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84457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160 大小:3.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说明书0 绪论0.1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建筑材料是指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的总称,它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性能、种类、规格及合理使用,将影响工程的坚固、耐久、美观等工程质量。若选择、使用材料不当,轻则达不到预期效果,重则会导致工程质量降低甚至酿成工程事故。同时,建筑材料对工程技术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材料的出现往往促使工程技术的革新,而工程变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常常促进新材料的诞生。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根据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如表0.1所示。表0.1 建筑材料按化学成分分类分类实例无机材料金属材料黑色金属

2、钢、铁及其合金、合金钢、不锈钢等有色金属铜、铝及其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砂、石及石材制品烧土制品粘土砖、瓦、陶瓷制品等胶凝材料及制品石灰、石膏及制品、水泥及混凝土制品、硅酸盐制品等玻璃普通平板玻璃、特种玻璃等无机纤维材料玻璃纤维、矿物棉等有机材料植物材料木材、竹材、植物纤维及制品等沥青材料煤沥青、石油沥青及其制品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涂料、胶黏剂、合成橡胶等复合材料有机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聚合物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等金属与有机材料复合PVC钢板、有机涂层铝合金板等0.2 建筑材料的发展利用建筑材料改造自然、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社

3、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远在新石器时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利用土、石、木、竹等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据考证,我国在4 500年前就已有木架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能够对天然原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出现了人造建筑材料,使人类突破了仅使用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修建房屋、寺塔、陵墓和防御工程。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西周初期已有烧制的瓦,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有了烧制的砖,始建于公元前475年的万里长城,所使用的砖石材料就达1亿m3。XX五台山木结构的佛光寺大殿已有千余年历史。2 000年前的古罗马已用石灰、火山灰、砂和砾石配制混凝土,建造著名的万神庙、斗兽场的巨大墙体。17世纪工业革命后

4、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建筑、桥梁、铁路和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有了较高的要求。17世纪70年代在工程中开始使用生铁,19世纪初开始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出现了钢结构的雏形。自19世纪中叶开始,冶炼并轧制出强度高、延性好、质地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钢丝和钢索,钢结构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建筑物的跨度从砖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百米、几百米乃至现代建筑的上千米。19世纪20年代,英国瓦匠约瑟夫阿斯普丁发明了波特兰水泥,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混凝土。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利用混凝土受压、钢筋受拉,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从而使钢筋混凝土结

5、构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克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差、刚度低的缺点,20世纪30年代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使土木工程跨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建筑材料生产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自1995年后,我国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石墨、滑石等部分非金属矿产品产量已知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建筑工程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使用的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轻质、高强、耐久、高效,方便施工等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的建筑材料,是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随着人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与

6、土地,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原料资源,尽量利用工业废料,也是建筑材料发展的一种趋势。0.3 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建筑材料的产量及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的用量相当大,据统计,在工程总造价中,材料费所占比重可达50%70%。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及质量,对建筑结构的形式、使用年限、施工方法和工程造价有直接影响。建筑工程中许多技术问题的突破,往往依赖建筑材料问题的解决,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往往会促进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因此,加强建筑材料的研究,提高建筑材料生产和应用的技术水平,对于

7、我们合理利用各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快工程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4 建筑材料检验与技术标准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质量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对所用建筑材料进行合格性检验,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基本环节。国家标准规定,无出厂合格证明或没有按规定复试的原材料,不得用于工程建设;在施工现场配制的材料,均应在实验室确定配合比,并在现场抽样检验。各项建筑材料的检验结果,是工程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必需的技术依据。因此,在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它是一项经常化的、责任性很强

8、的工作,也是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材料的验收及检验,均应以产品的现行标准及有关的规范、规程为依据。建筑材料的产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各级标准分别由相应的标准化管理部门批准并颁布,国家技术监督局是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的最高机关。常用标准的含意、代号如表0.2。各国均制订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常见的有ANSI、JIS、BS、DIN,它们分别代表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国家标准。ASTM是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ISO是国际标准。 表0.2 建筑材料标准种类及代号标准种类说 明代 号国家标准国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包括:基本原料、材料标

