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8:生物与土壤.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583063 上传时间:2020-11-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28:生物与土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点28:生物与土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点28:生物与土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28:生物与土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8:生物与土壤.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考点28:生物与土壤1956-207年高考真题分类考点2:生物与土壤(203高考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1曲线、分别代表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答案: 【考点】不同植被带的气温降水差异【解析】从降水条件看,森林草原荒漠,故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来看,热带亚热带温带,但由于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气温较同纬度森林较高,故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蒸发一般森林地区更强,故线表示蒸发,选项符

2、合题意。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答案: C【考点】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解析】风化壳是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作用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所以风化壳的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甲大于丁、乙大于丙都是因为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量大;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属于苔原带,风化壳厚度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故C选项正确

3、。3(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1,、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答案】D【解析】某地区同时具有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可推断该区域位于中纬度过渡地带或垂直地域分布地区,影响有机质含量的是气候和生物条件。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世界几块著名的黑土区都是处在温带的疏林草原地带:北美中央大平原、东欧的乌克兰平原、我国松嫩平原。而典型的森林地带,由于气候温暖多雨,有机质分解很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依据

4、题意,根据表层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的是: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考点定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低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图3中虚线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3,完成57题。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之间 B.之间 C之间 D.之间【答案】C【解析】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则会造成养分和

5、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则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组成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变化。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答案】A【解析】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中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根据遥感相片上反映的温度状况,可以推知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6.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

6、壤酸度【答案】A【解析】东北平原多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未开垦的黑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被打破,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治理黑土退化的合理措施主要有: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其中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如果焚烧秸秆产生草木灰作肥料,则会大大降低生物物质循环的效率。7.(2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条曲线,_曲线表示蒸发量。(2)A、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填写字母)地

7、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填写字母)地带。(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层、腐殖质层、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答案】()a(2)E、 A(3)枯枝落叶 淋滤(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5)温带荒漠 缺水(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解析】本题由一幅不同地区的风化壳纵剖面图及其对应的气候要素(气

8、温、降水、蒸发量)图入手,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和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该图所揭示的实际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小。具体分析如下: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

9、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同理由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8.(2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旧课程),3)“生物入侵”指进入某

10、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11、【答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解析】从自然因素分析了解陆地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后果。9.(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近年来,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家庭绿化日益普及。晚上在密闭的居室内放置大型绿色植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主要原因是其( ) A.光合作用吸收O2,放出CO2B.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C.呼吸作用吸收,放出CO2 D.呼吸作用吸收C2,放出O2【答案】

12、C【解析】10.(2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要使秋末开花的菊花推迟开花,可采取的关键措施是A.降低温度 B.延长光照时间缩短光照时间 .减少施肥【答案】B【解析】菊花是短日照开花的植物,意思是昼短夜长的条件就要开花,这跟一品红的习性一样。所以想推迟开花就得创造昼长夜短的条件,当然得延长光照时间(就是加光)。11(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适时补充镁元素可使绿色观叶植物正常生长,因为.镁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镁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C.镁能促进植物吸水 D.镁是合成核酸的原料【答案】A2.(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广西、河南卷

13、(旧课程),4042)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或“侵入种”。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请回答442题。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请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外来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外来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我国科学家针对大米草泛滥的情况,研制出从大米草中提

14、取新型活性多糖的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旦投产,将形成一个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型产业。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运用因果关系原理,说明对待物种引进的正确态度。【答案】环境条件适宜(或非生物因素适宜) 没有捕食者(或没有天敌)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上述差异主要因为: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开拓经济发展更广阔的领域;我们要走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的经济发展道路。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提高物

15、种引进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争取好的结果,避免坏的结果。【解析】(2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江苏、河南卷(旧课程)图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 。回答13题。13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2中表示、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丙、甲、乙【答案】【解析】假设气温较稳定的前提下,影响植物生长的另一个气候要素是水分(降水)分析、三个 5年时间年轮截面,可以看出年轮生长缓慢,反映出此期间降水条件差,年轮生长较快,降水条件好。对应甲、乙、丙降水量图

16、分析,乙图各年降水量都较少,应对应,、则对应各年降水量较多的甲、丙。故正确答案为C。1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A.30S,18E B.2.5,130E.S,73E D30N,118E【答案】A【解析】由题目可知该树生长地区 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 ,可判断该树的生长地应为南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D 选项均在北半球可排除,由 C 选项经纬度可判定其位置应在温带海洋上可排除,故选项 A 正确。15.该树生长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答案】B【解析】由上题可知A位置(30S、18E)应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佩恩附近,属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

17、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选项 B 正确。.(20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3)上海园林部门重点实施了“大树引进”计划。在大树移栽中,技术人员通过适当剪枝等方法以减少叶面 的蒸腾;在土壤中添加介质土,增加土壤通气度,有利于大树根部的 作用。【答案】水分呼吸【解析】17 (202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41)在城市绿化布局上,上海提出了“绿地50米服务半径”计划,它是指市民走出家门口500米就有一块3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 和 ,并且使大气中 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答案】有机物 能量

