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607751 上传时间:2020-12-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三步曲.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三步曲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词) ,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 “读懂 ”这一步上, 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的境界。我在 “读懂 ”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 ”字。1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 ,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 ,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读诗经 周南 卷耳,倘若对诗中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的 “顷筐 ”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 ”,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

2、,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她采卷耳,连 “顷筐 ”都采不满, 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 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对“顷筐 ”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2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

3、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 ”为其年号) 事,他想学前人 “封狼居胥 ”(即北

4、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 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懣之情。读此词,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处。1二、读透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如何才能读透?我以为,至少应做到“四会 ”。1会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 万章下:“颂

5、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杜甫,具有治

6、国的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 ”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春望,当作于 “安史之乱 ”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为何感时伤别, 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 “溅泪 ”,鸟也会 “惊心 ”;为何 “家书 ”如此珍贵, “抵万金 ”;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 “白头 ”,而且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一切都是 “安史之乱 ”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 “三吏”、“三别 ”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会知人论世,这要求鉴赏

7、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 ”而读透作品。2会 “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 ”,语见西晋诗人陆机文赋: “或沿波而讨源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 “沿波讨源 ”,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如,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词桂枝香 金陵怀古,对其中的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就不能不沿波讨源,了解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系陈

8、后主所作。隋书 五行志记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 ”于是,玉树后庭花 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王安石在词中化用杜牧诗句, 以古讽今。 如何才会 “沿波讨源 ”,这就要求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读起,对其后每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阅读一些今人所写的2文学史、诗歌史等。只有 “胸有成竹 ”,才能从诗词的语句中沿波而讨源,也才有可能读透作品。3会挖掘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

9、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他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并将 “境界 ”(即意境)分为 “有境界 ”与 “无境界 ”, “造境 ”与“写境界 ”,“有我之境 ”与 “无我之境 ”,境界的大与小等。 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 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鉴赏古典

10、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 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灵 ”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 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 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4会比勘异

11、同俗话说: “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下,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如比较唐代诗人李端鸣筝 、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 端鸣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3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柳中庸听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这三首同题材

12、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 “听筝之意不在筝 ”,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 “别有深情一万重 ”。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 (杜鹃之啼声) 喻筝声结合起来, 将表达筝之 “悲怨声 ”与诗人之 “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 “空白

13、 ”的技法,收到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三、读化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之境界。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 如何撰写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我以为,

14、这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过,有三点可以强调:1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那样,本来只够写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长篇。我觉得,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2灵活多样灵活多样, 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 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一句话,不要墨守

15、成规, 而要灵活多样。43语如诗美诗词是美的艺术,其语言是美的语言。作为对美的艺术的诗词的鉴赏,鉴赏文章也应像诗词语言一样美,不能将鉴赏文章写得枯燥无味,了无诗趣。我写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鉴赏文,对此诗前两句的鉴赏这样写道:“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 “白虹 ”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

16、此三妙也。“瑶台失手玉杯空 ”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我不敢说上述文字有多美,但至少可以说不是枯燥乏味的。总而言之,完成了读懂读透读化三步曲,也就完成了对具体诗词作品的鉴赏。【注释】 均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二十六; 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203 页。 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45 页。 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4 页。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第 715 页。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第 88-89页。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