9、准;有关广大人民生活、量大面广、跨部门生产的重要工农业产品标准;有关人民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标准;有关互换配合、通用技术语言等的基础标准;通用的零件、部件、器件、构件和工具、量具标准;通用的试验和检验标准;被采用的国际标准。1GB是国标两字的汉语拼音字头。各类物资建材的国家标准,均使用此代号。2GBJ是国标建三字的汉语拼音字头,它代表工程建设技术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标行业标准主要是指全国性的各专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由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审批和发布,并报送国家标准局备案。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1JCJ是国家建材局部颁标准代号。2JGJ是建设部部颁标准代号。3LYJ是原林业

10、部标准代号。4YBJ是冶金工业部部颁标准代号。5JTJ是交通部部颁标准的代号。6SYJ是石油、能源部部颁标准代号。企业标准企标凡没有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都要制定企业标准。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可制定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QB是企业标准代号。1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材料在使用条件下要承受一定荷载,并受到周围不同环境介质空气、水及其所溶物质、温度和湿度变化等的作用。因此,建筑材料应具有相应的力学性质,还应具备抵抗周围环境介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经久耐用的性质。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应熟悉工程条件及对拟用材料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还应掌握材料的各种技术性质以及影响这

11、些性质的因素,使所选材料在建筑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1 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是决定材料性质的内部因素。1.1.1 材料的组成材料组成是指材料所含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是区别物质种类的主要依据,分为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相组成。1.1.1.1 化学组成材料的化学组成是指构成材料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种类及数量。金属材料的化学组成以元素含量表示;无机非金属材料常以各种氧化物的含量表示;有机材料则以各种化合物的含量表示。1.1.1.2 矿物组成矿物是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单质或化合物。矿物组成是指构成材料的矿物的种类和数量。1.1.1.3 相组成材料中具有相同物理、化学性质

12、的均匀部分称为相。一般可分为气相、液相和固相。材料的组成不同,其物理、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如普通钢材在大气中容易生锈,而不锈钢炼钢时加人适量的铬或镍则不易生锈。可见,选用材料时,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可以获得满足工程所需性质的新材料。1.1.2 材料的结构与构造材料的结构与构造是指材料的微观组织状态和宏观组织状态。材料组成相同而结构与构造不同的材料,其技术性质也不相同。1.1.2.1 材料的结构材料的结构按其成因及存在形式可分为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及胶体结构。1晶体结构由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规则的几何形状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晶体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特定的几何外形。2具有各向异性

13、3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化学稳定性。4结晶接触点和晶面是晶体破坏或变形的薄弱环节。2非晶体结构玻璃体结构非晶体结构是熔融物质经急速冷却,质点来不及按一定规则排列便凝固的固体物质,属无定形结构。非晶体结构内部贮存大量内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易与其它物质起化学反应。3胶体结构粒径为10-710-9m的固体微粒分散相,均匀分散在连续相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称为胶体。当介质为液体时,称此种胶体为溶胶体;当分散相颗粒极细,具有很大的表面能,颗粒能自发相互吸附并形成连续的空间网状结构时,称此种胶体为凝胶体。溶胶结构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液体性质对结构的强度及变形性质影响较大;凝胶结构基本上不具流动性,

14、呈半固体或固体状态,强度较高,变形性较小。凝胶结构由范德华力结合,在剪切力搅拌、振动等作用下,网状结构易被打开,使凝胶结构重新具有流动性;静置一段时间后,溶胶又慢慢恢复成凝胶。凝胶一溶胶一凝胶的可逆互变性称为胶体的触变性。1.1.2.2 材料的构造 材料的构造是指材料结构间单元的相互组合搭配情况。按构造不同,材料可分为聚集状、多孔状、纤维状、片状或层状等。一般而言,聚集状和多孔状的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纤维状及层状构造的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由于材料结构间的组合搭配,材料内部存在孔隙,孔隙对材料的性质影响很大。1.2 材料的物理性质1.2.1 基本物理性质自然界中的材料,由于其单位体积中所含孔隙形状及

