建立电子台账,汇总掌握片区所有信访情况。定期对环境信访案件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对群众反映强烈、重复反映、久拖不决、以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落实包案,确保案结事了。2020年,共接到群众投诉321宗,已处理回复317宗,处理办结率达98%以上。4 .强化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是认真做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对辖

29、区内国考和市考断面、增江流域及其主要支流、平陵河、四大水库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等进行监测。加强空气自动站的管理。二是有条不紊的进行污染源常规监测工作。将县域国控、省控、市控及重金属重点源列入常规监督监测范围,并拟订2020年度重点项目监督监测企业名录。根据工作计划,全年完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86厂次。三是抓好污染投诉纠纷监测工作。组织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相关职能部门完成了污染源投诉监测,为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理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与水平。强化环境监测三级审核制度,进一步修定完善监测考核制度,加强技术资料、档案、仪器设备和试剂管理,保证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公正性。五是加强专

30、项培训,进一步提升监测技术水平。通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让监测人员更快熟悉新仪器的使用操作,提升监测能力水平。5 .加强环保宣传,倡导和培育生态文明理念。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和“617全国低碳日”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一一攻坚征程”“携手节能低碳践行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生态环境知识读本、环保购物袋和碳素笔,悬挂标语、制作播放环保宣传视频等方式,传达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绿色理念,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环保新道路营造强大宣传声势和

31、良好的舆论氛围。2020年共发放宣传手册3100本,宣传折页880张,制作公益视频广告3个,举办线下活动11次,参与人数3800人。(四)主要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县虽然在生态环境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全县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空间有限且不断缩小。由于县内工业企业少,重点污染源、重点排污大户完成治理任务后,已大幅削减了排放量,因此工业减排空间十分有限,进一步削减难度增大。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由于农村人口分散度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缺乏规模效益、资金缺口大,需多措并举建立资金保障。三是生态环境领域统筹协调

32、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开展相关污染整治工作中,各相关部门协调仍不够顺畅,推动环保工作合力不足。四是社会各界和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不够普及,全民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十五五”生态环境形势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中国GDP增长了2.3%,在逆境中突破100万亿大关。“十五五”时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县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机

33、遇期。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县“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机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的历史机遇。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为统筹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从根本上、整体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理论基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深入人心,已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

34、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两山”重要理念,着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部门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绿色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县城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

35、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2020年,市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提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十五五”时期,县将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新定位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新目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深入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日益坚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迎来重要窗口期。从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趋势来看,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80亿元,同比增长2.l%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75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7.92亿元,同比增长1.9%;

3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6.13亿元,同比增长2.7%o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1:41.0:39.9o工业园区发展扩能增效显著,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省五星级服务园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通过验收。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推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8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十四五”期间,建成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5座,村庄污水治理率65.99%;新建城镇污水管网30公里、排水管网15公里,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5公里。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73.91%,饮用水源与2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13条重点支流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全市

37、第一,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总体而言,“十五五”时期,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共识不断凝聚,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县主旋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将迎来重要窗口期。(二)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艰巨。粤港澳大湾区提出2022年和2035年的建设目标,需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总体目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新时期、新形势对县生态环境质量目标提出更高要求。“十五五”时期亟需为县生态环境质量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奠定坚实的阶段性基础,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的提升,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已在“十四五”时期得到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高质量发

38、展要求做好减污降碳,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迎来新挑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出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宣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6年要重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源性,需同时做好做实减污和降碳两方面工作,实现协同控制效应。同时,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产生活方式全方位变革的关系十分密切,减污降碳工作加速,将倒逼县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生态环境宣传和舆论引导压力增大。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成,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传播速度

39、和广度呈现几何级数式的发展。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迅速提升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公众对环境事件的敏感度和环境维权意识持续增强。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环境舆情失控风险日益凸显,需以最快速度发布环境信息,挽回公众信任和掌握环境舆论主动。新形势下,对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舆论引导、宣传教育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

40、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格局,为实现“美丽”建设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人为本、惠民利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

41、生福祉。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保障人群健康作为根本出发点,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全面考虑水陆、城乡、江湖等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协调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系统科学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导向,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系统构建生态环境全过程监管体系,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的治污减排。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围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坚持改革引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加快生态文明制

42、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污染防治、损害赔偿、离任环境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势,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调作用,破除制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驱动,协同联动。强化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积极运用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生态环境保护信息,掌握环境舆论主动权,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强大动力。坚持联动配合,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三、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所处发展阶段和建设“美丽”的远景目标,充分衔接上一级生态环境保护

43、规划和同级专项规划,制定县“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具体如下:到2030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和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绿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系统管控污染源和环境风险,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生态文明理念普遍形成,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美丽”和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指标体系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总量控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类总计20项指标。表2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指标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19年现状值2030年目

44、标值1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1002PMz5年均浓度(g113)22253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4主要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n类)比例(%)1001005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断面比例(%)006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007超筛选值耕地安全利用率(%)90%左左8超筛选值建设用地地块安全利用率()939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一不减少10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三9511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控制在下达指内1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3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万

45、吨)1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5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6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4931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8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1002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一控制在下达指内第三章强化战略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一、不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一)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粤府(2020)71号)文件精神,全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称“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

46、控。环境管控单元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其中,优先保护单元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重点管控单元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污染减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加快解决资源环境负荷大、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差、生态环境风险高等问题。一般管控单元执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维护生态环境功能稳定。(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执行差别化环境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环境容量,推动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总量分配和调控机

47、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向重大发展平台、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未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区域,新改扩建项目实施减量替代。高标准构建“一带双核、两园两城”空间布局,更加突出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按照山体生态屏障、江河流域、粮食主产区等生态功能要素的空间分布,顺应山体、河流等自然要素形态特征,实施差别化发展。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引导区内城市点状集聚开发。(三)构建生态修复格局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体系修复。深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应用,评估国土空间生态资源的分布、规模和质量,通过制定规划,确定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注重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有效性,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四)维护农业发展空间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按照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立足各地水、土等资源现状,引导农业发展向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