18、 氧气和二氧化碳【解析】18(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旧课程))热带雨林中保存生物化学物质的最重要载体是A.土壤 B.风化壳 C.水体 D.植物【答案】D【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植物茂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物并转化为有机物,给生态系统中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说植物是保存生物化学物质最重要的载体。即正确答案为 。19 (2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旧课程),33)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2:地 区长度甲地区乙地区丙地区体长46054耳长21089尾长119080 表2:某种哺乳动物的身体量度(单位:m

19、)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1)丙地区为_()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为_(3)该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禽的捕食,但难于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反映了_【答案】()吉林长白山(2)温度(3)适应的相对性【解析】方法提炼:本题结合地理纬度不同考查生态因素对动物外部形态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要考虑纬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生态因素)对动物形态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题意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区纬度不同,联想到三地区的气候特点,温度的不同。即肯定影响体、耳、尾长的生态因素是温

20、度。然后对照三地区的测量结果分析发现,丙地区的某动物尽管其身长较其他两个地区长即体形较大,但它的耳长。尾长均短,这是对寒冷地区的一种适应,科学家早已发现,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在寒冷地区生活的个体,其体型都比较大,但是尾、耳朵、鼻端等都较为短小,这样可以减少身体的表面积,从而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比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要小得多。20(1992年高考地理试题)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有海蜇 B海藻 C.珊瑚 D.鱼 答案:B 21.(89年高考地理试题)读下面食物网示意图并填空(3分)(1)从图中五项内容在食物网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植物是 ,牛是 ,蝗虫是 ,青蛙是 ,人是 。

21、(1分)()在这个食物网的三条食物链中,左边的一条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解决的有效措施是:。(2分)答案:关于食物网的问题:3分(1)生产者(.5分),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0.5分),次级消费者(.分),最高级消费者(.5分)。(2)人大量吃青蛙,则蝗虫增多,不利于农业(05分);解决的措施是禁捕青蛙(0.5分)2.(1988年高考地理试题)填图分析题:(3分)(1)秘鲁近海有鹰、甲壳类、藻类、鱼、海鸟等动物,请把它们的名称分别填入上图空格内,组成一个食物链。(1分)(2) 鱼是秘鲁加工出口鱼粉的重要原料,海鸟粪是秘鲁重要的磷肥资源。请分析说明:秘鲁限制捕捞鱼,这对保证磷肥资源有何意义?(2分

22、)答案:填图分析题(分)(1)(分)(填错1个减分,填错个本题即不给分)(2)本小题分。答:过分捕捞鱼,海鸟食物缺乏,会导致海鸟数量的减小和鸟粪资源的减少(0.分)。但海鸟过多,又会影响到鱼的产量(0.分)。秘鲁限制捕捞鱼,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生态平衡的规律,协调海鸟与鱼的数量关系,以保证磷肥产量(1分)23.(9年高考地理试题)珠江三角洲蔗基鱼塘的生产过程中,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答案:甘蔗;鱼 24(987年高考地理试题)照每张图象下的具体要求回答:(4分)本题共四小题,每小题1分。图中的作物叫 ,它是非洲 (国家)的著名物产。这种动物的名称叫 ,它分布在 。这是

23、位于我国 市的著名古迹,它名叫 。上图是 化石,它出现于 代的地层中。答案:照每张图象下的具体要求回答。(4分)本题共四小题,答对一小题得1分。图剑麻;坦桑尼亚。 图企鹅;南极洲。图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图三叶虫;古生。25(17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下面食物链示意图思考,如果任意捕杀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分) 答案:(2分)由于狐的数量减少,对鼠、兔和松鼠的消费减少,这三种动物大量繁殖,使原来的生态平衡状况遭到破坏。26(17年高考地理试题)我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扩区是:A吉林省长白山 B云南省西双版纳C.湖北省神农架 D青海省鸟岛 答案:A 7.(198年高考地理试

24、题)属于古生代地层的化石有:A.大羽羊齿化石 B海绵化石C.被子植物化石 D始祖鸟化石 答案:A 2.(18年高考地理试题)反应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有:马尾松 .骆驼刺 C芦苇 D.冷杉 答案: 29(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下列四种植物中,指示酸性土壤环境的是:A.铁芒箕 .碱蓬 C骆驼刺 D芦苇 答案:A0(1985年高考地理试题)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水;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答案:31.(16年高考地理试题)生物群落和它们的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连续的 和 交换。答案:能量;物质。3(84年高考地理试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在什么地方?(3分)答案:本题分建立的目的是:保护各种生物资源(1分);保护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1分)我国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在:川甘交界处(答四川汶川县卧龙保护区或四川平武县王朗保护区等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都对)。(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