15、数量不同,因而其基本的物理性质参数单位体积的质量也由差别。块状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是由固体物质体积及其内部孔隙体积组成的。材料内部的孔隙按孔隙特征又分为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闭口孔隙不进水,开口孔隙与材料周围的介质相通,材料在浸水时易被水饱和,见图1.1。散粒材料是指具有一定粒径材料的堆积体,如工程中常用的砂、石子等。其体积构成包括固体物质体积、颗粒内部孔隙体积及固体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见图l.2。1.2.1.1 实际密度简称密度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计算: 1.1式中 材料的密度,gcm3;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3。材料

16、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可将材料磨制成规定细度的粉末,用排液法密度瓶法等求得。图1.1块状材料体积构成示意图 图l.2散粒材料体积构成示意图1一闭口孔隙;2一开口孔隙 1一颗粒中固体物质;2一颗粒的开口孔隙3一颗粒的闭口孔隙;4一颗粒间的空隙1.2.1.2 表现密度视密度指材料在包含其内部闭口孔隙条件下的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用下式计算: 1.2式中 材料的表观密度,gcm3或 kgm3;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或 kg;材料在自然状态下不含开口孔隙的体积,cm3或 m3。在测量某些较致密的不规则的散粒材料如卵石、砂等的实际密度时,常直接用排水法或水中称重法测其绝对体积的近似值,这时所求得的

17、实际密度为近似密度即表观密度,又称视密度1.2.1.3 体积密度旧称容重,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计算: 1.3式中 材料的体积密度, gcm3或 kgm3; m材料的质量,g或 kg;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称表观体积,cm3或 m3。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可直接用排液法求得按材料的外形计算或蜡封材料表面用排液法求体积所算出的表观密度旧称容重。材料的表观密度与材料的含水状态有关,含水状态不同,材料的质量及体积均会发生改变,故在提供材料的表观密度的同时,应提供材料的含水率。1.2.1.4 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旧称松散容重,是指散粒粉状、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

18、单位体积包含了颗粒内部的孔隙及颗粒之间的空隙所具有的质量,用下式计算: 1.4式中 散粒材料的堆积密度,kgm3; m材料的质量,kg;散粒材料的松散体积,m3。散粒材料的松散体积包括固体颗粒体积、颗粒内部孔隙体积和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松散体积用容量筒测定。堆积密度与材料的装填条件及含水状态有关。1.2.1.5 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1密实度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也就是固体物质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密实度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以D表示: 1.5含有孔隙的固体材料的密实度均小于1。材料的很多性能如强度、吸水性、耐久性、导热性等均与其密实度有关。2孔隙率孔隙率指块状材料中孔隙体

19、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用P表示: 1.6 1.7孔隙率与密实度的关系为:P+D=1 1.8上式表明,材料的总体积是由该材料的固体物质与其包含的孔隙所组成。材料开口孔隙率的计算公式如下:100% 1.9式中 材料的开口孔隙率,;、材料在干燥状态和饱和面干状态下的质量,g;水的密度,gcm3。材料的闭口孔隙率可从材料的孔隙率、开口孔隙率中求得,见下式: 1.10式中 材料的闭口孔隙率,。1.2.1.6 材料的填充率与空隙率1填充率填充率是指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中,被其颗粒填充的程度,以表示。 1.112空隙率散粒材料在松散状态下,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与松散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空隙率。用表示。

