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553142 上传时间:2020-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获嘉县凯旋路小学朱晓琳一、问题的提出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动力。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 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根本形不成音乐,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 往往因教师抽象而单纯的讲解音符时值与名称,用死板、枯燥、机械的反复拍打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想要表示的音响、运动和情感人为地割裂开来, 使得学生的内心体验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极差,导致学生讨厌节奏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进行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 这样,可以有效

2、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从而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二、课题研究背景作为一门学科的学习, 必要的知识技能是一定要掌握的, 没有学科技能的掌握,歌曲的演唱、乐曲的演奏、舞蹈的表演从何而来?没有学科知识的掌握,音乐的审美又从何谈起?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决定了音乐审美的能力。因此,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是歌唱教学环节,情感激发与知识技能学习有机融合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来说,十分必要。基于以上考虑,确立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情”与“技”有机

3、融合的研究。在教学中,教师们把在日常的语言、动作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中, 通过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同时更要依据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节奏教学, 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 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是歌唱教学环节,情感激发与知识技能学习有机融合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来说, 十分必要。基于以上考虑,确立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

4、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 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 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同时音乐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 唤醒音乐的本能 , 培养学生拥有纯洁的情感 , 高尚的情操 , 让音乐起到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卡尔 . 奥尔夫认为 : “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 , 便是节奏。”“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教学。”所以学生要想把歌曲唱好, 把舞蹈跳好 , 把乐器演奏好 , 前提就是要有较强的节奏感。有了良好的节奏感才能拥有音乐的表现能力 , 才能感受到表现音乐的快乐。近些年来 , 随着音乐新课程

5、标准的实施与推行 , 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从教者的重视。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 , 而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 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曾说过 :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 ,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 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因而 ,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 , 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 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目标:1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节奏教学入手, 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 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

6、的各个感知器官,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 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从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新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造,在自己的空间里合作、学习。3 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感性入手, 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快乐,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内容:1节奏游戏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 把节奏练习渗透到游戏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 让学生边玩边学, 使枯燥的节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2节奏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创造力。贴近生活,抓

7、住生活节奏。把节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模拟、体验、合作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近一步发展奠定基础。3节奏多层次增加思维敏感性,培养身体协调能力。多层次的节奏训练,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 积极调动各感官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方法:1、调查研究法2、文献参考法3、尝试教学法4、经验总结法五、研究工作安排本课题研究自 2012 年 3 月至 2013 年 4 月,期限为一年, 分三个阶段完成。准备阶段: 2012 年 3 月-2012 年 5 月1选择研究方向并确立研究课题。2搜集有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

8、相关资料。3形成书面的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完成项目申报工作。实施阶段: 2012 年 6 月 2012 年 12 月1咨询有关专家,完善研究方案。2观摩他人课堂教学,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深入反复地进行课堂实践。3及时进行课后反思,积累实践经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要点。总结阶段: 2013 年月 1 月 2013 年 4 月1全面回顾、总结、筛选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与教训。2完成本项研究的总结报告。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进行唱歌课,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学生又可能会因为枯燥,单调,往往只靠节奏一定的死记硬背,一

9、时的记忆在被动的学习,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参与到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1. 儿歌法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变成儿歌, 让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 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几个常用的时值,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音乐 妈妈 真粗 心,取个名字 掉了 包。又给 大家 添麻 烦,请你一定 记清 楚,四分 音符 唱一 拍,八分音符 唱半 拍,别看 八比 四要

10、 大,名字越大 时值 越短。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在区分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中,用了这样一首儿歌:四分 音符 八分音 符,加个圆点 记清 楚。四分 音符 加圆 点,等于 一拍 加半 拍,八分 音符 加圆 点,等于 半拍 加半半拍。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时, 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学习也不再是被动。2、形象化,由生活、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 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入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 既直观明了,也颇有趣味性,便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A、动物音乐会在一年级学生听辨音的长短时,我让学生看图念

11、儿歌X X X X | X X X X| X X X X|X X |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公鸡公鸡喔喔喔喔,乌鸦乌鸦哇哇。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小羊小羊咩咩。在念儿歌时, 要求学生根据儿歌节奏, 敲击乐器或者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是乐器的声音进一步分辨声音的不同长短,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B、模声法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学生所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此法

12、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X X | 读作“滴答”(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X X X|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X X X X| 读作“沙沙沙沙”(模仿小雨的声音)低年级阶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 会比较简单些。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反复练习之后, 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3、划拍法,适合于中高年级在低年级阶段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后, 可以在中高年级尝试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节奏练习时, 可用“哒”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

13、使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方法读两遍,边读边拍手,让学生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加上划拍直接用“哒”读节奏。4、节奏律动游戏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表现是易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从低年级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 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A、简单的律动例:X 用走表示(或敲锣)X X 用跑表示(或打鼓)X 用蹲表示(或击釵)游戏可分小组个人、男女等,卡片数量也可以由少到多,也可以在速度上加以变化,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的掌握知识,教学效果

14、显而易见。B、节奏的镜子练习教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 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请学生把节奏像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 把单向活动变为多项活动,丰富了节奏内涵。例:师生之间“XX XXXX XX|”拍手 打肩 叉腰 拍腿 四个动作一拍连贯的进行。5、在故事中通过律动亲身感受各音符的时值以前在学习“ X”“ X” 时,总让学生用走和跑来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虽然学生也能很快理解,但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课后我就想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又很直观形象的学会呢?生动的故事和容易吸引低年级学生。于是,我就把这些节奏融入到故事当中:小宝的家中养了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鸡,一天,小宝去上学了,小鸡在

15、院子里很孤单,又很想自己的妈妈,它看到院中没人,就偷偷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它找了很久,也没看见妈妈,但是院子里有草,有虫,它就在草丛里捉起了小虫。晚上小宝放学回来,发现心爱的小鸡不见了,就去问爷爷奶奶。这一下一家人可忙坏了。奶奶拄着拐杖去寻找 :X- X-爷爷弯着背急忙跟上:XXXX心急的小宝到处跑着找:XXXX XXXX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组编排故事剧, 老师一边讲故事, 一边给学生带标有音符名称的头饰, 让学生进行表演, 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这些音符时值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亲身体会, 进一步感受不同时值的节奏特点。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在本课题实施中,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

16、础上,我把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紧扣教学中心,加强理论、学习、研讨、创新题型设计等,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积累,改变了以往沉默的音乐课堂气氛,迎来了丰富、活跃的节奏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节奏的能力。 同时,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 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为孩子营造广阔的音乐节奏空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 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从而,学生在歌曲的学习效率的进展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学研究案例:小乌鸦爱妈妈 中为节奏编排律动; 过新年中为节奏制作动画; 小青蛙找家中打击乐的编创,都为学生带来了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学生不再觉得乐理知识复杂,难学,反而对音乐更加热爱了。八、教学研究的反思通过课堂的实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 而且对节奏掌握的也很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利用各种方式对节奏进行练习,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对我们突破音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节奏很熟练, 但在写上旋律后反应迟钝, 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则是我们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