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放协同,要素整合。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全方位、多领域的产业创新协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聚集为我所用。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抓住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契机,立足我市传统产业及资源禀赋优势,聚焦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瞄准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力争在五个产业方向形成创新引领能力。以人为本,人才引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构建多层次、适用型的人才梯队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打造聚才
2、兴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培,破解人才短缺难题。绿色发展,“三生合一”。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到产业升级中,引导企业注重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加强污染治理,强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生产生活配套,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合一”,奋力开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打造“两个定位”承载区新局面。(三)发展目标3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19354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含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农村创新创业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家)4270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652.00备注:2025年全社会R
3、D投入金额为1.77亿元。(一)优化空间布局扩能增效扎实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打造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辐射带动省级农业科技园高质量建设,突出创新赋能和示范引领,促进全市创新资源广泛联动、高效协同。推进省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以打造先进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物医药、食品加工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总目标,以政策制度为保障,强化科技招商,聚集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加快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扎实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引进适用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企销、游紧
4、密相连的全产业链园区。发挥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丝苗米、柠檬、蹶鱼种苗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春砂仁创新特色园的建设,引进农业领域的优势高校、院所来我市开展合作,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库,汇聚专家智力着力解决育种、栽培、采收及存储、精深加工等技术瓶颈问题;加大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特色农业向绿色种植基地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融合多元化、产业要素集聚化“四化”发展。推动省农业科技园建设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市星宝坚果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加强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5、具备优势技术的高校合作,组建澳洲坚果研发团队,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和先进技术,构建集科技研发、科技示范、技术推广、平台服务、科普展示、教育培训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借助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生态工程学院等科研基础,建设澳洲坚果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春砂仁种植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开展高效种植技术、粗加工、精深加工、智慧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建设技术开发与质量检测中心。开展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和澳洲坚果策,支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孵化育成平台建设,构建起“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专业园区”协同高效的科创孵化体系
6、引导提升市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发挥省农村创新创业星创天地、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专业服务能力、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和投融资能力,为入孵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创业辅导服务。结合新形势下新技术发展趋势,鼓励孵化和发展直播电商、文化创意、新型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四)提升创新能力全面赋能提升重大技术攻关能力。坚持统筹布局、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积极落实省、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建立以重大平台为支撑、以多元投入为保障的科学发展体系,围绕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壮大一批
7、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对接省和市科技专项,组织创新主体参与科技项目攻关及产业化。提升产学研用协同能力。鼓励企业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挖掘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才队伍,鼓励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节、科学知识讲座、科普+旅游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鼓励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五)聚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1 .服务支柱产业做优做强以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为重点,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技术引
8、进和升级,推进新技术的应用,鼓励新成果的转化,打造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先进材料产业。落实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62030年),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先进材料的技术对接与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先进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粤西地区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力促市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兴铸管有限公司等企业提质增效;推进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冶炼、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快速铸造等技术应用,拓宽高端铸钢件、高端铸铁件等核心产品研发,积极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支持市墨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加快新型3D打印材料技术引进和
9、研发,积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拓宽我市新材料的产业领域。装备制造产业。落实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62030年),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聚集壮大数控机床、泵业、铸管、铸件等产业,着力打造我市高端数控装备集聚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布局,引导和鼓励凌霄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市晟泽机械金属有限公司、市创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加快引进技术成果和技术改造,鼓励在数控机床、水泵、铸管、铸件等领域形成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和产品。鼓励宇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新型冷藏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打造我市专用汽车整车制造能力的新名片。加快3D打印设备、塑料破碎设备、高端喷码整机及关键部
10、件的研发和投产,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食品加工产业。落实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62030年),以我市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省粮、油、林、生猪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充足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优势,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升级,构建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推广应用体系。谋划建设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引进一批肉类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发展休闲及功能食品、粮油深加工、预制菜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推动我市农副产品到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
11、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规范,为大湾区提供绿色优质产品,把我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盆子和体验场。2 .助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聚焦生物医药与智能家电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产学研协同攻关,加速关键技术布局,推进更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壮大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产业特色集群。生物医药产业。落实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62030),充分发挥南药原材料资源优势,重点依托一片天等制药企业带动,加快引进和吸收适用技术成果,进行生产线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水平。谋划建设医药产业园区和中药材