20、1.12即 1.13空隙率的大小,反映了散粒材料的颗粒之间相互填充的致密程度。空隙率可作为控制混凝土骨料级配与计算含砂率的依据。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和孔隙率见表1.1。表l.1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和孔隙率材料密度g/cm3体积密度kg/m3堆积密度kg/m3孔隙率%石灰岩花岗岩碎石砂粘土普通粘土砖粘土空心砖水泥普通混凝土松木建筑钢材玻璃2.602.602.902.602.602.602.502.802.503.101.557.852.55180026002500280016001800100014002100260038070078501400170014

21、50165016001800120013000.53.02040520557501.2.2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1.2.2.1 亲水性与憎水性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根据其能否被水润湿,将材料分为亲水性材料和憎水性材料。在材料、空气、水三相交界处,沿水滴表面作切线,切线与材料表面水滴一侧所的夹角,称为润湿角。越小,浸润性越强,当为零时,表示材料完全被水润湿。一般认为当900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小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此种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当900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大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材料表面不易被水润湿,称此种材料为憎水性材料,如图1.3。图1.3 材料的润湿示意图

22、沥青、石蜡等少数材料属于憎水性材料,表面不能被水润湿。憎水性材料能阻止水分渗人其毛细管中,能降低材料的吸水性。不仅可用作防水材料,还可以用于亲水性材料的表面处理,以降低其吸水性。大多数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砖石、木材等都属于亲水性材料,表面均能被水润湿,且能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水吸入材料的毛细管内部。通常可将亲水性材料的含水情况分为四种基本状态,见图1.4。1干燥状态:材料的孔隙中不含水或含水极微。2气干状态:材料的孔隙中所含水与大气湿度相平衡。3饱和面干状态:材料表面干燥,而孔隙中充满水达到饱和。4湿润状态:材料不仅孔隙中含水饱和,而且表面上为水润湿附有一层水膜。材料的含水状态会对材料的多种性质产

23、生一定影响。 图1.4 材料的含水状态1.2.2.2 吸水性材料在浸水状态下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多数材料由于具有亲水性及开口孔隙,其内部常含有水分。材料吸水达到饱和状态时,其内部所含水分的多少,用吸水率表示。材料的吸水率可用质量吸水率或体积吸水率表示。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分的质量与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比,用下式计算: 式中 材料的质量吸水率,;、材料在干燥状态与饱和面干状态下的质量,g。对于多孔材料常用体积吸水率表示。体积吸水率是指材料体积内被水充实的程度,即材料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分的体积与干燥材料自然体积的百分比,用下式表示: 1.15式中 材料的体积吸水率,;水的密

24、度,gcm3;干燥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cm3。质量吸水率与体积吸水率存在如下关系: 1.16式中 材料干燥状态的体积密度。材料吸水率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亲水属性及材料的构造。材料开口孔隙率越大,吸水性越强,特别是材料具有很多微小开口孔隙时,吸水率非常大。封闭的孔隙,水分不易进入;粗大开口的孔隙,水分不易存留,故材料的体积吸水率常小于孔隙率。这类材料常用质量吸水率表示它的吸水性。对于某些轻质材料,如加气混凝土、软木等,由于具有很多开口而微小的孔隙,所以它的质量吸水率往往超过100%,即湿质量为干质量的几倍,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体积吸水率表示其吸水性。1.2.2.3 吸湿性干燥的材料在潮湿的空气

25、中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性质,成为吸湿性。吸湿性的大小用含水率表示。材料在所处环境中其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数,称为材料的含水率,可用下式计算: 1.17式中 材料的含水率,;、材料在干燥状态和气干状态下的质量,g。材料的含水率除与材料的亲水属性、组织构造有关外,还受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影响,空气的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大,材料的含水率越大。材料吸水后会对工程产生不良影响。如受潮后的材料表观密度、导热性增大,强度、抗冻性降低。1.2.2.4 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一般情况下,潮湿的材料均较干燥时强度低,主要是浸入的水分削弱了材料微粒间的结合力,

