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584961 上传时间:2020-11-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高一(上)物理必备知识点专题一: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1.质点:(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考系:()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

2、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路程和位移(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位移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

3、位置。比如说某人从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

4、简称速率5、加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20V交流电,电磁打点记时器4V交流电);交流电频率0Hz时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常见计算:(1)某点瞬时速度:(2)加速度: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瞬时速度:(减速:)(2)加速度(与同向则加速;反向则减速)(3

5、).平均速度:(适用于任何运动);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减速:)().位移推论公式:().中间时刻速度 (7).中间位移速度(8)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9).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常用推论:1)初速度为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2)初速度为0的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之比: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图象和vt图象1.x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2.物理中,斜率ta(横纵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6、。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4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9、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0、竖直上抛运动 ()位移 (2)末速度() (3)有用推论 (4)上升最大高度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

7、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专题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知识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

8、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种类: 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

9、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物体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少(高度与地球半径相当)。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薄

10、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说明: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

11、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轻杆的弹力方向与轻绳不同,轻杆铰链时弹力一定沿杆方向。 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

12、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摩擦力具有相互性。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接触面不光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N

13、说明: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说明: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

14、还可以成任一夹角。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实重:实际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3.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9.8m/s。4.超重:NG,失重:N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2)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个基本单位:时间,长度,质量,电流,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培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