12、种植基地,围绕春砂仁、淮山、广腐香、牛大力等道地药材品种,提升南药生产栽培技术,推进南药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种苗标准化、规模化供应工作,完善中药材种植基地追溯体系建设。设立春砂仁产业专家库,解决春砂仁产业生产的技术瓶颈。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联合研究春砂仁等南药种植、加工及储存、南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等技术,探索发展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现代新型中药饮片等产品,推动南药产业向自主研发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智能家电业。围绕省发展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62030年),加快陂面智能家电产业园建设,积极对接深圳、佛山、
13、中山、珠海、东莞等地市外溢的家电产业和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鼓励家电领域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智能家电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灶具、烟机、烤箱、微波炉、洗碗机等厨房电器的高端化、成套化、嵌入式、智能化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电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3 .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助镇帮镇扶村组团结对帮扶工作,推动创新要素配置一体化,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等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和创新主体带动乡村经济。精准
14、对接贫困村发展需求,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技术先进、运行管理规范的科技帮扶产业示范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牵头实施科技帮扶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高质量创新资源,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行动,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有效跟踪,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落实国家、省、市星创天地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优化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农业农村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农业技术供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创业带动就业。集中引进、展示、示范、培训现代农业新品种及其种植技术,提升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
15、农业科技理念与应用水平。健全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职业农民等提供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六)强化知识产权与金融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强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等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申请高质量发明专利。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业务和管理贯标等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加速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鼓励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培训、辅导、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维权等专业服务。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支撑
16、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支持银行机构建立科技型企业信贷审批授信流程、信用评价模型和专属评价体系,扩大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惠及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科技类信贷产品,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贷款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政策宣讲,为企业提供融资方案设计、项目诊断辅导等定制化服务。(七)全面引培人才近悦远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对接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各级人才计划,做好衔接协同。注重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宣传落实“漠阳优才卡”服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优质服务。加大柔性引才
17、力度,支持用人单位采取短期聘用、双聘制、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布局老中青梯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建立紧缺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校企、院企合作,构建学校教学、企业实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定向培养产业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政策体系,培养一批植根我市的特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推动“走出去”“学进来”“用上去”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方式,增强本土专业人才培训I,加强与省内外同行技术交流,结合工作实际推动技术应用。大力推进“新农人”培育
18、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人才培养,集聚一批青年乡村科技人才来我市发展。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一对一”结对帮扶,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和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八)科技创新惠及社会民生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的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为契机,通过科技创新支撑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绿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与绿色技术研发应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在我市应用。面向节能环保
19、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持续加强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减量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推广力度,支持生产、使用安全环保饲料和优质专用有机肥。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发展应用。以“双碳”为牵引,推动科技与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融合,为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支撑。加快推进钢铁、水泥、铸造等行业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推动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的测试及示范应用;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应用。举办系列科普活动,倡导绿色价值观,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0、加强科技支撑安全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对农业安全支撑,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支撑、保障、评价三大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科技对公共卫生安全支撑,围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健康重大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的普及推广,推进“健康”建设。加强消防与生产安全、危险化学品和污染防治、森林与水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21、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领导,把创新作为各级党委抓发展的“一把手工程”,全市各部门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观念,增强领导干部创新能力,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市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工程,加强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评估、监管和落实能力。(二)明确目标责任强化责任机制,明确目标责任。结合我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实际,将科技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市科技管理部门统筹职能,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政策,争取更多对我市科技工作的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十五五”期间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工作。健全目标考核评价
22、机制,加强目标导向的评估检查,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工作推进,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三)完善体制机制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推动我市科技和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相关部门强化协调配合,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注重科技、人才、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配套,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完善规划实施的公共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公开本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四)加大资金支持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根据目标任务和财政情况合理安排支出,优先投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创新驱动效益显著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引导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