26、同时材料内部往往含有一些易被水软化或溶解的物质如粘土、石膏等。材料的耐水性以软化系数表示: 1.18式中 材料的软化系数;、材料在水饱和状态下及干燥状态下的强度,MPa。软化系数的大小反映材料浸水后强度降低的程度。在选择受水作用的结构材料时,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受水浸泡或长期受潮的重要结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850.90;受潮较轻或次要的结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00.85。软化系数大于0.80的材料,通常认为是耐水的材料。1.2.2.5 抗渗性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或不透水性。抗渗性常用渗透系数和抗渗等级表示。1渗透系数根据达西定律,在一定时间t内,透过材料的水量

27、Q与试件的过水断面积A及作用于试件的水头差H成正比,与试件的厚度d成反比,比例系数K,称为渗透系数。用下式表示: 1.19式中 材料的渗透系数,cms;透水量,cm3;试件厚度,cm;透水面积,cm2;透水时间,s;静水压力水头,cm。渗透系数反映材料内部组织构造的疏密程度。值越小,表明材料的抗渗能力越强。2抗渗等级以规定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方法下试件不透水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称为材料的抗渗等级。用下式表示: 1.20式中 材料的抗渗等级,MPa,如、等,表示材料能承受0.2、0.4MPa的压力。试件开始渗水时的水压力,MPa。抗渗等级常用于表示砂浆和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值越大,材料的抗渗能力

28、越强。材料孔隙率小,且具有闭口孔隙的材料往往抗渗能力较强。1.2.2.6 抗冻性材料在水饱和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抗冻性。抗冻性试验通常是将规定的标准试件浸水饱和后,在零下15温度条件下冻结一定时间,然后在室温的水中融化,进行反复冻融,试件强度降低及重量损失值不超过规定值、材料表面无明显损伤,所对应的最大循环次数,定为该材料的抗冻等级。材料的抗冻性用抗冻等级表示,表示冻融循环次数,如、等,抗冻等级越高,材料的抗冻能力越强。冻结的破坏作用主要是材料孔隙中的水结冰膨胀所致。当材料孔隙中充满水时,水结冰约产生9的体积膨胀,使材料孔壁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

29、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孔壁形成局部开裂。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开裂加剧,材料表面逐渐剥落,强度也随之降低。材料的抗冻能力取决于材料的吸水饱和程度和抗拉强度。闭口孔隙不易进水,粗大的开口孔隙水分不易充满孔隙,都会使材料抗冻能力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高,变形能力强,也会提高材料的抗冻能力。水工建筑物经常处于干湿交替作用的环境中,选用材料时应按材料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使用部位合理确定抗冻等级。1.2.3 材料与热有关的性质建筑材料除了须满足必要的强度及其他性能的要求外,为了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以及为生产和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常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热性质。1.2.3.1 导热性材料传导热量的性质称为导热性。材料

30、的导热能力用导热系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1.21式中 材料的导热系数,WmK;传导的热量,J;热传导面积,m2;材料厚度,m;导热时间,s;、材料两侧的温度,K。材料的导热能力与材料的孔隙率、孔隙特征及材料的含水状态有关。密闭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0.025W/mK,故材料闭口孔隙率大时导热系数小。开口连通孔隙具有空气对流作用,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大。材料受潮时,由于水的导热系数较大0.58W,导热系数增大。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隔热保温效果越好。有隔热保温要求的建筑物宜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做围护结构。工程中通常将0.23W/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几种常用材料的导热系数见表1.2。1.2.3.2 比热容

31、及热容量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使温度升高;冷却时放出热量,使温度降低。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1K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材料的热容量,1kg材料的热容量,称为材料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下式表示: 1.22 1.23式中 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材料的比热容,JkgK;材料的质量,kg; -材料受热或冷却前后的温差,K。材料的热容量值对保持材料温度的稳定性有很大作用。热容量值高的材料,对室温的调节作用大。几种常见材料的比热容值见表1.2。表1.2 常见材料的导热系数及比热材 料导热系数W/比热容J/kgK材 料导热系数W/比热容J/kgK铜钢花岗岩普通混凝土普通粘土砖松木顺纹370552.91.8

