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8574107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一、“以” 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

2、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扁鹊望桓候

3、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面山而居。 默而识之(十则)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三)作代词。同“尔”

4、,译为“你的”。,(二)、作代词用: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A、具答之。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 D、又数刀毙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渔为甚异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

5、所旁丛祠中“吾欲之南海”、“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四、“其”的用法 (一)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其如土石何?,(二)、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

6、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狼) 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十则)。(其中的)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7、)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五、“为”的用法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表示被动,译作“被”。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i,被)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wi “向”“对”) (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为楚

8、造云梯之械。(wi,“给”)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i,“当”),5、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 “成为”,“雕刻”,“是”等,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9、为宫室、器皿。(雕刻)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造) (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六“于”的用法 (一)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被动,译“被”。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告之于帝(向)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比”, 有时可译

10、为“胜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皆以美于徐公。,七、“乃”的用法 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 如:乃重修岳阳楼 乃记之而去 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作代词:“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八、“焉”的用法 (一)代词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指示代词,译“此”“这”。 3.人称代词,译“他”“它”。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三人行必有我

11、师焉(论语六则) (二)兼词 1、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五)特殊用法 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 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九、“虽”的用法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

12、不能绝也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十、“然”的用法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表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满目萧然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

13、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十一、“者”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三)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四)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

14、,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五)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4.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十二、“或”的用法 1、有的人: 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有时候: 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3、或许: 如,“或异二者之为”,十三、“乎”的用法 1、作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未): A.表疑问。可译为“吗”“呢”。B.表测度,可译为“吧”。C.表感叹,译“啊”。 例,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

15、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一般用在句中)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一般用在形容词后): 例,悠悠乎与灏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4、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十四、“也”的用法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十五、“所”的用法 (一)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十六、“盖”的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