32、0.550.150.380.460.800.880.841.63绝热纤维板玻璃棉板泡沫塑料冰水密闭空气0.050.040.032.200.580.0251.460.881.302.054.191.001.3 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主要是指材料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有关抵抗破坏和变形的能力的性质。1.3.1 材料的变形性质1.3.1.1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形状、体积的改变,即变形。当外力除去后,能完全恢复原有形状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弹性,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大小与外力成正比,比例系数E称为弹性模量。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用下式表达: 1.24式中 材料的应变;材料

33、的应力,MPa;材料的弹性模量,MPa。弹性模量是材料刚度的度量,值越大,材料越不容易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破坏,除去外力后材料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尺寸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塑性,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有些材料在受力不大时,表现为弹性变形,当外力超过一定限度后,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如低碳钢;有些材料受力后,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同时产生,除去外力后,弹性变形可以恢复,而塑性变形则不能恢复如混凝土。通常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按规定的试验方法对材料加荷,按材料在破坏前有无显著变形,将材料分为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两类。混凝土、砖瓦、生铁及石料等建筑材料,在受力破坏之前均无显著变形,称为脆性材料。反之则

34、称为弹性材料。1.3.1.2 徐变与应力松弛在恒定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固体材料的变形随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增大的现象,称为徐变;若总变形不变,其中塑性变形随时间的延续增大,弹性变形逐渐减小,因而引起材料中弹性应力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引起材料徐变和应力松弛的原因,主要是在材料中存在某些非晶体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粘性流动,晶体物质在剪应力作用下产生晶格错动或滑移。徐变和应力松弛除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材料所受外力的大小有关。当应力未超过某一极限时,徐变会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最后徐变变形停止发展;当应力超过某一极限值时,徐变变形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大,直至材料破坏。徐变和应力

35、松弛还与材料所处的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材料的徐变和应力松弛越大。1.3.2 材料的静力强度1.3.2.1 静力强度材料抵抗静荷载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静力强度。静力强度以材料试件按规定的试验方法,在静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时的极限应力值表示。根据外力作用方式不同,静力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折强度及抗剪强度。不同种类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特点,一般脆性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抗拉、抗弯强度均较低。塑性材料的抗压及抗拉强度大致相同。纤维状的材料具有顺纹强度较高的特点。应根据材料在工程中的受力特性合理选用。几种常用材料的静力强度见表1.3。表1.3常用材料的静力强度 单位:MPa材料静

36、力强度材料静力强度抗压抗拉抗弯抗压抗拉抗弯花岗岩普通粘土砖普通混凝土1001507.5307.560581410141.841.58松木顺纹建筑钢材30502401500801202401500601001.3.2.2 比强度及强度等级比强度是指材料单位质量的强度,常用来衡量材料轻质高强的性质。表1.4给出了建筑钢材、木材和混凝土的比强度。表1.4 钢材、木材和混凝土的比强度材料表观密度kg/m3抗压强度MPa比强度低碳钢松木普通混凝土7860500240041534.329.40.530.0690.012比强度高的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特性,可用于高层、大跨度的结构材料。轻质高强是材料的发展方向

37、为方便设计及对工程材料进行质量评价,对于以力学性质为主要性能指标的材料,通常按材料的极限强度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强度等级。强度等级越高的材料,承受的荷载越大。一般脆性材料按抗压强度划分强度等级,塑性材料按抗拉强度划分强度等级。1.3.2.3 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材料的组成构造是决定材料强度的内在因素。材料强度除受内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材料的表观密度、孔隙率、含水率、环境温度等。试件强度还与试件形状、大小和试验条件密切相关。受试件与承压板表面摩擦的影响,棱柱体形状等长试件的抗压强度较立方体等短试件的抗压强度低;大试件由于材料内部缺陷出现机会的增多,强度比小试件低一些;

38、表面凸凹不平的试件受力面受力不均,强度也会降低;试件含水率的增大,环境湿度的升高,都会使材料强度降低;由于材料破坏是其变形达到极限变形而破坏,而应变发展总是滞后于应力发展,故加荷速度越快,所测强度值也越高。为了使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材料试验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1.3.3 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质1.3.3.1 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根据荷载作用的方式不同,分冲击抗压、冲击抗拉、冲击抗弯等。冲击试验是用带缺口的试件做冲击抗弯试验。冲击韧性以标准试件破坏时消耗于试件单位面积上的功Jcm2表示。桥梁、路面、吊车梁及某些设备基础等有冲击抗震要求的结构

39、应考虑材料的冲击韧性。建筑钢材、木材的冲击韧性较好,而脆性材料的冲击韧性均较差。1.3.3.2 硬度材料表面抵抗其他较硬物体压人或刻划的性能称为硬度。不同材料硬度的测定方法不同,矿物质材料硬度按刻划法莫氏硬度分10级,钢材的硬度常用钢球压入法布氏硬度测定。硬度大的材料具有耐磨性较强、强度较高的特点,但不易机械加工。1.3.3.3 磨损及磨耗材料表面在外界物质的摩擦作用下,其质量和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磨损,磨损用磨损率表示:式中 试件的磨损率,gcm2;、试件磨损前、后的质量,g;试件受磨表面积,cm2。材料在摩擦和冲击同时作用下,其质量和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磨耗。磨耗以试验前、后的试件质量损失

40、百分数表示。磨损及磨耗统称为材料的耐磨性。材料的硬度大、韧性好、构造均匀致密时,其耐磨性较强。多泥砂河流上水闸的消能结构的材料,要求使用耐磨性较强的材料。1.4 材料的化学性质某些材料在使用环境条件下与周围介质或与其他材料配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根据化学反应能力的强弱,可将材料分为活性材料和非活性材料两类。活性材料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改变材料原有的技术性质;非活性材料在周围环境介质中或与其他材料配合时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能较好地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成分和技术性质的稳定性。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周围环境侵蚀性介质酸、碱、盐溶液或气体的作用,长期作用的结果会使材料受到化学侵蚀。材料

41、抵抗化学介质侵蚀作用不破坏,其性质也不发生显著改变的性质,称为化学稳定性。影响材料化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组成成分和材料构造的密实程度。选用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使用环境,从材料的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方面着手,提高材料的抗侵蚀能力。有些活性材料在激发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能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性质,这是材料改性方面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利用一些工业废料的有效方法。例如粒化高炉矿渣。1.5 材料的耐久性耐久性是指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工作性能到极限状态的性质。材料的工作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极限状态要依据材料的破坏程度、建筑物的安全度及经济指

42、标等几方面因素综合确定。改变材料工作性能的因素,除了外力的作用,还与材料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环境因素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这些因素或单独或交互发生,具有复杂多变的关系。材料的耐久性与破坏因素关系见表1.5。材料的耐久性是一项综合性质。对材料耐久性的判断,需要在使用条件下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测定。通常对材料耐久性的判断,是根据工程对所用材料的使用要求,在实验室进行有关的快速试验,如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加湿与紫外线干燥循环、碳化、盐溶液浸渍与干燥循环、化学介质浸渍等。由于矿物质材料的抗冻性可以综合反映材料抵抗温度变化、干湿变化等风化作用的能力,因此抗冻性可作为矿物质材料抵抗周围环境物理作用的耐久性综合指标。在水利工程中,处于温暖地区的结构材料,为抵抗风化作用,对材料也提出一定的抗冻性要求。表1.5 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材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